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头痛为主的亚健康

头痛为主的亚健康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包括了一大组疾病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为头痛制定了诊断标准,并且在2004年进行了修订,从而将头痛的诊断规范化。头痛是一种常见病,不外乎下述7种类型:偏头痛(即慢性或复发性头痛);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炎症性头痛(颅内感染或血管炎而引起的头痛);牵引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只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精神性头痛(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头痛)。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将头痛处理分为急性发作期的处理和慢性头痛的长期处理两部分,再根据头痛的特点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本病是一种发作性头颅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与遗传、内分泌和精神因素有关,可因各种因素如气候、季节、劳累、月经、饮酒、饮食、情绪等诱发。头痛为主的亚健康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与劳累、饮食、情绪、精神因素有关。中医对于头痛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过程。在中国古代医籍中《内经》称为“脑风”、“首风”,《难经》提出有“厥头痛”和“真头痛”、“偏头风” 等。中国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将外感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和“厥阴头痛”。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宋代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和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普济方》强调了气血俱虚是导致外感头痛的原因之一:“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证治准绳》认为头痛与头风同属于一种疾病,“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总之,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证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其发生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均有关联。

第一节头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疾病病因的认识一般分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头痛的病因也不外这三方面,外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内因包括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思虑劳倦等,不内外因主要指跌扑以及其他外伤。

1.感受外邪

外邪之中以风为最,历代医家均重视风邪在本病中的作用。《素问·风论》指出:“风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它病……”,在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风为之长,其它邪气都依附风而令人发病;同时风为阳邪,其性轻扬,《素问·太阳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圣济总录》亦有“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的论述;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指出:“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吹,遇风冷则发”。这里所说的“风”皆指外风而言。风邪可以兼夹其他外邪,以风寒、风热、风湿为主。

2.情志所伤

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郁化火,阳亢生风,风阳上扰巅顶,则易发本病。《辨证奇闻》说:“此病得之郁气不宜,又加邪风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情志失调与瘀血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

3.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则可伤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之职不行,聚湿生痰,痰浊上壅,蒙蔽清窍而为害。《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4.思虑劳倦

思虑劳倦,耗伤心脾气血,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气血不足,运行无力,血行涩滞则可导致瘀血内阻,清窍不利而使头痛;劳倦伤脾,脾虚生痰,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邪害清窍亦可引发头痛。

5.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导致瘀血结于脑络,不通则痛而为头痛,如《灵枢·厥病》所说“头痛不可取于前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

第二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头痛发生的急缓
急起的头痛伴发热者,常见于急性感染。青壮年突然头痛而无发热,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提示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头痛进行性加剧并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者,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复发性头痛是偏头痛特征之一。不伴颅内高压症的头痛,以肌收缩性头痛与鼻原性头痛为多见。
2.头痛的部位
急性感染性疾病(颅内或颅外)所致的头痛多位于全头部,呈弥漫性。浅在性头痛常见于眼原性、鼻原性与牙原性。深在性头痛则多为脑脓肿、脑肿瘤、脑膜炎、脑炎等的病征,疼痛多向病灶同侧的外面放射。
3.头痛的性质与程度
一般来说,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呈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样短促的剧痛,沿三叉神经的分布区放射。头痛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常无平行关系。脑肿瘤的疼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为轻度或中等度,而有时神经官能性头痛也可相当剧烈。眼原性、鼻原性以及牙原性头痛,一般为中等度。搏动性头痛可见于高血压、血管性头痛、急性发热性疾病、脑肿瘤、神经官能性头痛等。
4.头痛发生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晨间加剧的头痛可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有规则的晨间头痛也可见于鼻窦炎。夜间发作的常为丛集性头痛。长时间阅读后发生的头痛常为眼原性。偏头痛在月经期发作常较频。神经官能性头痛以病程长、明显的波动性与易变性为特点。脑肿瘤的头痛多呈慢性进行性,早期可间以或长或短的缓解期。脑外伤性头痛的发病日期相当明确。
5.激发加重或缓解头痛的因素
腰椎穿刺后的头痛常因直立位而加重。丛集性头痛则因直立位而减轻。脑肿瘤、脑膜炎的头痛常因转头、俯首、咳嗽而加剧。颈肌急性炎症所致的头痛常因颈部运动而加重;反之,与职业有关的颈肌过度紧张所致的头痛则于颈部活动后减轻。偏头痛病人服用麦角胺后,头痛常迅速缓解。

