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当你老了——猫咪老了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当你老了——猫咪老了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与人类一样,对于猫来说,衰老也是一种自然而又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与人类不同的是,猫无法用语言向主人传达自己已经进入老龄阶段的事实,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判断你的猫咪是否已经进入老龄阶段了呢?为了让已经进入老龄阶段的猫过得舒适一些,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判断猫咪是否进入老龄阶段

不同的猫咪进入老龄阶段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有的猫咪在7到10岁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衰老现象,而有的猫咪在12岁以后才会出现一些衰老现象,但是普遍来说,猫咪进入7岁以后,主人们就要格外注意了,要通过观察猫咪的行为来判断自己的猫咪是否有衰老迹象。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加注意猫咪是否有嗜睡现象、走路时身体是否会出现不协调的扭曲、是否有缺乏胃口不想吃东西的现象、是否经常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生病的频率是否增加了等等,如果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是”的话,那表明你的猫咪已经开始进入老龄阶段了。

展开剩余 79 %

猫咪进入老龄阶段后的表现

进入老龄阶段猫咪的外表与近3年之前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身体内的变化已经开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器官、行为动作、疾病症状。

身体器官:

被毛皮肤:进入老年的猫掉毛现象会普遍增多,而且被毛逐渐失去光泽,显得很毛躁,有的猫的白毛会增多。一般来说,公猫的情况会比母猫的情况更糟糕,而长毛种的猫比短毛种的猫更容易掉毛。对于皮肤来说,老年猫的皮肤变得暗沉,失去光泽,皮屑也会增多,脚底肉垫会失去弹性,变得非常僵硬。 眼睛:最明显的表现是眼屎增多,有的猫咪的眼睛还会覆盖上一层薄膜,出现这种请况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因为这有可能是猫咪因上了年纪而患上了白内障。 牙齿:随着年纪的增长,猫咪的牙齿会逐渐脱落。此外,猫咪会更加容易患上牙结石、牙龈炎等疾病,而这些疾病,也会导致牙齿的脱落,引发口臭等问题。 趾甲:趾甲的问题会比较突出。由于进入老龄阶段,猫咪变得不经常磨爪,因此趾甲会一直长,行走的时候长趾甲会与地面摩擦碰撞,发出“咔擦”的声音,而且趾甲不停地长,就会渐渐倒刺回脚中,严重的可能还会因此引发趾间炎症。除此之外,年老的猫的趾甲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原先透明的趾甲会变得白浊。

行为动作:

行为动作的变化是猫咪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标志性表现。你会发现猫咪整天都在睡觉,变得不怎么爱玩了,动作也很缓慢,有时候走起路来脚步踉跄,跳到高处也很费劲,这些都是猫咪身体机能下降、肌肉衰退导致的。另外,进入老龄阶段的猫的嗅觉、听觉、视觉等都会衰退,因此,对于外界的一些刺激,它们也会表现得反应迟缓。

疾病症状:

老龄化猫咪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肾衰竭,这与猫咪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是分不开的。患有肾衰竭疾病的猫会渐渐地减少进食的数量,最后演变成不吃东西、呕吐,最终死亡。

上面提到的牙结石、牙龈炎是老龄化猫咪的另一大常见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除了与身体机能有关外,与饮食结构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患有牙结石或牙龈炎的猫会流涎水、减少食量,口臭明显。由于食量减少,猫咪会日渐消瘦。

老龄化猫的第三大常见疾病是肥胖。肥胖在老年猫中是很常见的,主要是因为猫的身体肌肉退化,缺乏运动,身体中过多的脂肪无法消耗。肥胖问题虽然看起来并不那么严重,但是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老龄化猫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体重可以帮助猫减轻一些身体负担。与肥胖相反的是,有些猫因为甲状腺机能减退,食欲会减少,体重会过轻,对于老年猫来说,这也是不可取的。

除了这三大疾病以外,老龄化猫还会出现便秘、大小便失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症状,出现上面提到的某些症状的时候,最好带猫咪去医院接受专业而全面的检查、治疗。

猫咪老龄化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因此可能不会及时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里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当猫咪出现老龄化现象后,应该及时纠正猫咪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时也要多加观察,方便向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治疗,条件允许的话,要定期为猫咪做体检。为了提升猫咪的生活质量,延长猫咪的寿命,还可以向宠物营养师寻求帮助,通过调整营养,减少药物的使用,尽可能使猫咪度过一个相对舒适的晚年,当然,这其中,家长们的关爱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关知识

猫咪可以吃什么?了解猫咪饮食的健康选择与禁忌
猫咪夜里需要吃猫粮吗?(揭秘猫咪夜间进食的真相,了解宠物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猫咪为什么要打疫苗,打完疫苗后该如何健康喂养猫咪
如何判断猫咪偏瘦?猫为什么吃不胖?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猫咪喂食,你真的喂对了吗?定时定量还是不限时不限量?
如何正确使用猫咪速诺(宠物的健康需要你的关注)
猫咪能否食用咸味食物(了解猫咪的口味偏好及咸味食物对猫咪的影响)
猫咪突然瘦了
猫咪坐月子需要多久
猫咪不爱吃饭=挑食?请注意病理性厌食和挑食的区别!

网址: 当你老了——猫咪老了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https://m.trfsz.com/newsview100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