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科普知识
一、强直性脊柱炎-高致残率的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以青壮年男性多见,90%患者HLA-B2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病理特征为肌腱附着点炎,主要侵犯中轴关节(脊柱、骶髂关节),也可侵犯单侧或双侧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外周关节,还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主动脉根炎等关节外表现。强直性脊柱炎大多缓慢而隐匿起病,病程呈慢性进展性,逐渐出现脊柱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呈“竹节样改变”,使脊柱活动受限,并出现驼背,甚至不能平卧;若病变累及髋关节时,可出现行走及下蹲困难;总之,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丧失工作能力,但本病一般不危及生命。 二、有哪些症状时需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症状包括:(1)腰背痛:因该病起病缓慢,故发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疼痛常为隐痛,常常被患者忽视。以下腰背痛及双侧臀区交替性疼痛多见,多在夜间和休息时症状加重,而活动后症状可减轻。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加重,出现翻身困难和夜间痛醒,需下床活动后方能重新入睡。可上行至胸椎和颈椎,如累及胸肋关节或肋椎关节,可出现胸痛和胸部扩张受限,吸气时疼痛加重,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如颈椎受累,可出现不能低头、后仰和左右转颈困难。(2)晨僵:表现为患者在清晨或久坐起立时出现腰背部发僵,活动后症状可减轻。晨僵常为患者的早期症状,也是监测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指标,治疗后晨僵可明显缓解。(3)足跟痛:可出现跟腱的红肿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4)强直:晚期由于椎体融合,整个脊柱自下而上发生强直,患者的脊柱活动明显受限,不能弯腰,甚至驼背畸形。(5)葡萄膜炎:不明原因的红眼、畏光、眼痛、流泪、视力模糊,应警惕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关节外症状---葡萄膜炎(以虹膜睫状体炎最为常见),应于眼科及风湿免疫科同时就诊,如延误诊治,严重者可致失明。 三、早期诊治是关键 目前尚无药物能够逆转已经发生的关节破坏和骨性强直,所以,早期诊断并治疗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避免残疾至关重要。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常出现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HLA-B27及骶髂关节CT一般作为常规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若发病时间较短,应行骶髂关节磁共振检查,其敏感度更高,可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早期的骨髓水肿,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 一旦确诊后应于风湿免疫科尽早进行正规治疗,对于以腰背痛或臀区痛为主的中轴关节型强直性脊柱炎,有效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TNF-α拮抗剂等,另外,沙利度胺对部分患者有效;对于有髋关节、膝关节等外周关节累及的患者,可应用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 四、正确的姿势及功能锻炼不容忽视 强直性脊柱炎需进行有效的身体功能锻炼,其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 1、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行走、坐位时尽量抬头、挺胸、收腹,避免长期弯腰,需睡硬板床,最好仰卧,枕头要矮。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一种姿势不动。定期测量身高,以便及早发现脊柱弯曲,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驼背。 2、运动及功能锻炼:有条件多进行游泳和水中运动;每天坚持做“小燕飞动作”(见图片);常做向两侧转动颈部、腰部及前后左右屈颈、屈腰的动作,以维持正常的颈椎及腰椎活动度,动作幅度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以不增加关节肌肉疼痛为度,避免用力过猛造成肌肉损伤或椎体骨折;常做深呼吸和扩胸运动以维持胸廓活动度,避免因胸廓扩张受限而影响呼吸。 五、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治疗要有信心。强直性脊柱炎一般不危及生命,疾病是可控的,尤其是生物制剂TNF-a拮抗剂的问世,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了福音,让患者不再“痛”! 2、对医生的依从性要好,遵医嘱正确用药并进行功能锻炼,切勿随意停药,防止复发。还应定期复诊,评估疾病活动度、药物疗效并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3、控制体重,避免超重,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减轻关节负担。 4、饮食方面,避免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多清淡少油腻! 5、戒烟,烟中的尼古丁会造成血液的淤滞,不通则痛,所以吸烟可使疼痛加重。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该药可对胃产生刺激,故需慎饮酒,避免酒精对胃的再次伤害。 6、注意保暖,避免洗冷水澡,避免受风,避免阴冷、潮湿的环境,避免过度劳累及熬夜! 六、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误区 1、听信谣言,误以为强直性脊柱炎不可治,只能等待畸形后手术治疗,从而失去治疗及生活的信心,延误了治疗时机,最终导致残疾。 2、误信小广告能根治强直性脊柱炎,或听信骗子推销的到港澳或国外购买的可根治的“特效药”,或误入江湖游医的圈套,相信其所谓的“偏方”或“秘方”,花高价购买这些药物,服药后疼痛可暂时缓解,认为有效,但长期服用可出现多种副作用,因为这些所谓的“特效药”中常常含有大量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而患者不知其药物成分,更不知需监测并预防药物副作用,长期或超量服用后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胃溃疡或出血、肾功能异常等。 3、盲目相信冒牌的“老中医”开具的“无副作用”的中药或“药酒”,其中的中药成分可能不合格或毒性较大,出现肝功损伤或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的。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想预防就需要知道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也可以通过手与手之间的直接皮肤接触。如果勤洗手,手上没有相关的病毒,导致手足口病传染的可能性就会下降。其实呼吸道飞沫也有可能,所以要想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染,有时候比较困难。手足口病除了导致明显的发热、手足皮疹症状之外,相应的病原体还有可能仅仅导致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很多并不作为传染源来进行控制。所以夏季流行季节,也尽量不要与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进行直接的皮肤接触。在流行季节,很多感染手足口病病原体的人,很可能是隐性感染的状态,也可以成为传染源,但是因为没有发热等症状,所以传染性较低。所以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有时候很难避免接触到病毒。其实接触到病毒也不用特别担心,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是隐性感染的状态。在儿童时期,很可能每个人都接触过若干种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而且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通过感染可以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如果出现了相应的症状要及时就诊,如果没出现相应的症状,也不能够保证没有被传染上。"
相关知识
口腔医院社区宣传(提高口腔健康意识的重要性)
《口腔保健知识科普》
全国爱牙日:宣传口腔健康,促进公众口腔卫生意识
【健康科普】健康口腔宣传要点(2024)
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宣教精选(九篇)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
天门:普及口腔知识,点亮健康未来
环境健康科普知识宣传.docx
食品安全宣传科普知识
【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
网址: 口腔科普知识宣传有哪些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3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