二、头痛的诊断步骤

1.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头痛是第一次出现还是反复发作,有无头颈部外伤,头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程度、有无先兆及伴随症状如何、诱发因素、缓解因素以及以往就诊情况、是否有头痛家族史等,以获取头痛的可能诊断的线索。

2.详细的体格检查:重点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注意了解有无发热、血压异常、颈部压痛以及眼科、鼻及鼻窦部异常情况,对可疑有器质性病变者进行相应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3.必要的辅助检查:根据问诊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选择脑电图、经颅超声多谱勒(TCD)、颈椎X线片和头部CT或MRI,必要时可行腰椎穿刺,对可疑眼、鼻及鼻窦病变继发头痛者,要进行相应的专科检查。

4.需进一步检查的头痛警报:

l 突然发作的首次头痛

l 加重的头痛

l 新近出现的晚发头痛

l 伴有发热、皮疹、颈部抵抗的头痛

l 进行性加重的头痛

l 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而非先兆的头痛

l 伴有精神改变的头痛

l 伴有视乳头水肿的头痛

l 癌症或HIV患者新出现的头痛

三、头痛的诊断

依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头痛疾病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第二版)。

1.偏头痛

1.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头痛发作持续4一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2.3.4]

C.头痛至少有以下特点中的两项:

(1)单侧;

(2)搏动性;

(3)严重程度为中度或重度;

(4)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或爬楼梯)。

D.头痛期间至少出现下列之一: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干另一疾病。

1.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2次发作符合标准B。

B.偏头痛先兆符合1.2.1一1.2.6亚型之一的标准B和C。

C.不可归因于其他疾病。

1.2.1有偏头痛的典型先兆的头痛诊断标准:

A. 至少2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

(1)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

(2)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

(3)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

(1)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2)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

(3)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

D.头痛符合1.1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随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

E.不可归因于另一疾病。

1.2.2无偏头痛的典型先兆的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2次发作满足标淮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

(1)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

(2)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

(3)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

(1)双侧视觉症状川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2)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

(3)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

D.头痛不符合1.1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随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

E.不可归因于另一疾病。

1.5.1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A.头痛符合1.1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C和D,每月发作≥15天,超过3个月

B.不可归因于另一疾病

1.5.2偏头痛持续状态诊断标准:

A.本次发作发生在1.1无先兆偏头痛的患者,症状仍为先前的典型症状,但发作持续时间不同

B.头痛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1)不间断的发作持续>72小时;

(2)程度为重度。

C.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紧张性头痛

2.1偶尔发作性紧张性头痛

A至少有10次反复发作头痛,平均每月头痛<1天(1年<12天,并符合B-D项标准。

B头痛持续30min到7天。

C疼痛特点至少符合下述中的2项:

(1)位于两侧;

(2)性质为压迫性或紧箍痛(非搏动性);

(3)程度为轻或中度(可有活动受限而非停止);

(4)不因上楼梯或类似日常躯体活动而加重。

D具备下列两项:

(1)无恶心和呕吐(可有厌食);

(2)可有畏光或怕声,但两者不能同时存在。

E除外其他与头痛相关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F可伴有颅周肌肉压痛。(伴有颅周肌肉压痛的紧张性头痛2.2.1)

注:(1)病史、躯体捡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

(2)病史和/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提示其它疾病,但被适当检查排除。

(3)虽存在引起头痛的其它疾病,但紧张性头痛首次发作与这类病在时间上无密切关系。

2.2频繁发作性紧张性头痛

A、至少有10次反复发作头痛,每月≥1天,<15天,至少持续3个月。(1年≥12天,<180天。并符合B-D项标准。

B、头痛持续30min到7天。

C、疼痛特点至少符合下述中的2项:

(1)位于两侧;

(2)性质为压迫性或紧箍痛(非搏动性);

(3)程度为轻或中度(可有活动受限而非停止);

(4)不因上楼梯或类似日常躯体活动而加重。

D、具备下列两项:

(1)无恶心和呕吐(可有厌食);

(2)可有畏光或怕声,但两者不能同时存在。

E、除外其他与头痛相关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注:(1)病史、躯体捡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

