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系列报道
一句“体育老师生病了,这节课上数学。”瞬间勾起了许多人学生时代的记忆,现如今,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已基本被杜绝。2022年4月21日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新课标颁布后,体育课怎么上,和以前有哪些变化?华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屈彦雄及西安市中小学的一线体育老师,请他们谈谈体育教学正在发生的变化。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课程注重结构化
体育课时增加
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课系误读
新课标出台后,关于“课时增加,体育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的说法不绝于耳,其实这并不准确。“与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相比,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体育课时的占比没有变化,还是10%-11%。”屈彦雄提出,“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读源于应试教育对体育课的挤压,开齐开足体育课未被落到实处。”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屈彦雄
“2022新课标秉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改革方向和教育理念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不少新要求、新内容、新方式。”屈彦雄表示,“新课标凝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并以此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更加注重结构化。同时,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融合,并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有助于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朝着发展核心素养方向进行,使得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有了依据和标准。”
另外,屈彦雄介绍,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尤其强调一个运动项目至少要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保证学生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学练一个运动项目。还增加了每节体育课教学的关键性要求,如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标准,10分钟左右多样性、趣味性、补偿性、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及对抗练习、展示或比赛。
新课标强调主动学习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多元体育活动
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体育高级教师王晓娥
“对学生而言,体育学习活动也将发生改变。”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体育高级教师王晓娥表示,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练,要将“学、练、赛”有机结合起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同时,基于“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要求,体育学科的学习更加多元,在课内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多元联动。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体育学科中心主任、初三体育学科组组长谢波同样认为,“学生在学习上应更加的积极、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家长要改变个人对体育的本质认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不能忽视体育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西安经开第七小学体育教研组长陈兴提出,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去,孩子需要督促,更需要陪伴。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体育学科中心主任、初三体育学科组组长谢波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关注未来发展
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课标背景下,广大体育教师要拓宽知识视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持续关注未来发展。”屈彦雄强调,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增强是非判别能力,预防被误导,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案例,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在西安经开第七小学,全体教师学课标、读课标、悟课标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陈兴表示,学校修改完善教案模板,由原来的独立课时单元模板优化为单元整体设计的课时模板,使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有整体把控教学内容的设计意识,完成一体化的单元设计和课时设计。体育教师还积极开发网络空间教学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形式。
“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重新认识和确立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谢波认为,教师在课堂中要进行角色的转换,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致力于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西安经开第七小学体育教研组长陈兴
体育越来越受重视
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或是趋势
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这些年来,中国的体育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人民对体育的观念和重视程度均有所变化。
“从不断增加的中考体育分值以及新课标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重视。”谢波介绍,体能测试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录取考试模块之一,倍受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学生不仅要通过笔试、综合素质测试以及面试等环节,还要通过体能测试方能被少年班择优录取。
“无论到任何时候,体育学科发展的趋势都要确保时代性、针对性、应用性等特点。”屈彦雄解释,在时代性方面,要重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运用国内外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针对性方面,要重视对《课程标准》内容的全面、深刻解释和分析;在应用性方面,要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重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操作方法,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他认为,“今后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纳入学生体育评价指标体系会是一种趋势。”
文|张競之 编辑|李华 审核|杜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