首页 > 资讯 > 伪装成进口,被骗金额500多万!央视最新曝光,赶紧告诉家里人

伪装成进口,被骗金额500多万!央视最新曝光,赶紧告诉家里人

你花高价买的进口保健品,可能是假的!

《瞭望》新闻周刊最新发布数据,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接收商品投诉举报40.2万件,同比增长19.3%。

其中,虚假宣传,“真国产·假进口”成为诉求的高频问题。

某电商直播间售卖的“新西兰羊奶初乳高钙粉”,被揭穿实际上为国产燕麦粉,厂家伪装成“进口奶粉”,狂割消费者智商税。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的国家。

然而,随着“作假”的手段越发多样,不少消费者被“全球购”“保税进口”的标签欺骗,进而购买到假商品。

尤其是保健品行业,2024年中国营养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大关。

此行业入行门槛低、利润高,不少人对这一块蛋糕虎视眈眈。

这些商家,究竟是如何将国产商品伪造成进口保健商品,卖给消费者的呢?

“人到了一定年纪,一定要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啊,那么这款商品你绝对不要错过了。”

“100%海外进口,保税仓就近发货。”

“已经售出近万件,家人,再不下单就没有了。”

大家听到这样的促销话术,尤其还是功能多样的保健商品时,是不是都忍不住下单?

一定要小心了,其中可能是个巨大的黑幕。

央视财经曝光几款带有“全球购”等字样的商品,都是虚假且无效的。

例如,一款商品词条为“专为女性定制”的Q弹软糖型保健品,已售3.9万件,且有平台做背书,看起来很能让人信服。

然而,当记者在海外商超上搜索该商品时,却显示查无此品。

而且销售页面没有任何关于产品类别的展示,进口商品是假的这件事可以说是实锤了。

经过深入调查后才发现,这款产品成本,不过是售价的9%。成本9块钱,卖你129元,含泪赚了100多。

同时曝光的还有好几款号称是保税进口保健品,声称功效多多,品质上乘。

可实际上,作者暗访后发现,这些假洋货保健品的所有内容,都在内陆的某个厂区流水线上生产,说不定就在某个消费者家附近呢。

为了更“表演”得更逼真引人上当,“伪进口”产品背后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都有专门应对审查的方法。

有专门的公司为这些保健品公司做“一条龙服务”,包括注册海外公司指引、买商标、产品成分含量控制,服务都可以外包。

一个在国外没有任何资源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海外进口的权利。

造假公司工作人员还称:

将产品放在国内生产的,再把商品拉到了海外走了一趟,又回到了内地,再以“进口”名义高价卖给消费者,能节约极高成本。

经过一系列操作后,被商家以成本的5~10倍的价格售卖。

新闻曝光后,无数消费者吐槽自己曾受“全球购”字样的影响,认为进口的就是好的。

但购买“进口”产品,使用过后才发现产品质量令人咋舌,不仅无效而且可能加重病状。

这也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在保健食品行业骗局会如此之多呢?

保健食品行业的骗局频发背后,是因为这块“蛋糕”变大了。

中国保健协会做的调查数据显示,保健品在各类细分消费项目中占据前排位置,销售总额高达千亿元,银发族贡献了一半以上的消费。

以目前数据来看,老年人仍是保健品消费的主要人员,而且这个群体的规模,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不仅老年人买,而且近几年年轻人也开始占据市场份额了。

例如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喜欢熬夜的大学生等年轻消费群体,逐步加入到保健品市场中。

他们在挑选保健品时,既用嘴巴尝,也用眼睛看,不同的消费方向成为市场的一大潜力。

嗅到市场的商家纷纷赶来。

2024年,新注册的此类企业数量约184万余家,且注册数量在逐年递增。

为了抢夺市场份额,每个商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创造不同产品。

据相关数据来源,自2018年起,天某猫国际开始上架大健康品类的商品。

该平台入驻的品牌和品类大幅增加,汇集了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品牌。

至2023年,平台上保健医药品类的SKU(商品形态的最小管理单位)已经接近4万个,近年来更是保持着20%的增长率。

以这个速度来计算,至2024年市场有近5万个保健医药类SKU,种类多到令人眼花。

其消费场景更是随处可见:

除了老年人的餐桌,写字楼里白领们的办公室办公桌上,也会摆放1瓶或者数瓶保健品的瓶子,简称是打工套餐。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中青年消费者,正在成为中国养生零食消费的主力军。

养生零食属于现代保健品的广义范畴,未来他们还有望成为未来保健品市场的新增长点。

保健品行业的市场庞大程度,可见一斑呀。

虽说市场需求很旺盛,但现实中很多需求是被动制造的。

保健品市场的广泛存在,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需求窗口,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利润的驱使下,没有需求也会被商家“做局”造出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会被创造出不同的保健品消费需求。

在过往的印象中,保健品更多地被视为老年人专属,用于补充因身体机能下降而无法快速产生的成分。

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设立名医专家的头衔,为产品推销做背书。

不仅如此,商家会抓住老年人情感空缺的空子,前期与老年人打好感情牌,后期疯狂推销,口头上说是为了老年人身体好的,而推荐他们使用保健品。

结果是老年人把上万块砸进去吃着“三无”产品,最后发现是骗局,而推销人员早已拿着钱财远走高飞了。

关于保健品的消费,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烦恼各不相同。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在我国“养生+零食”消费赛道中,年轻群体占据半壁江山,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生命与健康,加入到养生行列中。

不过,年轻人的养生方式属于“朋克风”。

他们常常在办公楼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到家后熬夜做自己的事情,一熬又熬到大半夜,靠外卖敷衍一下胃酸就结束了一天。

这样的生活作息,伤肝伤心又伤肺,失眠多梦还脱发。

年轻人也是没辙了,只好借助外界物品,减轻自己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焦虑。

比如鱼油、维生素、益生菌、膳食补充剂样样都来,看似认真又好像有一丝敷衍。

他们一边吃着护肝片熬夜,一边吞着褪黑素刷手机,年轻人手里的保健品,不过是缓解现代生活负罪感的一个出口。

然而,企图通过几粒药丸,就想解决生活中不健康作息带来的根本性问题,是不可能的。

在物质富饶的今天,我们或许需要保健品,但是又不那么需要保健品。

其实很多焦虑,都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是资本在做局。

同时,不少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来造假,花样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擦亮眼睛,审慎选择,从解决问题出发,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手段。

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继续大力的打击保健品造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让真正有效的保健品能够保护每一个消费者的健康。

-END-

参考资料:

1.财经网:保健品市场持续火热,30岁以下年轻群体贡献52%的订单量

2.央视财经:查处保健品虚假宣传等坑老行为

3.丁香医生:天天吃保健品的人,都怎么样了?

4.央视财经:央视曝光,宣称保税仓发货的保健品或是假进口

5.瞭望:直播带货频现伪进口食品

作者:疏疏篱落

编辑:柳叶叨叨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央视曝光养生骗局后,我去体验了一次
央视3·15曝光后 医械公司被吊证、侦查、罚没238万...
4万家艾灸馆专骗老年人 幕后老板曾被315曝光
遭央视曝光后微淼新瓶装旧酒,转型瘦身服务
央视暗访,这些网红医生被曝光
央视曝光:淘宝公然销售假冒伪劣保健品
央视:315曝光刷单 淘宝22万卖家因涉嫌刷单被降权
央视曝光绿瘦减肥产品是假货
华莱安化黑茶央视曝光
博导曝光嘉康利骗术 服用2万元保健品零效果

网址: 伪装成进口,被骗金额500多万!央视最新曝光,赶紧告诉家里人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1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