(2)病史和/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提示其它疾病,但被适当检查排除。

(3)存在引起头痛的其它疾病,但紧张性头痛首次发作与这类病在时间上无密切关系。

2.3慢性紧张性头痛

A、每月平均有15天以上出现头痛,持续3月以上(≥180天/年),并符合B-D项标准。

B、头痛持续数小时,或呈持续性。

C、疼痛特点至少符合下述中的2项:

(1)位于两侧;

(2)性质为压迫性或紧箍痛(非搏动性);

(3)程度为轻或中度(可有活动受限而非停止);

(4)不因上楼梯或类似日常躯体活动而加重。

D、具备下列两项:

(1)可有畏光或怕声,或轻度恶心三项症状其中之一;

(2)无中、重度恶心或呕吐。

E、除外其他与头痛相关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符合以上A-E项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者为:(这句话为本人所加)

F、可伴有颅周肌肉压痛。(伴有颅周肌肉压痛的紧张性头痛2.2.1)

注:1慢性紧张性头痛较发作性紧张性头痛时间延长;当时间上完全符合A-E项目,首次发作每日或持续3天以内,诊断为新发的每日持续性头痛(4.8)。当发作方式不能回忆或肯定时,诊断慢性紧张性头痛。

2病史、躯体捡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病史和/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提示其它疾病,但被适当检查排除;虽存在引起头痛的其它疾病,但紧张性头痛首次发作与这类病在时间上无密切关系。

3当存在药物滥用,并符合上述B项标准,对于任何8.2药物滥用所致头痛亚型,在药物戒断完成后2月后,头痛没有改善之前,不能肯定是否符合E项,

头痛的病因虽然复杂,但一般的头痛不难诊断,只是对疑难病例除了要作详细的病史、细致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外,眼科、耳鼻喉科检查也很重要,有时还要作脑CT、脑电图、脑血管造影、CET(电热成像)、脑脊液检查等。中医辩证认为,外感头痛多因感受六淫所致,内伤头痛通常是由心、肝、脾、肺、肾五脏中,因某一脏器发生病变而引起。亚健康以头痛为主要表现者,要排除疾病状态引起的头痛。

第三节头痛的中医分型治疗

一、 急性期(发作期)的治疗

发作期,头痛严重难以耐受时,应以缓解头痛症状为主,可以选择推拿或针灸治疗。

(一)推拿

偏头痛

1.头面部:

(1)大鱼际揉前额:以一手大鱼际掌面贴紧前额,前臂旋转带动腕部和鱼际摆动,自左至右,循环往复在前额部进行操作,5分钟左右。

(2)拇指指腹揉捻印堂、攒竹、阳白、鱼腰每穴半分钟,共2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2.侧头部:

(1)扫散侧头:除拇指外四指微屈如弓状,用五指指端贴紧头部皮肤,自前向后至一侧枕部进行划动,稍用力以酸、热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

(2)疏侧头:双拇指相对紧贴侧头部皮肤(中间有一定间隔距离)轻轻按压,并相对归挤头皮,达到头皮隆起,酸胀感为宜,自前至后,每侧1分钟,共2分钟。

(3)拇指或食、中指指腹揉捻、曲鬓、率谷、角孙、悬颅、悬厘每穴半分钟、约3分钟。

(4)指弹侧头:双手微屈,腕部屈伸,以双手十指指端弹击双侧头部,速度要快,160-180次/分钟左右,有酸胀感为宜,共2分钟。

3.后侧头部:

(1)双手拇指点揉双侧风池穴2分钟,中等或重度用力,以酸胀感,放射至半侧头部为宜。

(2)拇指点揉双天柱穴1分钟,中等用力以酸胀感向四周放射为宜。

(3)一指禅推擦枕后区:用一指禅推法在枕后区的脑户、玉枕、脑空穴,操作:速度要快,以局部酸热感为宜,约2分钟。

4.拇指点揉合谷、内关、三阴交、太冲以酸胀感为宜。每穴1分钟,共4分钟

5.摩腹:(4分钟左右)以神阙为圆心,整个掌部贴紧腹部,逆时针摩腹2分钟,顺时针摩腹2分钟。速度要慢,压力要大,以腹内有热感为宜。

(二)针灸

毫针治疗

偏头痛:

