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心理测试
人们在生活中会自发产生大量的心理测评活动,目的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判断,比如衡量自己能否胜任某项工作,推测某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反思自己在个性上的优缺点等等。心理测试是否可靠?如何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健康咸宁》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黄霞,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如何正确理解心理测试。
嘉宾介绍
左:黄霞
黄霞国家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湖北省心理学会会员,咸宁市心理学会会员。多年来一直在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并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热线等多个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援助社会服务。
正确理解心理测试
说到心理测试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随着心理健康被更多人关注,心理市场也随之火热了起来,而有些广告就是用心理测试为吸引眼球的手段,我们如果对心理健康有关注,就会在各种平台收到关于心理的推销,首当其冲的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广告推销,接下来就是各种心理测试的诱惑了。如:你的异性缘有多高、有多少人暗恋你、密码看性格等等,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
但心理测评测什么?具体应该如何测?相信很多人对此还是一知半解,接下来进入科普时间,不管您是即将组织开展心理普查的工作人员,还是有机会参与测评的测试者,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什么是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指根据心理学理论,通过多次问题的确定和大样本测量而确定出的一种评估人的人格、能力、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的数量化工具。它是一种先进的测试方法,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衡量个体或团体心理因素水平。
狭义的心理测评指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广义的心理测评不仅包括心理测验,还包括以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心理测试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心理测试量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心理普查成了了解不同人群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快速有效的方式,也让心理测评这一专业词汇从精神心理领域成功“出圈”。为了解人类的个性和行为,科学家们制作了许多心理量表和测验,通常分为智力测评、人格测验、临床测验、职业测验等。智力测验可用于评定一个人一般能力水平和表现特点;人格测验则可用来预测一个人独特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心理特点;临床测验则常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障碍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如评估抑郁、焦虑、儿童多动症、精神分裂症等;而将这些测验应用于职业指导与选拔就产生了职业测验,既可为单位选拨人才,评估求职者的心理素质是否符合岗位需求,也可用于指导个人择业或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的咨询。不同的测验及测验的形式发挥着不用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科学对待。
2
如今,网络上传播着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比如凭直觉选个图案,看看自己今天的运程;随便回答几个问题,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性格等等……不少人对其趋之若鹜,深信不疑;也有人对这种测试疑虑重重,觉得内容过于简单,不可当真;还有很多人纯属无聊跟风,对测试结果根本毫不在乎。那么,这些所谓的测试和心理学专业的心理测试有何区别呢?这些测试到底靠不靠谱呢?
前面也说过,心理测量是精神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应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在标准情境下,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客观观察来描述其心理特征的过程。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需要以严格的心理学依据为理论基础,并通过规范开展的临床研究进行信度(可靠性)、效度(准确性)检验。由于测试结果是由测量对象的复杂性、主观性所决定的,所以在当今科学发展水平下,任何一种心理测量工具都只能间接反映人的心理特质,其精确度与物理测量相比远远不够。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或误解了某些选项的内容,例如情绪状态是暂时突发的,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存在问题等,也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一些网上小测试看上去有类似功能,但与正规心理测量相去甚远,我们称其为趣味心理测验。相比正规心理测验严格的编制过程、较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趣味心理测验更多依靠编制者的经验、想象和道听途说,偏重娱乐性,不够规范,不靠谱的居多。我们有时觉得这些测试“很准”,只是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模棱两可或是人类共性,让人信以为真。所以,做趣味心理测验,图个开心无妨,但切勿以此来“了解”自己和指导行为。
当然,除了趣味测试,网上确实也有一些正规、科学的心理自测题。比如,答一套智商测试题,计算出自己的智商得分;完成一组心理疾病筛查量表,获知自己是否患病等。对此,自测者也要警惕,因为“量表是真,解释有异”。这是指,对任何一个测试结果的解读,都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业余的自测者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测试得分给自己贴标签、下结论,这很容易造成心理负担。比如,某段时间你心情不好,做抑郁筛查的分值就会偏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患上了抑郁症。
出于了解自我的心理需求,人们对心理测试尤为热衷,但测验时一定要弄清目的。如果只是为了娱乐,网上的趣味测试做做无妨,有时测试结果符合自己的预期,还能获得满足感。但若是为了求职、谋发展,或想知道自己是否患病,必须慎重对待。最好的做法是到专门的机构如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接受心理测验服务,进行正规测试,获得专业解释。
3
如何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评?
我们需要利用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测评软件),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认真答题,尽量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进行。
每道题不要思考太久,有些题目需要用你的第一反应来完成,因此选择选项时不要思考过度。灵活,还要耐心答题,有些专业的心理量表会有很多道题目,虽然答起来费时,但因其专业性和测试内容的广泛性,花时间是必要的。
再次强调趣味类量表,属于娱乐性质,结果不要太当真。测试量表是主观评价,答题时按照直觉做选择,不要过于思考,且自己认识越准确同时答题越认真,得到的结果越能反应真实的自己,切勿自欺欺人。
4
如果发现自己心理测量结果明显异常该怎么办?
这里或许有两种情况:一是你对自己的认知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对生活的应该也有着很多的困惑。自行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这些测试结果显示心理“有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就特别的慌张。要知道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你测试出来的问题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测试结果给你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
一种是在专业医院进行的心理测试,测试后发现自己的结果出现异常,有可能有精神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对于疾病的诊断仅有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临床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全面分析其症状和心理问题。当心理测验结果明显异常时,可以选择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专业访谈。
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是用于心理测量的尺,但在诊断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精神心理科医生的专业访谈才是尺,合理运用这两把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精神心理健康。
5
如果真的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该怎么办呢?
若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确诊后,通常病人和家属有担心焦虑的情绪这都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些家属会否认,觉得是当事人想多了。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我们身体会感冒发烧生病,情绪心理也一样会生病,感冒发烧了,我们会有针对性的吃药治疗,严重一点的身体疾病我们会手术治疗。
其实精神疾病也是一样,首先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痊愈。如果当事人拒绝就医,家属就要耐心地做好劝说和动员工作,正确的态度对待当事人,要做到思想上重视,生活上关心护理,尊重病人的人格,对病人提出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耐心的劝解,接触病人时要注意语气措辞,更不要在人前背后议论病人的长短。建议当事人遵医嘱,该吃药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到医院复查。
其次,当事人要科学现实的面对自己的心理状态,采取一些有效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状况。一是可以把不痛快的事、想不通的事,向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朋友、伙伴、父母、老师倾诉出来,获取心理上的理解和帮助。二是尽可能的过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就是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儿,好好运动,当你的能力恢复到一定状态的时候,保持正常学习和工作的规律。这些都是有益于我们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当然,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食不下咽,夜不安枕,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生活规律,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想办法去睡,如果说,无法很好的入睡,可增加一些白天的运动量去促进自己夜晚的身体的疲惫带来睡眠,或者采取一些正念冥想的方法。基本的规律生活还包括整理自己的外貌,打理自己的清洁,像洗脸刷牙穿得体喜欢的衣服等这些小事情,这些小事情不放弃,就会有机会增加一点点成就感,增加一点点生活正常的感受。另外,也要动一动,哪怕是出去走走都比闷在家里会好的多,如果有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伙伴儿,一起规律的运动会更好。三是向专业人员求助,专业人员会很好的引导你陪伴你度过自我觉得幽暗的时刻。
最后,希望大家有机会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文章来源:咸宁人民广播电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