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宁

“宁”和它的繁体字“寧”原是两个不同的字,要分开解释。

【甲组】“宁(zhù)”字形演变流程图 [3]

简体宁本读zhù,在甲骨文(甲组图1)中是象形字,有人认为它像上下及两旁有立柱,中空可贮物的容器,本义是盛放、贮藏 [3]。徐灝《说文解字注笺》说宁(zhù)字“象门屏之形,视朝所立处,因之有宁(zhù)立之义,又有待义。相承增作伫,又作贮。”周代在宫殿正堂即大厅内设置一块屏障,大门和屏障之间的空处称“宁(zhù)”。君主上朝时当宁(zhù)站立,大臣或诸侯站立在空处两边,中间有宁(zhù)相隔,以示君臣有别。这一制度盖始于商代,然而卜辞中难以判断是否用了宁(zhù)字的本义,更不可能从商朝宫殿遗址发掘中找到实物证据。周代典籍则有明确记载。如《尔雅·释宫》:“门屏之问谓之宁。”郭璞注:“人君视朝所宁立处。”邢曷疏:“谓路门之外,屏树之内,人君视朝宁立之处,因名为宁。”甲骨文金文“宁(zhù)”字不论何种形体,均可看成南北向之门屏间空处形。 [8]

金文(甲组图2)沿袭甲骨文的写法,另有异体作横置状。小篆将中间部分改为曲笔作甲组图3、4,致使隶定后上半部分变形为“宀”,而下半部分变形为“丁”。 [3]

繁体字“寧”的早期甲骨文作乙组图A,上部是“皿”字,是盛器的形象,有时也用于祭祀。下部的“构件D”,一说是“示”字,即祭台的象形,代表人们祈福的对象。稍晚的甲骨文,在上部加上了房屋的形状(宀)。这几个象形象意的独体组合起来,以表示“祭神祈福祷安宁”的心意,反映了初民迷信的生活风俗,属会意字。后期加上的“宀”表示在室内进行。这一构型也可以理解为屋中有盛食物的“皿”,表示有地方住、有吃有喝,生活安稳 [9]。也有人认为下部的“构件D”是“丂”字,“丂”字有老人的意思,老人最担心晚年无依无靠,生活得不到保障。老人有器皿盛食物,可以吃饱肚子。故字从丂、皿,义为心里平静,生活安定。 [10]

安宁是心中的希望,故有的字形从“心”作乙组图2、3、4。部分字形将D构件省去,隶定作“寍”(乙组图3),这一形态延续到秦汉之后;部分字形将“寧”下部的“构件D”和“皿”讹写成“用”(乙组图7),隶定作“甯”。隶书(乙组图13)承自战国文字,所从“皿”变易作“罒”。楷书“寍”“甯”“寧”“寕”等一组异体字,都源自商周,并有安宁、宁愿义,是一源之派生分化。秦汉后,“寍”字已久无用例,自然淘汰。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甯”“寕”二字,确定“寧”为规范正体。2013年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恢复“甯”为规范字,但限于用作姓氏,其他意义上仍为“宁(寧)”的异体字 [1]。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根据群众的创造,用保留轮廓的办法,把“寧”简化作“宁”,与“宁(zhù)”为同形字。

“宁(寧)”本义是安宁、安定。引申为问安、慰问。由本义还引申为安静、止息。由问安义引申为已婚女子归望父母。以上诸义都读níng。“宁(寧)”引申为副词,表示宁愿、宁可,即内心安于某种选择。有时相当于“岂”或“乃”“曾”等语气副词。以上副词用法都读nìng。 [2-3]

汉字简化时,“寧”简化为“宁”,为了避免“宁(zhù)”与“寧”的简化字混淆,伫、贮、纻等原以“宁(zhù)”为偏旁的字,“宁”均简化为“㝉”。 [11]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níng

形容词

平安;安定

peaceful;

stable

《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如何?

安宁;宁静;鸡犬不宁

动词

(已经出嫁的女子)回家问安,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visit

《诗经·周南·葛覃》:归宁父母。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

宁省;宁亲;归宁

使安定

stablize

宁靖;宁人

守父母之丧

mourn

汉·班固《汉书·哀帝纪》: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

宁告

返回,回

go back

《水浒传》: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宁家。

宁家

名词

(Níng)南京的别称

沪宁线

(Níng)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陕甘宁边区

(Níng)姓氏用字。参看“宁姓”

nìng

副词

表示主观选择或意愿,相当于“宁可”“宁愿”

rather;

would rather

《国语·晋语三》:必报雠,吾宁事齐楚。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之命。

管桦《将军河》第一部第三四章:宁致祸而尽言,不敢幸福而塞默也!