治疗原则:通经止痛

针灸处方:风池、率谷、神庭、本神、头维、阳白、赞竹、太阳(均为患侧)、太冲(双侧)。

患者体位:仰卧位。

针刺方法:常规消毒,一寸毫针直刺,按上述穴位排列依次施针,进针深度为0.3~0.5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疗程:每天治疗一次或数次,直至症状消失。

肌紧张性头痛:

治疗原则:通络止痛。

针灸处方:百会、率谷(双侧)、神庭、头维(双侧)、太阳(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

患者体位:仰卧位。

针刺方法:常规消毒,一寸毫针直刺,按上述穴位排列依次施针,进针深度为0.3~0.5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疗程:每天治疗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园利针治疗发痛为俞而刺之。

二、慢性头痛的治疗

在头痛缓解期或者头痛不甚严重时,可以参考以下治疗。

现行中医院校教科书中头痛的辨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头痛分为风寒、风热、风湿三型,内伤头痛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气血两虚、肾精不足等,而以头痛为主的亚健康则以内伤为主。

1.辨证论治

①、瘀血阻络证:

(1)辨证要点:

主症:头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次症:面色或肤色晦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或涩。

(2)治法、方药: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10~15g、川芎10~15g、桃仁10~15g、红花10~15g、老葱10~15g、红枣6~10g、麝香1~1.5g、黄酒250g。(麝香属珍稀药材,不易获得,可用冰片或毛冬青代替,在无麝香时可参考使用。酒精过敏者可不用黄酒。)

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0~15、红花6~10g、当归10~15g、生地黄6~10g、川芎6~10g、赤勺6~10g、牛膝10~15g、桔梗6~10g、柴胡6~10g、枳壳6~10g、甘草6~!0g。

如兼有气虚,可选用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当归尾、赤勺、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加减:头痛甚或久痛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细辛;伴有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伴纳呆者加焦三仙、白术、党参;伴头晕加天麻、菊花;伴恶心或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旋复花;伴精神抑郁者加合欢皮、郁金;伴心悸心烦加酸枣仁、远志;伴头胀目赤加钩藤、龙胆草、黄芩;伴口苦苔腻,去生地加龙胆草、黄芩;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②、肝阳上亢证:

(1)辨证要点:

主症:头胀痛,伴有失眠、心烦急躁、头晕。

次症:面红目赤、口苦、咽干。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

(2)治法、方药: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10~15g、钩藤10~15g、石决明15~30g、栀子10~15g、黄芩10~!5g、牛膝10~15g、杜仲10~15g、桑寄生10~15g、夜交藤10~30g、茯神10~30g、益母草10~15g。

加减: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伴失眠加代赭石、远志。头痛日久,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加熟地、山芋肉、枸杞子、何首乌。头痛剧,伴面红目赤、便秘溲赤肝火偏旺,加生石膏、夏枯草、龙胆草。头痛遇劳加重,伴腰膝酸软者加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伴便秘溲赤,胁痛口苦加龙胆草、栀子、车前草;头痛甚或久,痛久入络加用全虫、蜈蚣、桃仁、红花、僵蚕。均可加川芎,酒炒更好。

③、痰浊上扰证:

主症:头痛,伴有头重昏蒙。

次症:胸脘痞闷、呕吐痰涎、恶心纳差。

舌脉:苔白腻,脉滑或弦。

若兼口苦,舌红、苔黄腻则为痰热上扰。

(2)治法、方药: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10~15、天麻10~15g、茯苓10~30g、橘红10~15g、白术10~15g、甘草6~10g、生姜6~10g、大枣6~10g。

加减:伴失眠者加炒酸枣仁、远志;伴纳呆重者加焦三仙、白术、党参;伴恶心者加生姜、竹茹;

情绪易于变化者,加合欢皮、柴胡;劳累过度,气血不足者,加党参、枸杞子、当归、黄芪;烟酒过度者加竹茹;头部有轻微麻木感者加石菖蒲、钩藤;头痛兼有头晕、耳鸣、脉弦者加钩藤、黄芩、柴胡;头痛而见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脉细弱者去半夏,加当归、川芎、鸡血藤、夜交藤;

