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工作案例丨共筑反诈安全门 守好学生钱袋子—— 一起网络诈骗案件带来的思考

工作案例丨共筑反诈安全门 守好学生钱袋子—— 一起网络诈骗案件带来的思考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不仅给个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学生群体因其特定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特征,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本文旨在通过一起网络诈骗案件深入剖析大学生被骗原因,分享其处理过程,以期为高校同仁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现实参考。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王,独生子,2023级大一普通本科新生,性格腼腆,家庭条件较好。从初中开始,他大部分空暇时间都花费在手机游戏上。某天傍晚,该同学在小红书APP上分享自己的游戏战绩引来网友围观,还有个别网友劝说小王卖账号。原本只是虚荣心和分享欲作祟,但小王实在经不住网友三言两语的劝说,通过APP私聊功能选择了一位报价最高的网友作为买家。买家称网络交易有风险,建议找个第三方机构作为中间人。

小王认为其言之有理,便接受了该买家推荐的中介。小王粗略查看了账号中发布的企业资质,逐渐放低了心理防备。买家称自己已将钱转至中介,小王便配合完成了账号转移。接着,中介以企业账户资金限额为由,告知小王需要在支付宝开通“小荷包”接受转账。在其诱导下,小王一步步开通了“小荷包”,并眼睁睁看着支付宝账户余额被对方小额多次转走。

直到最后账户提示余额不足,买家和中介同时失联,小王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后知后觉地通过搜索引擎才知晓开通“小荷包”是网络新兴的一种诈骗方式。开通双方的账户余额彼此共享,转账无需其他成员确认。骗子利用该业务共享钱包的概念,实施犯罪。最后,小王及时将此事告知班长和辅导员,并在其陪同下前往公安机关立案。

二、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防范意识薄弱。

大学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明显不同步,生活环境单一,心思单纯。网络世界五彩缤纷又纷繁复杂,匿名的环境提供了肆无忌惮表达的权利,同时也为网络诈骗活动的盛行埋下伏笔。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前,大部分精力花费在高考这一人生挑战上。衣食住行由家长包办,一门心思考大学,是多数大学生的现状。

这种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视野较为狭窄,社会阅历浅薄也给网络诈骗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对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一知半解,面对骗子糖衣炮弹式的诈骗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警惕心不足,盲目信任素未谋面的网友,落入陷阱也不足为奇。

(二)大学生金钱观未成形,经济独立意识萌发。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拔节孕穗期,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成功学”“唯钱论”风靡网络,部分大学生深受其害。他们渴望成功或快速致富,急于求成的同学希望通过一些看似轻松或快速的方式获得财富或成功,这种心态让其更容易受到骗子的诱惑。有些大学生想要通过兼职工作来提升生活质量或者减少家庭负担,若不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而是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等平台寻找兼职的机会,一定程度会增加被骗的可能性。

(三)思想上轻敌,信息辨别能力不高。

小王在转账之初也曾质疑是否遇到了电信诈骗,但对方从资金安全性着手,引入同伙——“中介”做担保,这一行为大大降低了小王的怀疑。小王面对中介提供的看似官方的企业资质难以辨别,加之中介在实施诈骗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友好和专业,共同作用下最终酿成悲剧。

部分大学生可能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了解不足,或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尤其是面对诈骗团伙“量身定做”的网,认为自己不会被骗,从而无法及时识别和防范诈骗行为。

(四)不良用网习惯或成孵化网络诈骗的温床。

00后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的Z世代,他们视虚拟世界为精神家园,更有甚者将虚拟世界的动态作为现实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参照物。网络之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多数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社交动态不注意保护自身信息,网络世界中过多披露个人信息,易被诈骗团伙标记为“目标对象”。

三、处理过程

本案例是一起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大学生涉世未深、轻信他人,诈骗团伙层层设套、话术娴熟,这才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一)安抚有温度,做好心理疏导。

