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为主。
一、甲流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呢?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打喷嚏、流清水鼻涕、鼻塞、咽痛,可能伴轻度咳嗽,全身存在发热、乏力症状,三天左右症状可以明显好转,七天左右基本痊愈。
甲型流感除上呼吸道症状外,还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比较典型的是持续高热伴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病情严重者可觉得皮肤一碰就疼,或者合并恶心、呕吐、腹泻等。甲型流感病程比普通感冒略长,而且发病较急,症状较重。
二、关于流感病毒感染治疗的几点建议
1.建议到医院进行相应检查后再开始治疗
目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除流感病毒感染外,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肺炎衣原体等感染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还可能存在混合感染,应在进行病原学确认后再服药。建议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血液、咽或鼻拭子检测,针对病原体用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2.西医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1)建议尽早开始西医药抗病毒治疗
呼吸道病毒感染多为急性,且多具有自限性,但部分患者仍可发展为重症,应在明确诊断下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推荐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而在出现流感样症状48小时后的治疗依然有益。
(2)药物选择
目前抗流感病毒药物共有3大类,包括:
①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
②细胞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
③RNA聚合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口服奥司他韦,仍然是治疗流感的首选抗病毒药物。
(3)用法用量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奥司他韦有颗粒及胶囊剂型。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的用法用量见下表:
3.中医药治疗同样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流感是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热病,不仅与六淫邪气有关,也由体质、年龄、气候、地理等因素决定,饮用中药则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由中医师辨证施治。以下几种中成药可供参考:
(1)风热犯肺型:症见发热重、微恶风寒、咽喉肿痛、咳嗽黄痰,舌红苔薄黄,可见于流感早期。推荐用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
(2)风寒束表型: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咳嗽、痰稀白,舌淡苔薄白,多发生于流感初期。推荐用药:感冒清热颗粒、荆防败毒丸。
(3)湿邪困脾型:症见发热、咽痛、头重身倦、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常见于流感患者体虚之时。推荐用药: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水。
(4)热毒炽盛型:症见高热不退、咽喉肿痛剧烈、烦躁不安,舌红苔黄厚,常见于流感病情发展迅速阶段。推荐用药:清开灵颗粒、柴石退热颗粒。
三、如何预防流感?
1. 做好防护
勤洗手,常通风,规律作息,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
2. 接种疫苗
建议儿童及老年人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3. 服药预防
可以在暴露后,通过口服奥司他韦(尽量于暴露后48小时内)而预防流感发生,连续服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预防给药每次剂量同治疗量,只是每日只需服用一次,即总量减半。
4. 中药代茶饮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流感暴发季节,可选用黄芪、防风、白术各10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预防流感。
四、流感感染期间如何应对发热?
1. 多饮水
及时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推荐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浴脖子、腋窝、大腿根、腘窝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不建议使用酒精擦浴。
2.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口服退热药
退热药物用药间隔应超过8小时,不能同时服用两种退热药,不建议交替使用,也不可一次性服用一日剂量,以免引起急性肝肾功能损伤。
五、流感感染期间如何应对咳嗽?
1.不推荐常规使用镇咳药
如果干咳明显影响正常休息,可酌情应用。可以使用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以采用叩击排痰,以便顺利排出痰液。
2.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口服化痰类中成药及汤药
六、如何识别重症?
早期发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避免后遗症等严重后果非常关键。如果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项,都需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1.持续高热(39℃以上)≥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
2.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或咯血中的任一症状;
3.精神差、头痛、抽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等。
相关知识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得了流感怎么办?
北京眼科医院怎么办健康证(北京可以办健康证的医院有哪些)
“敬颂冬绥温暖答谢”湖北普瑞眼科医院眼健康公益科普暨《邦华导医》粉丝见面会圆满举办
大同爱尔眼科医院简介 大同爱尔眼科医院怎么样
西安市第一医院眼健康科普教育讲座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眼里藏着的心脏健康
蓝田华阳眼科医院怎么样?医院简介+眼表病例分享详细介绍
大同爱尔眼科医院简介
【健康科普】睡了醒、醒了睡……睡了跟没睡一样怎么办?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血酮知多少 健康科普
网址: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得了流感怎么办?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4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