头痛甚加川芎、白芷;病程久加天麻、党参、黄芪、钩藤。

④、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痛、腰膝酸软、耳鸣。舌红或淡红、少苔,脉细无力或脉弦

次症:遗精带下、心烦易怒、头晕、乏力。

舌脉:舌红或淡红、少苔,脉细无力或脉弦。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组成:枸杞子10~15g、菊花10~15、丹皮10~15g、山茱萸5~15g、山药15~30g、泽泻6~15g、茯苓10~15g、熟地黄15~30g。

加减:少佐细辛、薄荷等辛散轻清之品;面赤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加石决明、天麻、钩藤、生龙牡等;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脉细数,加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元参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者,酌加菟丝子、杜仲、鹿角胶、附子、细辛等;血压高加石决明

⑤、气血两虚证:

主症:头痛绵绵,遇劳加重。

次症:失眠、神疲乏力、心悸、面色晄白或少气畏寒、头晕。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组成:白术15~30g、茯苓15~30g、黄芪15~30g、龙眼肉15~30g、酸枣仁15~30g、人参6~10g、木香6~10g、炙甘草6~10g、当归10~15g、远志10~15g、生姜6~10g、大枣6~10g。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0~15g、炙甘草6~10g、人参3~5g、当归10~15g、陈皮6~10g、升麻6~10g、柴胡6~10g、白术10~15g。

归脾汤适用于气血两虚均明显者,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以气虚为主者。

加减:头重如裹加藿香、石菖蒲;舌质暗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腰膝酸软加杜仲、桑寄生;精神抑郁加郁金、合欢皮;伴有头昏头胀懵时,选加清凉透散之蔓荆子、菊花、谷精草、荷叶等;若系感冒后气分尚有余热者,并可酌加金银花、连翘等。

⑥、风寒入侵证:

主症:头痛,遇风寒易发或加重。

次症:恶风畏寒,鼻塞流涕。

舌脉: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12~15g、荆芥12~15g、白芷6~10g、羌活6~10g、甘草6~10g、细辛3g、防风6~10g、薄荷10~15g,清茶调下。

加减:心烦、口渴加生石膏;恶心加半夏、生姜、陈皮、竹茹;浊涕加黄芩;咽痒加徐长卿、木蝴蝶,清涕加藁本、蔓荆子;头晕加枸杞子、黄芪;形寒肢冷,头痛喜裹加附片、桂枝;神疲乏力,自汗不止者加红参、生黄芪;心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细辛,加酸枣仁、五味子、麦冬、炙远志、合欢皮、夜交藤。头肩肌肉紧张甚者加葛根、柴胡;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心悸胸闷加天麦冬、五味子、枳壳;脉弦数、舌红苔黄者加栀子、黄芩、生石膏等;脉弦细或沉细、舌红苔黄者加生地、当归、白蒺藜;脉滑数、舌红苔黄者加天麻、勾藤、黄芩、浙贝母等。病久入络加地龙、全蝎、蜈蚣。头痛剧烈者加全蝎、蜈蚣。

⑦、风热上扰证:

(1)辨证要点:统计文献中风热头痛的辨证要素,头痛特点以遇热或日晒加剧出现最多,头痛性质和伴随症状以头痛如裂和口干口渴为主,舌脉表现集中在舌红,苔黄,脉弦或浮弦,因此其辨证要点为:

主症:头痛遇热或日晒加剧。

次症:头痛如裂,口干口渴。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浮弦。

(2)治法、方药: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组成:川芎6~10g、白芷6~10g、生石膏15~30g、菊花10~15g、藁本6~10g、羌活6~10g。

加减:伴口渴,加花粉、石斛;伴便秘,加大黄;伴项强,加羌活、葛根;伴失眠,加夜交藤、酸枣仁;伴头晕,加钩藤、石决明;伴口苦,加柴胡、龙胆草;伴鼻塞,加辛夷花、苍耳子;头痛剧烈,加白蒺藜。

按头痛部位加减:无论哪种证型,均可按照头痛部位加用引经药。(1)厥阴(巅顶)头痛:加藁本、吴茱萸。(2)阳明(前额眉棱骨)头痛:加黄芩、白芷。(3)太阳(枕后)头痛:加葛根、羌活。(4)少阳(太阳穴痛或侧头痛)头痛:加柴胡、黄芩。