陪小王前往公安机关报案后,学生始终情绪低落。电信诈骗的形式日新月异,有时防不胜防。小王对此次事件深感懊悔,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辅导员精心设计谈话方案,逐步降低其心理防线,引导其敞开心扉,并帮助小王意识到网络诈骗的危害性以及对网络诈骗时刻保持清醒的必要性。

(二)帮扶有准度,定期跟踪回访。

小王家庭条件相较优渥,本次被骗并未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因小王情绪受困较重,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力量显得尤为必要。在与刘老师沟通后,小王情绪有所改善。作为辅导员,深入宿舍、深入班级,密切关注小王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做好全程关怀。

(三)家校有密度,畅通共育渠道。

学生异地求学,家长只能凭借在线沟通窥见其在校状态,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当学生被骗后,辅导员主动架起驾校沟通的桥梁至关重要。起初,小王对将该事告知家长存在顾虑,觉得不好意思开口。

辅导员适时介入,对其展开情感疏导,引导放下心理包袱。在征求小王同意后,我就此事与家长做了深入沟通,倾听家长的担忧和疑问、共同分析被骗原因等。不仅让家长知晓事情的经过,也共同商讨了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办法,促使帮扶达到了1+1>2的效果。

(四)教育有广度,引导以知促行。

科技日新月异,骗术随之不断升级。在小王逐渐走出案件阴影后,我以此事为契机,由点及面向班级学生普及了新型网络诈骗手法,后续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制作宣传海报、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等形式,引导学生下载“国家反诈APP”,提醒学生警惕网络诈骗。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我从媒介素养教育着手,借助网络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规范不良用网行为,倡导大家文明用网、理性用网、安全用网。

四、工作成效与思考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自己的积极调试,小王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校园生活也步入了正轨。网络诈骗团伙的隐蔽性和跨区域性给案件侦查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还在侦破过程中。

大学是青年迈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学生个人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身为高校辅导员我们理所应当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担。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思想单纯、富有朝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其便利性也成了滋生诈骗的土壤。大学生群体被骗折射了社会、家庭、教育、个人等多方面因素,但辅导员在预防和处理大学生被诈骗的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回顾整个过程,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如下反思。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辅导员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在学生的成长的道路上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以教育者的身份去教育,更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引导。成长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的义务,更是责任。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诈骗分子无孔不入,网络更是大学生被骗的重灾区。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与空间,作为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之一,辅导员决不能故步自封。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要求我们主动进行认知升级,特别是对科技、对常见和新兴的诈骗手段保持敏感,以“指路明灯”之姿照亮学生前行之路,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事后弥补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预防。警示教育作为辅导员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包含了丰富的安全知识和风险提示,在思想上起着预防接种的作用。这种“思想疫苗”旨在唤醒大学生的警觉性,帮助其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以便于他们在面对潜在危险时能够有效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和风险的侵袭,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同时,警示教育也需要持续进行,就像定期接种疫苗一样。毕竟社会在发展,风险也在不断变化,辅导员需要不断更新警示教育的内容,使其始终保持与时代的同步,为大学生们提供及时、有效的风险提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作者简介

济宁学院

颜雯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联系文章原作者或评论区讨论。

责任编辑:陈嘉怡

投稿邮箱:young@bjtu.edu.cn

投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工作案例丨共筑反诈安全门 守好学生钱袋子—— 一起网络诈骗案件带来的思考
【防诈反诈】冰城民警端午反诈 守护荷包安全最“粽”要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共同守护平安校园——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管理服务中心)举办来华留学生反诈教育讲座
多燕瘦防骗宝典:携手共筑安全防线,守护消费者的钱袋子
【反诈拒赌 安全支付】防范“涉疫诈骗”温馨提示
《当心!网络诈骗新套路:揭秘“支付宝小荷包”陷阱》
斩断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 撕开网络欺诈5张“假面具”
筑牢社会安全防线,守护百姓安宁,“七进”宣传在行动!
警惕涉老诈骗!重庆警方破获特大“减肥保健品”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超2.9亿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从我做起

网址: 工作案例丨共筑反诈安全门 守好学生钱袋子—— 一起网络诈骗案件带来的思考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4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