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何看待2022年医药行业投资机会?
赵蓓(工银瑞信):医药行业在四季度经历了大幅的调整,主要原因为一方面经过上半年的上涨,估值偏高,另外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下跌也引发了市场对创新药的研发热情的担忧,进而也引发了创新药产业链CXO相关个股的调整;同时疫情的散发也拖累了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的景气度。我们前期减持了部分估值偏高的CXO二线个股,增持了一些低估值成长稳健的个股,经过这一轮调整,我们认为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已进入估值相对合理阶段,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未来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或仍会维持在较高增长状态,从估值性价比的角度目前已进入有吸引力的阶段,我们仍战略性看好这一方向。
郑磊(汇添富基金):四季度医药板块震荡为主,行业政策变化比较大。我们沿着几条长期相对确定的主线,精选优质个股布局。1)CXO:依旧是医药行业景气度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全球研发外包产能往中国转移,国内biotech创新药研发大潮刚刚开始,新冠小分子药的研发凸显小分子生产外包行业全球竞争力。2)医疗服务:长期来看,最有望积累护城河,壁垒最高的细分领域。但对公司管理层经营管理能力要求也极高。医保局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引导行业回归本质,服务公司也会出现分化,精选核心竞争力强的公司布局。3)医疗消费品:医疗的壁垒,消费的需求,价格自主,空间巨大。4)中药:医保局年底出台的中药指导政策,或许代表监管导线的边际改变。
李晓星(银华基金):2021年医药板块跌宕起伏,核心资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我们期望的收益率,然而全年医药板块还是有30%以上的个股涨幅超过20%。CRO/CDMO、医美、上游装备耗材、中药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我们抓住了一些机会,也错失了很多机会。我们坚信医药还会是长牛行业,只是我们需要更辛苦、更勤奋的去挖掘标的,寻找未被认知的机会。展望2022年,我们会在CRO/CDMO板块中优中选优;继续持有政策环境友好、业绩增长稳健的医疗器械和研发实力强劲、业绩持续兑现的疫苗龙头;逐步买入业绩有望在疫情后恢复的消费医疗;并择机配置低估值、基本面改善明显的其他优质标的。
吴兴武(广发基金):2021年四季度,医药行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几个重要子行业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医疗服务板块主要受产品集采、DRG/DIP等政策影响,创新药和CXO板块则主要因美国对中国医药行业不友好的政策预期。内忧外患下,投资者阶段性选择“用脚投票”。但我们认为,上述几大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服务板块的估值已经得到明显消化,而创新药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模式,CXO行业的订单景气度仍然会持续高企。
焦巍(银华基金):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那就是很多商业模式的盈利确定性甚至存在性面临着阶段性的存疑。在率先走出疫情后的经济下降期后,可以看到,政策的着眼点更多地指向了解决中等收入发展陷阱、双碳、共同富裕等长期经济结构问题。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海外上市的互联网、教育公司,国内的医疗服务公司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宏观背景的制约。同时,在有限的资源支持下,凯恩斯式的扶持政策也产生了挤出效应,一批传统的消费和医药公司面临着支出不足和市场偏好的双重影响。作为A股的投资者,必须接受这一现实并对部分受到政策冲击的商业模式进行过滤和调整。我们倾向于认为偏向公众服务的部分行业,包括医疗服务在内,其定价机制确实将面临这一挑战的长期存在。短期而言,在渡过了疫情带来的红利期后,医保开支的预算和集采成为创新药的估值下杀点,也是我们组合的重点拖累。这是医药投资必须面临的现实,但我们认为这种影响更多存在于阶段性和情绪性,并不是创新药长期价值的否定。在经历了消费和医药行业的两年上涨和五年占优后,不可否认估值阶段性的偏离了中枢。在这一背景下,边际变化和对政策的判断成为主导市场风格的重要因子。消费行业传统上离政策比较远,医药估值体系则受到细分行业政策的重大影响。这两个行业在市场有重大新的方向和边际变化时往往表现欠佳,而需要长期内生增长来证明自己的格局和业绩。这一情况不排除在2022年还将演绎。
小结:医药板块的震荡调整主要受前期涨幅较高、估值偏贵,集采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以及港股医药生物板块下跌等因素共同影响,但产业长期发展逻辑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从细分领域看,当前CXO景气度仍高,医疗服务估值也已降至低位,政策对于医药板块的影响更多是外生性和情绪性的,虽然这一影响2022年或将继续演绎,但从中长期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板块自身内生性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仍然较大。
十、如何看待2022年港股投资机会?