4.推拿治疗

(1)拇指或食、中指指腹揉捻、曲鬓、率谷、角孙、悬颅、悬厘每穴半分钟、约3分钟。

(2)大鱼际揉前额:以一手大鱼际掌面贴紧前额,前臂旋转带动腕部和鱼际摆动,自左至右,循环往复在前额部进行操作,5分钟左右。

(3)双手拇指点揉双侧风池穴2分钟,中等或重度用力,以酸胀感,放射至半侧头部为宜。

(4)一指禅推擦枕后区:用一指禅推法在枕后区的脑户、玉枕、脑空穴,操作:速度要快,以局部酸热感为宜,约2分钟。

(5)一指禅推颈后肌群:沿颈后肌群三条线(肌群内侧、相当于华佗夹脊;肌群中间、肌群外侧)自上而下至肩部,进行操作。要求:速度慢、力量中或大,操作处有酸胀感为宜,每侧2分钟半钟,共5分钟。

三、治疗原则,疗程,疗效,副作用,使用注意事项

(1)头痛发作期推荐采用汤剂治疗,缓解期或头痛症状有所好转后可以使用丸剂、冲剂、胶囊等成药。

(2)兼有不同证型的患者,如以一种证型为主,可以该证型主治方加减,如两种证型表现都很突出,可以两个处方合并使用。

(3)慢性头痛一般比较顽固,容易复发,故疗程不宜太短,文献报道的疗程普遍在两周以上,多数在四周左右,对部分发作频繁的患者可以延长到三个月,有预防复发的作用,远期效果较好。

(4)文献报道中药治疗头痛的有效率多在70%以上,但中药的即刻止痛作用欠佳,因此头痛较重的患者在发作时可配合西药镇痛药。

(5)中药不是绝对安全的,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些可引起过敏反应,使用中要注意其安全性。

【特殊问题】

1.头痛的诊断

头痛的西医诊断应采用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为头痛制定的诊断标准。目前的中医文献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很多未采用国际诊断标准,本指南是基于现有的中医文献并参考古代医籍制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指南的证据强度。

2.指南的适用范围

以下情况可参考本指南选择中医治疗: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枕神经痛、耳大神经痛等神经性头痛;焦虑症等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排除颅内出血、脑搓裂伤者;感冒引起的头痛;鼻、鼻窦炎症引起的头痛,不伴发热和/或血白细胞升高者;颈椎疾病引起的头痛不伴脊髓压迫症状者;某些诊断不明确的头痛排除器质性病变者。

以下情况应考虑采取西医治疗或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高血压脑病头痛;高血压性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血管瘤;头部外伤伴有颅内出血、脑挫裂伤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鼻、鼻窦炎症伴发热和/或血白细胞升高者;伴有发热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头痛;鼻窦占位性病变;眼疾患引起的头痛;颈椎疾病有脊髓压迫症状者;癫痫性头痛。

3.注意事项

(1)出现以下情况应注意排除脑血管病、颅内占位病变:头痛伴偏瘫或面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或突然失明;头痛伴眩晕、恶心呕吐;头痛伴剧烈血压升高;头痛后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慢性头痛患者头痛性质发生改变,较以往更加紧急和严重。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进行CT、MRI等检查明确头痛病因。

(2)出现以下情况注意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痛伴发热、意识障碍、谵妄躁动、抽搐、颈部强直,应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CT等明确诊断。

(3)慢性发作性头痛无法用偏头痛、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等常见原因来解释的,应详细询问发作时的表现,最好能询问患者家属、同事等目击者,详细了解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时是否伴有神志恍惚、抽搐、幻觉等异常情况,必要时结合脑电图以除外癫痫性头痛。

(4)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目前研究尚不够充分,文献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尚不多见,但对于中药是否存在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仍应给予关注。尤其对于已经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且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时,更应慎用。对于有一定毒性的中药如蜈蚣、全蝎、附子、白附子、南星、防己等应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美〕梅欧医院神经科著(李海峰、冯立群译).梅欧医院神经科检查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俞宜年.川芎用量谈.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31.

2.朱式伏.从辨证与配伍议川芎之用量.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11(2):34.

3.凌一揆主编.中药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4.李钟. 几种常用补益中药的不良反应.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1):47~48.

