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相似,恐与惊性质相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合并,最后形成怒、喜、忧、思、恐,称为五志,五志各入五脏。
一、五志应五脏
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属脾,忧悲属肺,惊恐属肾。也就是说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
二、五志影响健康
著名隋唐史学者蒙曼老师在新书《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的自序中写道:“人的一生,从纵向看,是四季;从横向看,是五情。四季是什么?春夏秋冬,对应着人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情是什么?喜怒哀乐怨,对应着人心,就是那些回环往复、起伏不定的心情。”
我的理解是,蒙老师的话里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其实是与中医一脉相承的。从中医的理念来看,人的一生亦不离四时与五情。四时和五情都应于五行而通五脏。简单来说,木主生发,代表着阳气的初生状态,应春,应怒,人生于天地之间,逢春则阳气生发旺盛,逢事情不合于心则易怒,其实是借怒来宣畅肝气。同理,火主长旺,代表着阳气旺盛的状态,应夏,应喜;金主收敛,代表着阳气肃杀的状态,应秋,应悲;水主闭藏,代表着阳气封藏的状态,应冬,应恐。
三、情志发泄要合度
人活着,就有五情变化。《中庸》明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进一步说,五情自然流露,即是合于道,合于道的,必然有益于健康。
既然五脏精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怒、喜、忧、思、恐等情志变化,那么情志变化也就必然要消耗五脏的精气。
我的理解是,若情志变化但合于度,那么,不会耗损五脏精气。反之,若情志变化过度,就会消耗五脏精气,进而对人体造成伤害。生活中所见,有的人暴喜而突然癫痫发作,或暴怒而突然中风,暴恐而猝死,暴悲而一夜白发等等,都是情志活动过于激烈,以至于对五脏精气的消耗过度,导致了五脏功能的失调,最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四、情志导致疾病
情志跟疾病关系密切,甚至有些疾病根本就是因情志(怒喜思悲恐)而引起的。比如,久怒伤肝,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浮,引起血压升高。我们用药物来降压,治来治去效果都不理想,为什么?因为本在情志,标在血压。光是治疗血压,是治标而未能治本。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需要从情志上去调理,这样才能标本兼顾。
当然,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当我们的健康因五志异常变化而受到困扰时,如果能认识到五志的病因,积极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心情,那么,疾病可不药自愈。
五、以林黛玉为例说明调畅情志的重要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常生悲凄之情,悲则伤肺,悲则气消,导致其体质严重变弱。林黛玉“从会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并且病症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数量不等的咯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王大夫分析她的病症时说:“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
也就是说,不管是服用何种名贵药物,或者服用多久的时间,这样的治疗都是在治标而已。林黛玉如果能改变她的性情,把性格改成象史湘云或薛宝钗这样的,那么,健康程度肯定会完全不一样。
六、长寿的人普遍情志舒畅
有人调查了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极富人生乐趣。
从中医来分析,性格开朗的人往往心气和畅,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在志为喜。平时乐呵呵的人其心神不滞,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肯定有益于健康。尤其是老年人,本来脏腑机能就已经衰退,此时若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有助于避免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当然有助于健康和长寿。
七、避免压力过大以忌怒
但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导致很多人出现情绪问题,如急躁易怒,情绪低落,有些人还会罹患抑郁、焦虑等问题。
从中医来分析,情志致病,首先伤肝。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情志不遂致肝气抑郁则疏泄不利,因而对气血的运行、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发生影响。换句话说,在情志舒畅精神愉快时,气血的运行就通畅,各个组织器官都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情志抑郁不舒,则气血的运行受到影响,可发生气滞血瘀现象,导致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
《内经》认为:“怒伤肝”、“百病生于气也”。暴怒不止,可致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上、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胸闷胁痛、失明耳聋、气喘呕血,严重者可引起昏迷不醒或暴怒之下突然丧命。
今时我们养生,除重视调节饮食、起居、运动之外,最关键的是调畅情志,其中尤以戒怒为要紧。戒怒需要缓解各种压力,因为压力大则肝气易滞,人就容易动怒发脾气。怎么办?我的理解是以下几点。
其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乱发脾气的;其二,当怒从心头起时,要记得提醒自己,发脾气无益于健康,甚至会增加更多的烦恼,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样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怒气;其三,学会疏泄,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去,从而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比如,建议每周跑步三四次,跑步是极好的疏泄负面情绪的方法,通过汗出即能排出各种郁滞于体内的浊毒,让人精神焕然畅快,诸多不适的情绪自然消失;其四,改变自己的思想关注点,或改变环境,使自己远离不良刺激因素,从而从精神烦恼中解脱出来。
小结
《内经》指出了调节情志的方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恬”就是静,“淡”就是安,“恬淡”就是安闲清静的意思,“虚无”就是没有贪求妄想、患得患失的意思。能做到这个境界,不但情志安和,而且百病不生,这应该是养生的至高境界了。
我自己有体会,若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每天的日子格外舒畅,而且,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感觉更幸福。反之,若情绪不良,甚至陷入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之中,那么,不但日子过得很难受,而且学习工作的效率也会降低,感觉完全没有了幸福感。
南北朝时代大医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评论精神调节,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哭、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十二少”,那么,必然精神舒畅,身体健康。(董洪涛)#健康#
相关知识
心情舒畅,长寿健康
健康饮食与心情舒畅的关系
怎样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情舒畅
瑜伽暴汗后,心情太舒畅了
保持心情舒畅,调整心态
常生气的人必看:饮食调理,让你心情更舒畅!
调节心情的方法,3个小技巧让你心情舒畅
华大舒畅益生菌(华大新推益生菌,让你舒畅又健康)
怀孕心情不好怎么办 教你四个方法让孕妇身心舒畅
光明畅优牵手胡歌 开启舒畅人生
网址: 人要健康,先要心情舒畅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3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