李耀柱(广发基金):本季度港股市场表现方面,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企信用违约风险暴露、互联网龙头财报表现不佳和中概股监管要求新变化等多重利空影响下,港股指数均大幅下跌,并创出历史新低,其中恒生国企指数跌破2020年3月疫情时期的低点,医疗保健、房地产等行业跌幅较大。展望后市,从战略角度来看,港股市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桥梁,我们相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会是未来一段时间非常重要的趋势,所以我们对港股市场仍然充满信心,一方面是因为好的上市企业迎来了极具吸引力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预期能在2022年得到明显的盈利改善。从中长期角度看,我们认为经历了过去一年的下跌,当前是非常好的介入时点,我们对港股的优质成长股保持信心。
陈一峰(安信基金):2021年四季度以及2021年全年港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优秀公司的股价大多出现下跌,但是从企业价值的角度,我们认为部分优秀港股公司的内在价值并未像股价一样出现大幅贬损,反而在行业政策逆风和基本面不利的环境下,积极调整并提高市占率,布局未来的长期增长。目前港股整体估值都跌到了历史较低区间,部分优秀港股龙头公司跌到了历史极低估值,例如互联网、地产、食品饮料等行业的龙头公司,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展望未来3年比较好的布局时点,我们继续保持了一定港股资产的配置比例。
李晓星(银华基金):年初时候的百万雄狮过香江、南下抢夺定价权的豪言壮语犹言在耳,到了年末,大部分投资者已经进入了谈港股色变的状态。因为资金属性和交易环境的不同,港股市场相对于A股市场的折价会长期存在,短时间内期许A/H差价的迅速抹平都是不现实的。抛开一直存在的差价不谈,只看现在港股的估值水平,相对于港股自身的历史水平也降到了低点,当下也不应该是再拿着放大镜找缺点的时候,我们对于港股明年提供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是有信心的。
余广(景顺长城):港股市场方面,2021年表现显著弱于A股,原因在于科技板块政策监管趋严、中国澳门博彩政策风险、房地产开发商的违约诱发房地产板块出现进一步抛售、美国11月Taper的担忧。展望2022年,预计从全年的维度港股市场将会企稳回升,主要得益于:1)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美国贸易代表宣布美国计划重启关税豁免程序;2)互联网监管政策基本见底;3)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全年维度会边际回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滞胀的担忧。我们认为,由于当前市场估值水平已经较低,反映了绝大多数悲观预期,任何正向的催化剂都有可能带来一定预期差。中国货币政策逐步放松也可能利好优质港股成长标的。港股市场配置价值显现,特别是对于已经跌至历史估值区间底部的龙头标的投资机会。
丘栋荣(中庚基金):重点关注港股中的大盘价值股和部分互联网股。看好的原因有三点:(1)港股的价值股基本上都是龙头企业或者央企,这些资产质量非常高、最能承受基本面压力,因此风险较小。比如电信运营商、地产、银行、保险、能源、煤炭的龙头公司,都是中国经济体中最好的、最中坚的力量。港股的互联网股业务是深深嵌入中国经济中的,格局清晰但其核心业务壁垒仍较为坚实。(2)价格较低或价格出清彻底。港股的价值股对应的在A股中的价值股很便宜,但是在港股更便宜,同时对应的分红收益率保持着非常高的水平。港股的互联网股承受各种压力聚集,估值降至低估水平;(3)交易上风险释放较为充分,交易并不拥挤。随着基本面、监管层面和流动性压力的逐步缓释,港股值得关注。
小结:目前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已跌至历史较低区间,部分互联网、地产、食品饮料等行业的港股龙头公司估值已降至历史极低,但企业的内在价值并未像股价一样出现大幅贬损,资产质量仍高。当前港股的估值水平对于悲观预期的反映已更为充分,企业盈利也预期得到改善,有望成为中长期较好的布局时点。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文章来源:兴业证券研究
相关知识
21创投行研|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心理健康赛道创业投资机会如何?
医药零售行业发展前景研究与投资机会2024
医疗健康行业迎投资盛宴
如何投资健康行业
2025中国医药零售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分析
2024年饮料酒行业投资机会
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普利制药股价反弹,健康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机会?
如何更好地投资医疗大健康行业项目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十四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网址: 如何看待2022年医药行业投资机会?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6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