宁缺毋滥;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表示语气,相当于“乃”“曾”

《诗经·邶风·日月》: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诗经·大雅·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诗经·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助词

语气助词。无实义

《左传·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名词

(Nìng)姓氏用字。参看“宁姓”

zhù

动词

贮藏;积聚,后作“贮”

store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惠风伫芳于阳林”李善注:“宁,犹积也,‘伫’与‘宁’同。”

久立,后作“伫”

stand for a long while

清·江永《乡党图考·朱子仪礼释宫》: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名词

古代宫殿的门与屏之间,朝见帝王之处

《礼记·曲礼下》: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宁僚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12]《汉语大字典》 [13])

说文解字

【卷十四】【宁部】直吕切(zhù)

宁,辨积物也。象形。凡宁之属皆从宁。 [14]

【卷三】【用部】乃定切(nìng)

甯,所愿也。从用,寕省声。 [15]

【卷五】【丂部】奴丁切(nínɡ)

寧,愿词也。从丂寍声。 [16]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宁部】宁

“宁,辨积物也”注:辨今俗字作办,音蒲苋切。古无二字二音也。《周礼》:以辨民器。辨,具也。分别而具之,故其字从刀。积者,聚也。宁与贮盖古今字。《周礼》注作。《史记》作积著。《释宫》:门屏之间曰宁。郭云:人君视朝所宁立处。《毛诗传》云:宁立,久立也。然则凡云宁立者,正积物之义之引申。俗字作伫、作竚,皆非是。以其可宁立也,故谓之宁。《齐风》作著。

“象形”注:其旁有御,其下有阯,其上有颠,办积之形也。直侣切,五部。 [17]

【卷三】【用部】甯

“甯,所愿也”注:此与丂部宁音义皆同,许意宁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二字古皆平声,故公孙宁仪行父,《公羊》作公孙甯也。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曰:言获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甯音宁。

“从用,宁省声”注:此不云寍省声云宁省声者、以形声包会意也。乃定切。十一部。隶隶变作。非。 [18]

【卷五】【丂部】寧

“寧,愿词也”注:其意为愿,则其言为寧,是曰意内言外。寍部曰:寍,安也。今字多假宁为寍,宁(寧)行而寍废矣。《古文尚书》盖有寍字。陆氏于《大禹谟》曰:寍,安也。《说文》安寍字如此。宁(寧),愿词也,此陆氏依许分别二字。今本经宋开宝间改窜,不可读。

“从丂,寍声”注:奴丁切,十一部。 [19]

广韵

直鱼切,平鱼定 ‖宁声鱼部(zhù)

宁,门屏间。又音伫。

直吕切,上语定 ‖宁声鱼部(zhù)

宁,门屏之间。《礼》云:“天子当宁而立。”

奴丁切,平青泥 ‖寧声耕部(nìng)

寧,安也。《说文》曰:“愿词也。”亦州名,《禹贡》古西戎地,秦为北地郡,亦为豳州,又为宁(寧)州。奴丁切。九。 [20]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宁;部外笔画:2

(zhù)《唐韵》直吕切。《集韵》《韵会》展吕切。并音伫。《尔雅·释宫》:门屏之间谓之宁。《礼·曲礼》:天子当宁而立。注:门内屏外,人君视朝所宁立处。

又《集韵》:通作著。《诗·齐风》: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广韵》直鱼切。《集韵》《韵会》《正韵》陈如切,亚音除。义同。

又《说文》:宁,辨积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积物,与《尔雅》正意相背。《韵会》六麌分注。 [21]

【午集上】【用部】 甯;部外笔画:7

(nìng)《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甯,犹宁也。今俗言宁可如此为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衙,反过甯,甯嬴从之。注:甯,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nínɡ)又《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并与宁(寧)同。《前汉·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复正直往甯。注:言获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

又《王莽传》:永以康甯。 [22]

【寅集上】【宀部】 寧;部外笔画:11

古文:寍

(nínɡ)《唐韵》奴丁切。《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并佞平声。《说文》:愿词也。从丂,寍声。

又安也。《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诗·大雅》:文王有声,遹求厥宁。《书·康诰》:裕乃以民宁。注:行宽政,乃以安民也。

