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常常感到压力倍增,以至于“压力山大”这一说法已悄然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紧张的生活节奏与不断积累的压力,正悄然侵蚀着我们的心灵健康。诸如精神与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时常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与烦恼。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心灵的健康。然而,心灵如同身体的故乡,它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整体健康。因此,无论生活节奏多么紧凑,我们都不应忘记守护心灵的健康,因为心安即故乡。
为了回应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广泛关切,国家卫生健康委精心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这些内容,为我们的心灵健康保驾护航。
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层面保持健康,心理层面也需达到一种完好状态。这种状态体现在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恰当、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对环境变化适应良好等方面。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还影响家庭的和睦与社会和谐。同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消极情绪可能导致个体免疫水平下降,从而增加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心身疾病的患病风险。反之,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慢性疾病患者更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而无法有效缓解,将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双重损害。
可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样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运动时,尤其是进行有氧运动,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这一被称为“快乐激素”的化学物质。它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太极拳、瑜伽等注重呼吸觉察和调整的运动,有助于平复情绪、减轻焦虑。建议大家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进行三到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以更好地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如有需要,可咨询专业医生或专业人员,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第三条: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当面临心理困扰时,勇于向专业人员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然而,许多人由于种种误解和顾虑,如担心被贴上精神心理疾病的标签、认为只有病情严重时才需要寻求帮助,或者害怕他人的看法,而选择避免求助。事实上,向专业人员求助并不意味着有病或病情严重,相反,这恰恰体现了心理的健康与成熟。那些能够积极求助的人,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寻求改变,并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因此,当心理问题出现时,不妨寻求医院相关科室、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社工机构的帮助。
第三条: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而求助的内容广泛,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睡眠问题,因为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体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以及经常噩梦等,都可能是心理或生理问题的表现。多数睡眠不良与情绪困扰有关,例如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常常干扰睡眠。此外,睡眠不良还会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的症状。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护良好的心身健康至关重要。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
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当今社会常见的心理疾病。当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超过两周时,可能已患上抑郁症。这种病症不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导致悲观厌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因此需要格外防范。而焦虑症则以持续的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患者常常无明确对象地感到紧张不安、坐立难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等症状。
为了自身心理健康,公众应提高对情绪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并尽早接受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的结合,通常可以得到有效治愈。及时治疗不仅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还能预防疾病的复发。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
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由于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且在用量、适用范围、副作用等方面各有差异,因此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滥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严重后果。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向医生反馈自身情况,遵循医嘱按时复诊,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药物类别和用量。病情得到控制后,仍需听从医生建议,不可擅自停药。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同时,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药物的副作用,切不可因担忧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治疗。
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虽然惩罚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害无益。相比之下,更有效的管教方式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同时,养育者需要自我调节情绪,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以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养育者要掌握好尺度,既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又要避免过度干预。此外,养育者还应认识到,儿童成长中的某些“问题”往往是自然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因此,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既要避免夸大其词,也要避免忽视问题。如果需要,可以开放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老年痴呆,这一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愈,因此早期识别与干预显得尤为关键。其症状涵盖记忆减退至生活受影响、难以应对日常任务、决策困难、言语表达障碍以及性格改变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老年痴呆可于早期被发现。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运动、多用脑、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则是预防老年痴呆的有效途径。这包括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持续学习与思考,以及积极投身于社会交往之中。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理解与关怀
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常常因人们对它们的误解而受到歧视和排斥。然而,这些疾病在获得适当治疗后,其症状可以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实现完全康复。因此,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并控制症状后,他们完全能够胜任家庭角色、职业角色以及社会角色。将他们排除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不仅不必要,也不利于他们的康复。为那些能够保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病情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科学应对压力,远离不健康减压方式
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压力,我们常常会寻求各种方式进行缓解。然而,并非所有减压方式都适宜长期采用。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或沉迷游戏等,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心灵的慰藉,但长期来看,它们只会加剧身心健康问题,影响生活品质。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压力,维护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学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这包括调整自身想法,减少消极观念;积极寻求人际支持,获得情感与实际的双重慰藉;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适量运动和有益的爱好来调节情绪。判断一种减压方式是否科学,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是否有助于我们的长远心身健康。
相关知识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抑郁、焦虑、失眠患者: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健委助力心理健康,多招助你快乐生活!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专家建议对照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心理健康全攻略:众多方法助你快速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指南:多种方法助你快速恢复!
心理健康指南:多种方法助你缓解压力,快速恢复心身健康!
网址: 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快速恢复心灵健康!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7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