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公辽宁特岗教师考试网作者:lnjsks_zhangxuxu 时间:2020-11-25 20:14:29
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知识点】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教学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幼儿集体或个别地进行科学的、适时的、适度的心理辅导。
二、保育工作与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护理与心理健康
1.提供适宜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大脑,大脑的发育需要丰富而适宜的刺激。清洁护理所带来的舒适、护理过程中成人与婴幼儿肌肤的接触、婴幼儿耳边的喃喃细语,都是有益的刺激,使婴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使婴幼儿的生活有规律
人体是一个有节律的王国,人体内的节律一旦形成,则会使人的生活起居有常,饮食有规律。保育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生活日程进行的,生活日程天天如此,婴幼儿日久就会形成习惯。生活规律是健康的保证。
(二)避免对婴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注意说话的口气
口气是一种言语表情,是反映情绪和态度的一面镜子,口气生硬、冷漠,容易使孩子形成或胆小懦弱或抗逆悖理等不良性格。商量的、温和的口气容易使孩子开朗、开心。
2.慎用吓唬
吓唬会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他们胆小,有时还会出现口吃、遗尿、夜惊等心理障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1.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
2.合理宣泄
(二)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
1.移情训练
2.分享与合作
3.恰当的自我评价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情绪饱满、情绪稳定。
1.有规律的生活
2.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性教育
1.没有性歧视;
2.没有性压抑;
3.自然地回答性问题。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到幼儿一日教学活动中
幼儿教育的内容是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领域的教育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流露的时刻。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系鞋带、编织、绣花、擦皮鞋、整理房间、修补图书等活动,使幼儿在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
(三)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区、家庭、幼儿园活动融合在一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该部分知识点主要以理解和识记为主,大家需要以判断、多选题、简答题的形式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心理健康的概念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就指出,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具体说,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考题: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 )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A.社会适应 B.意识 C.行为 D.权利
解析:A选项为正确答案。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
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例如,缺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儿童患呆小症;妇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烟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化合物使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和畸形;x放射线使胎儿发生严重畸形,身体、大脑发育迟缓;环境中汞、铅等有害元素的污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
2.幼儿的心理因素
儿童的动机、自我意识、情绪和气质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比如动机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并促使其活动的诱因。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发展的一定的要求和欲望。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甚至缺乏,容易造成学前儿童的动机冲突和需求受挫,从而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幼儿早期思维是依赖于感知和动作,在他们认识外界事物时,去看去摸,对接触的事物是没有心理预设的,在成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用手去碰触插孔,不及时的制止不仅仅存在的我们看到的身体的伤害,同时也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阴影。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以及初级社会化的场所,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父母的性格特征、文化水平、基本素质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民主型的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使儿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立性和自信心。放任型的家庭缺乏交流或者关怀过度则会造成儿童缺乏独立性、沟通能力等情况。
4.社会环境因素
幼儿园是儿童走出家庭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性场所。幼儿园的制度和物质环境、幼儿园教师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幼儿相关的人际环境对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师幼关系紧张,可能使学前儿童发生情绪低落、恐惧、说谎、不愿意上幼儿园等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大众传媒营造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以及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
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知识点】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教学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幼儿集体或个别地进行科学的、适时的、适度的心理辅导。
二、保育工作与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护理与心理健康
1.提供适宜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大脑,大脑的发育需要丰富而适宜的刺激。清洁护理所带来的舒适、护理过程中成人与婴幼儿肌肤的接触、婴幼儿耳边的喃喃细语,都是有益的刺激,使婴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使婴幼儿的生活有规律
人体是一个有节律的王国,人体内的节律一旦形成,则会使人的生活起居有常,饮食有规律。保育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生活日程进行的,生活日程天天如此,婴幼儿日久就会形成习惯。生活规律是健康的保证。
(二)避免对婴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注意说话的口气
口气是一种言语表情,是反映情绪和态度的一面镜子,口气生硬、冷漠,容易使孩子形成或胆小懦弱或抗逆悖理等不良性格。商量的、温和的口气容易使孩子开朗、开心。
2.慎用吓唬
吓唬会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他们胆小,有时还会出现口吃、遗尿、夜惊等心理障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1.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
2.合理宣泄
(二)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
1.移情训练
2.分享与合作
3.恰当的自我评价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情绪饱满、情绪稳定。
1.有规律的生活
2.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性教育
1.没有性歧视;
2.没有性压抑;
3.自然地回答性问题。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到幼儿一日教学活动中
幼儿教育的内容是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领域的教育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流露的时刻。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系鞋带、编织、绣花、擦皮鞋、整理房间、修补图书等活动,使幼儿在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
(三)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区、家庭、幼儿园活动融合在一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该部分知识点主要以理解和识记为主,大家需要以判断、多选题、简答题的形式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心理健康的概念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就指出,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具体说,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考题: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 )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A.社会适应 B.意识 C.行为 D.权利
解析:A选项为正确答案。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
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例如,缺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儿童患呆小症;妇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烟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化合物使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和畸形;x放射线使胎儿发生严重畸形,身体、大脑发育迟缓;环境中汞、铅等有害元素的污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
2.幼儿的心理因素
儿童的动机、自我意识、情绪和气质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比如动机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并促使其活动的诱因。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发展的一定的要求和欲望。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甚至缺乏,容易造成学前儿童的动机冲突和需求受挫,从而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幼儿早期思维是依赖于感知和动作,在他们认识外界事物时,去看去摸,对接触的事物是没有心理预设的,在成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用手去碰触插孔,不及时的制止不仅仅存在的我们看到的身体的伤害,同时也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阴影。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以及初级社会化的场所,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父母的性格特征、文化水平、基本素质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民主型的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使儿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立性和自信心。放任型的家庭缺乏交流或者关怀过度则会造成儿童缺乏独立性、沟通能力等情况。
4.社会环境因素
幼儿园是儿童走出家庭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性场所。幼儿园的制度和物质环境、幼儿园教师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幼儿相关的人际环境对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师幼关系紧张,可能使学前儿童发生情绪低落、恐惧、说谎、不愿意上幼儿园等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大众传媒营造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以及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
相关知识
幼儿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讨
幼儿园健康文化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内容100条幼儿园
幼儿心理健康谈话内容,幼儿心理健康谈话内容怎么写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ppt
幼儿的健康教育有哪些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综述论文
网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8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