又《书·洪范》:五福,三曰康宁。注:无疾病也。

又女嫁归省父母曰宁。《诗·周南》:归宁父母。

又予宁居丧也。《前汉·哀帝纪》:博士弟子父母丧,子宁三年。

又无宁,宁也,愿辞也。《左传·隐十一年》: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又丁宁,属付谆复也。《前汉·郎顗传》:丁宁再三。俗作叮咛。

又丁宁, 钲也。《左传·宣四年》:著于丁宁。正义:言著于丁宁,则丁宁是器。《晋语》:伐备钟鼓,声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是丁宁,战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华州,西魏改宁州。

又姓。

(nìng)又《集韵》乃定切,音佞。通甯。《前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注:叶音平声。言犹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声。张战《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丹冥换投烽,青徼释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苏轼《富郑公碑》:堂堂韩公,与莱相望。再聘于燕,四方以宁。望平声。

《韵会》:本作,经史作宁(寧),俗作寜。 [23]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6]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宀”宽“丁”窄。“宀”首笔在竖中线上端。“丁”,横笔在横中线,亅(竖钩)在竖中线。 [5]

书法欣赏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o

n

ieŋ

周法高系统

d

iaɣ

n

高本汉系统

寧、甯

王力系统

n

ieŋ

寧、甯

董同龢系统

n

ieŋ

李方桂系统

n

ing

n

ingh

西汉

东汉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ȡʰ

i̯wo

n

ieŋ

拟音/王力系统

ȡ

ǐo

寧、甯

n

ie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ȡʰ

jo

寧、甯

n

ie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ɖ

io

寧、甯

n

iɛ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jwo

寧、甯

n

ie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ȡʰ

ǐo

寧、甯

n

ieŋ

[24-26]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五青

开口呼

次浊

奴丁切

nieŋ

平声

上平九鱼

开口呼

全浊

直鱼切

ȡʰjo

上声

八语

开口呼

全浊

直吕切/音伫

ȡʰjo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五青

开口呼

次浊

囊丁切

nɛŋ

寧、甯

去声

四十六径

开口呼

次浊

乃定切

nɛŋ

平声

上平九鱼

合口呼

全浊

陈如切

ȡiɔ

上声

八语

合口呼

全清

展吕切

ȶiɔ

上声

八语

合口呼

全浊

丈吕切

ȡiɔ

去声

九御

合口呼

全浊

迟据切

ȡiɔ

韵略

平声

奴经切

上声

丁吕切

增韵

平声

奴经切

去声

乃定切

平声

陈如切

上声

直吕切

中原音韵

阳平

庚青

齐齿呼

次浊

n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尼经切

去声

庚青

叶宁去声

去声

鱼模

张恕切

洪武正韵

寧、甯

平声

十八庚

次浊

奴登切

nəŋ

寧、甯

去声

十八敬

次浊

乃定切

niəŋ

平声

四鱼

全浊

长鱼切

dʒ‘y

上声

四语

全浊

直吕切

dʒ‘y

[24-2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niŋ

35

阳平

安宁

niŋ

35

阳平

宁愿,未注明异读原因

niŋ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ȵiŋ

42

阳平

安宁

ȵiŋ

21

去声

宁愿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ȵiŋ

24

阳平

安宁

ȵiŋ

55

去声

宁愿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in

213

阳平

安宁

nin

35

去声

“宁愿”文读

nən

35

去声

“宁愿”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ni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lin

55

阳平

安宁

lin

53

去声

宁愿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iŋ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niŋ

11

平声

安宁

niŋ

45

去声

宁愿

吴语

苏州

ȵin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ȵiaŋ

31

阳平

安宁

ȵiaŋ

22

阳去

宁愿

湘语

长沙

ȵin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liɛn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lin

24

阳平

安宁

lɛn

21

阳去

宁愿

客家话

梅县

nɛn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nɪŋ

21

阳平

“安宁”文读

nɛŋ

21

阳平

“安宁”白读

nɪŋ

21

阳平

宁愿,未注明异读原因

nɪŋ

22

阳去

粤语

阳江

nɪŋ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lɪŋ

24

阳平

安宁

闽语(闽南片)

潮州

leŋ

55

阳平

安宁;“宁愿”文读

nɪ̃ã

55

阳平

“宁愿”白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niŋ

52

阳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naiŋ

21

上声

安宁;“宁愿”白读

neiŋ

21

上声

“宁愿”文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27

])

相关知识


宁宁瘦身水果餐的做法
南宁邕宁区健康证去哪办
陈宁
李子宁
保宁醋
宁波政策
济宁社会
健康辽宁
「宁波宁越堂文化有限公司招聘」

网址: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2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