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释耀妙)
前些天听人很说起一些经历,很想学一学禅修,虽然有时候想试着去打坐,但一直缺乏合理的方法。
围坐在一起,妙师和我分享了一些打坐的方法,怎么样把心安住在呼吸上,通过这样简单而清晰的实践,即使每天只抽出十几分钟,只要坚持两个月,就能够发现自己身心的改变,如果时间更长的话,还会感受到自己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那位男生曾对我们说起他的经历,他以前跟着朋友去见过国外某某原始部落的“巫师”,在“巫师”的指导下吃下了神奇的药剂,好像那时候就进入了飘飘欲仙的状态,他们说这就是禅修,这时候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在“禅”的状态下听到了发自内心的启示。
我们赶紧给他往回搂哇!这不就和吸毒只有一步之遥了嘛,更何况这与禅修八竿子打不着。我们说起一位曾经的朋友,因为吸毒的缘故毁掉了自己的生活,听他严肃又失落的口吻,周围的人也都摇摇头,似乎是惋惜,似乎是警醒。
永嘉玄觉禅师说:
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禅修是在澄心专注后,进行思惟观照。——这个过程中,会把心从“昏昧无记”、“胡思乱想”的状态,调整为专注、清明的状态,重点就是调节心的运作方式、锻炼心的专注力、洞察力、抉择力。
在现在常见的场合里,“禅”可以代表两种含义:
1、禅定。即“静虑”、“思惟修”,是静心专注、思惟观察的修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2、智慧。以禅定为增上缘,来开发智慧的修行方法和学习成果。譬如惠能禅师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就体现了“禅宗”之“禅”的精神——重视般若智慧、不以禅定为终极目标。
有时候,“禅”代表着禅定与智慧结合的含义。
此外,还有许多衍生出来的禅文化,既可以说是与之有关的“文化周边”,也可以说是禅的精神在生活、文化领域的体现。
虽然“禅”有不同的流派与方法,但完备、健康的禅修方法,都包含在“止”和“观”两者之中。
止,是止息纷繁乱想的心,澄心安定,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这是专注力、自制力、执行力的练习。
观,是对身心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思惟、抉择,乃至放下执著,这是观察力、抉择力、离执力的培养。
不同的人进行禅修,目标各不相同,有的人为了调理身体,有的人为了调节情绪,有的人为了提升素质、开发智能——通过合理的方法,这些都能实现。
总的来说,合理的禅修可以止息苦恼。通过禅定的练习,能够减轻种种烦恼,如果在此基础上开发真实的智慧,则能够把烦恼连根拔除。
禅修不是泡澡,也不是放风筝。
对于他谈到的那些“体验”,我们交流了一会儿:
如果仅仅是放松,却没有锻炼心的能力,那就像是泡了个热水澡,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管是躺在沙发上熟睡,还是做个心灵SPA,这并不是禅修,即使花钱放松,只要不太贵也还说得过去。
但如果被一些粗糙的心理暗示所引导,这就像是放风筝,把自己放到了半空中,但是缺失了健康的理论和操作方法,遇到一些状况都不知是好是坏,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自己的身心状态越来越糟,就如同风筝断了线,不知道会被吹到哪里。
对待禅修,如果没有摆正知见,还存在着神秘、猎奇的心理,那就是赶着趟去上当受骗了。若不是被别人骗,就是被自己骗。
(摄影:释耀妙)
在一些飘飘然的状态里,听到“内心的声音”,是值得警惕的,那不是什么自我启示,也不是什么本心、天启。
如果未曾好好学习、思惟的话,就是一直都沉浸在外道知见中,眼睛一闭,双腿一盘,“从自心中流出”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外道习气、俱生我执而已。却常常会有人把这当成是“开悟”。
然而,有没有人当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悟道”呢?当然有。比如独觉乘圣者,即使没有闻思,见到飞花落叶,都能够悟道涅槃,但成为辟支佛的前提是,在过去世中已经闻、思、修到了很高的层次,至少是有了修所成慧,所以今世“从自心中流出”的,便是“烂熟于心”的正见了。
但我知道,像我这样的根器,学习、思考了这么多遍,都这么吃力、浅薄、难得要领,便不须自欺欺人地幻想了。
我们的态度很明确——“没啥玄妙”,拒绝上神秘感和焦虑感的当,拒绝“理路不通”的方法和“空中楼阁”的幻想。
所有的方法和原理,都力求清楚、明白。因为一切结果的实现,都需要因、缘具足才会成就。我们努力去把握身心的运作规律,调节心的运作方式,运用规律来培育向善、向上的力量,就会产生相应的成果。
(摄影:释耀妙)
延展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明海大和尚:禅修的核心——观察和思惟 明海大和尚:正确的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