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难”已然成为当下毕业生的关键词,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心理压力,中职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抓住就业机会则成为关键。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以明确的职业目标为指引提高个人能力,在日后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做贡献。基于此,本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现路径展开研究,以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正值身心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这一受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意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不仅对其终身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还影响着他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的作用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开启就业大门的一把钥匙,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融合,在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理念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帮助中职生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一、融合教育的可行性
(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并完善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取向,能够使其理清自身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更加客观地看待自身的能力与优缺点,这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提高,让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通过选择适合自身的角色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
树立正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持续的动力,是降低成长盲目性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时期,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人格,使其在清楚地认识自己、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如此,学生就可以在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下,将职业发展目标定位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领域,并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这对于他们在整个人生道路上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这些心理健康的学生,无论面对任何充满困难的情况,都能做到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现路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色部分就是实践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观察到学生的真实状态,更能掌握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能突出课程优势,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与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探索职业兴趣、性格以及价值观,这三部分的内容也和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探索的同时认清自己的内心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合理确定目标
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支撑,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在学习乃至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想要强化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势必要结合二者的特征制定综合性的培养目标。就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应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使其在正视自身能力与需要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他们的内在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其社会化成长。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为基本目标,帮助他们解决心理范畴的困扰,促进其心理成熟。这样一来,确定一个综合性目标:“使学生学会正视自身问题并积极应对,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努力向更适合自己、更长远的方向发展”。以强大的心理素质为支撑,面对需要持续付出努力来实现的人生目标,学生能够付出不断的努力,也有更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三)优化教学内容
就目前高中阶段的融合教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探索、意识培养、行动力培养、规划策略四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自我认知、科学教育、品质培养、情绪调整、人际交往引导、个性和适应教育等。面对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接受适合的教育。例如,对待高一学生,应重点关注职业探索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做好自我认知、情绪调整方面的教学工作,让他们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加强对职业的了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指明方向。而面对处于高三的学生,就要做好规划培养、适应教育等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性,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四)结合心理育人,构建融合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开阔教育思路。在课程设计中,应重点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程活动。
(五)立足课堂,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围绕团体开展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常见的应用模式为小组辅导、班级辅导和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小组辅导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常用活动形式,设计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更能贴近课程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准备。
三、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想要促进当代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需要在日常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采取与其年龄结构、思维逻辑相符合的手段,根据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时体现的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并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参考文献】
[1]任艳.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4).
[2]刘洋,班振.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性及途径[J].教育导刊,2020(10).
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融合与实践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作用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pptx
职业生涯规划之兴趣探索(教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
浅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网址: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现路径探索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2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