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健康】“春捂秋冻”的正确方法,不看一定后悔!

【健康】“春捂秋冻”的正确方法,不看一定后悔!

人们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近日来,由于几场秋雨的光顾

气温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许多朋友急忙换上了长袖长衫,甚至更厚的服饰

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

那么,时下正值秋季

我们要如何科学的冻一冻才健康呢?

怎样科学理解“秋冻”

秋季天气转凉后,时而出现气温回升的现象,俗称“秋老虎”。因此,过多过早地增加衣物,一旦遇到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因热伤风而感冒。天气从热到冷是个渐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冷一点儿就穿上棉衣,这种做法欠妥。秋季应该冻着点,衣物要慢慢地添加。

所以,“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人的体温一般在37摄氏度左右,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今已经立秋,天气转凉,适当少穿些衣服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增强对低温的适应力。但是“秋冻”并非适宜所有人。

五类人不宜“冻”

慢性肺病患者

“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 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尽快治疗。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另外像肚脐、后背和双脚初秋可冻不得,反而要捂一捂。

温馨提醒:虽然“春捂秋冻”确实可以增强抵抗力,但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来判断。专家还告诉我们,想要提高抵抗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部分来源网络、健康时报、新华网,红安红整理编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冒犯请速联系我们删除等紧急措施处理。

—————— 广告推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健康】“春捂秋冻”的正确方法,不看一定后悔!
每天学点健康:怎样做好春捂秋冻中的“春捂”
春捂秋冻的真实含义 谨防秋季养生误区
清明后不适宜春捂游泳
【健康】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除了会捂,还要养护脾脏
穿秋裤、贴“秋膘”?何为秋季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轻断食一日三餐食谱 轻断食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春捂」不是捂全身!这两个部位捂太热,反而易生病
哪些人群不适合秋冻
你知道春捂要捂住哪些部位吗?

网址: 【健康】“春捂秋冻”的正确方法,不看一定后悔!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3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