5.张萍,祝希娴.甘草及其制剂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中草药,1997,28(9):568~571.

6.胡一冰,崔佳等.中药天麻研究进展.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4):48~51.

7.刘爱玲.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 国医论坛,2004,19(5):28~29.

8.周祯祥,陈泽斌等.细辛毒性的研究述评.中医药信息.2003,20(6):30~31.

10.钟立敏,周宏霞.细辛用量初探.中医药学报,2001,29(4):29~30.

11.邵祖燕主编.常用毒性中药临床应用指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2.蒋惠平,钱利兴等.杭白菊致接触性皮炎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1):6

13.欧明,王宁生主编.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4.崔岩飞,吴限. 李延教授治疗痰瘀互结头痛经验. 中医药信息,2004,21(6):34-35.

15.李小娟,吴志香. 马智教授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举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4):214-215.

16.刘振伟,张志琴. 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58例. 河南中医,2004,24,(7):36-37.

17.何振伟.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血管性头痛34例.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7):33.

18.刘世峰,王福永. 刘洪禄治疗慢性头痛经验.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624-625.

19.梁启田.辨证治疗慢性鼻窦炎性头痛10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4):27

20.张双斌. 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40例.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26.

21.张晋平. 蒋庆雨辨治慢性头痛经验介绍. 中医药研究, 2000,16(5):37-38.

22.赵玉刚.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紧张性头痛68例.中医药学报,1999,3:27-28.

23.姚彤.辨证治疗偏头痛55例体会.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5):339.

24.陈秀倡.浅谈中医辨病治疗头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第4卷增刊(上):78.

25.姚月根,关建敏.中药和耳穴贴压治疗头痛的疗效分析. 上海针灸杂志.1998,17(1):17-18.

26.陈旭敏.头痛从胃论治48例.医学理论与实践.1998,11(7):332.

27.康景华.中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0例小结.天津中医.1994,11(2);18,21.

28.黄彩英.4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辨证论治.四川中医.1995,5:23-24.

29.章日初,俞关全.头痛辨治10法——颜德馨教授经验介绍.江西中医药.1995,6增刊:6-7

30.王德英.辨证治疗血管扩张性头痛32例.北京中医.1996,1:31-32.

31.田淑敏.辨证选方重用川芎治疗头痛34例.河北中医.1996,18(6):21.

32.葛孝萍.刘方轩头痛治验.湖北中医杂志.1995,18(5):28-29.

33.赵高文.辨证治疗内伤头痛31例.湖南中医杂志.1997,13(4):34.

34.胡兆明,陈川明.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35

35.燕洪海,范闽香.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0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9):41-42.

36.项新华,徐川根.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6例.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6(4):321.

37.秦应娟.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70例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2004,24(5):20-21.

38.袁相龙.颈性头痛的病机和诊治初探. 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3):200.

39.梁珊.补阳还伍汤加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2000,22(10):771.

40.曹安文.活血化瘀法治疗脑血管性头痛50例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第4卷增刊(上):74-75.

41.吴乘铠.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月经前后偏头痛3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1):28.

42.鲁厚年, 马诗英.益气活血治疗缺血性头痛76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11(3):72.

43.李捷君.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头痛76例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25(8):878.

44.李国庆.23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治疗体会.中国中医急症.2004,13(7):469.

45.李桂枝,董一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头痛.吉林中医药.1999,1:30.

46.孙玉信,张登峰.张磊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头痛的经验.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年,14(3):6-7.

47.郑薇.杨顒老中医治疗头痛的临证经验.陕西中医.1999,20(11):511-512.

48.赵瑞成.偏头痛辨治规律分析. 湖南中医杂志2004,20(4):8-10.

49.张英谦.神经系统疾病讲座头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一). 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0):2-3.

50.张英谦.神经系统疾病讲座头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二).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1):2-3.

51.张英谦.神经系统疾病讲座头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三).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4-5.

52.戴明.针药并举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64-65.

53.张玉霄.血管性头痛的辨证治疗. 中医药学报.2005,33(1):31.

54.叶淑清.散偏汤加减治疗偏头痛80例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2004,26(4):273-274.

55.叶通明.加减散偏汤治疗偏头痛48例临床观察.河南中医.2004,24(6):35.

56.黎俊民.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30例. 陕西中医.2004,25(11):1006-1007.

57.赵立军.针刺及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8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 91-92.

58.乔艾乐.散偏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50例.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5):44.

59.窦淑玲.偏汤治疗血管性头痛65例. 山西中医.2000,16(2):21.

60.陈智新.散偏汤治疗偏头痛33例. 国医论坛.2000,15(6):31.

61.路志贤,路志宽.散偏汤治疗血管性头痛83例.四川中医.1999,17(5):28.

62.张健萍.散偏汤加味治疗偏头痛36例.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6):42.

63.何柏森,邓世忠.散偏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偏头痛108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4(4):27.

64.李达云,叶子.中西医结合治疗紧张型头痛107例疗效观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9):571-572

65.马林.点穴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紧张性头痛23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9):20-21.

66.徐新菊.消痛饮治疗血管性头痛106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52-53.

67.蔡大庆.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头痛36例. 河北中医.2004,26(9):693.

68.朱丽华.通窍汤治疗气虚血滞型头痛30例. 陕西中医.2004,25(2):130-131.

69.陈孝银,李恩庆等.平肝潜阳汤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神经性头痛62例.陕西中医.2004,25(2):129-130

70.胡硕龙.加减小柴胡汤治疗头痛56例.湖南中医杂志.2004,20(2):33-34.

71.黄士杰,朱惟几.藁本通络汤治瘀血头痛102例.新中医.2004,36(4):61-62.

72.李娟.从肝辨治血管神经性头痛79例小结.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5):24-25.

73.梁红.菖蒲郁金汤合温胆汤治疗偏头痛的体会. 河南中医.2004,24(3):40.

74.雷延梅,刘建伯.补血活血法治疗血虚头痛20例.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0):691.

75.曹爱莲.通窍活血祛瘀汤治疗内伤头痛90例. 河南中医.2003,23(8):28.

76.王振云,孟召莲等.通窍活血汤治疗紧张性头痛56例. 河北中医.2004,26(10):726.

77.孟淑梅,孙晓萍等.血府逐瘀汤合用东莨菪碱治疗血管性头痛.河南医药信息.2003,24(2):8.

78.齐国香,胡代槐等.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性头痛62例临床观察.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7):17-18.

79.温小平.川芎茶调散合甘麦大枣汤治疗紧张性头痛31例. 江西中医药.2003,34(7):19.

80.曾华云,刘健.芎蝎散痛汤治疗顽固性头痛80例.新中医.2003,35(5):60.

81.姚少青.杞菊地黄汤治疗阴虚头痛53例.实用医学杂志.1996,12(6):400-401.

82.张俊娟.血管性头痛40例临床观察. 天津中医.1997,14(4);151-152.

83.骆建平.通窍活血汤治疗顽固性头痛45例.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4):49.

84.张颖,吴云华等.倪宗珈治疗头痛经验.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3):2.

85.何坚.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42例.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3):12-13.

86.洪杰斐.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40例. 山西中医.2000,16(1):22.

87.伍大华.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47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1):19-20.

88.马淑华.辨证治疗经行头痛62例.江西中医药.1995年增刊:53-54.

89.梅运伟.温胆汤加减治疗中学生紧张性头痛46例.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5):50.

90.路志鹏.王道坤教授治疗顽固性头痛经验.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3,20(4):61-62.

91.李良英.温胆汤加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2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1):41.

92.王兴权,郭卫东等.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6):250-251.

93.王佩瑚.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慢性头痛50例.实用医学杂志.1995,11(10):691-692.

94.龚一云,杨翠华等.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2例.西南国防医药.1995,5(5):310-311.

95.马五华.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20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2):

96.代伟,邓国伟.中医药治疗瘀血型头痛72例. 辽宁中医杂志. 1999,26(8):364.

97.许明,方泰惠等.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163-164.

相关知识

头痛为主的亚健康
亚健康头痛怎么办 亚健康头疼是怎么形成的
预防为主远离亚健康
亚健康头疼要注意什么 怎么治疗亚健康头疼
亚健康主要表现
何为亚健康
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原因?
好吃健康的亚麻籽馒头
我的健康我做主——我是如何从严重亚健康状态成为健康管理师的
健康医道:认识偏头痛

网址: 头痛为主的亚健康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6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