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治疗在临床麻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乎患者的术中循环稳定,更对术后恢复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液体治疗为患者的生命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麻醉医生必须对临床上使用的各类液体特点了如指掌。
血浆的正常渗透压维持在280-320 mOsm/L之间,而与此渗透压相近的溶液被称为等渗溶液。在补液时,选择等渗液体至关重要,因为这类液体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干扰最小。生理盐水,即9%氯化钠溶液,是最常用的等渗晶体液;而乳酸林格液,作为第二代等渗平衡晶体液,在调节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方面表现出色。此外,5%葡萄糖溶液虽然等渗,但因其葡萄糖能迅速通过细胞膜被氧化,无法维持血浆渗透压,故常用于提供能量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在晶体液方面,我们有多种选择。生理盐水虽应用广泛,但因其氯含量高于血清50 mmol/L且不含钾、钙、镁等电解质,大量输注后可能引发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肾脏血流减少及急性肾损伤等风险。而林格氏液(复方氯化钠林格液)作为第一代平衡液,通过加入氯化钾及氯化钙改进了生理盐水的不足。
接下来是乳酸钠林格液,这款第二代等渗平衡晶体液在林格液的基础上加入了乳酸钠。它不仅含有生理浓度的Cl-,还因乳酸盐可氧化为碳酸氢盐而增强了体内的缓冲作用,特别适合酸中毒或倾向酸中毒的脱水患者。但需注意的是,大量输入含乳酸盐的液体可能引起高乳酸血症,特别是在合并乳酸代谢障碍的患者中。
此外,还有醋酸林格液这款第三代等渗平衡晶体液,它以醋酸盐替代了乳酸盐。其pH值为4,Cl-和Na+浓度接近血浆,K+和Mg2+浓度则接近细胞外液。醋酸的代谢主要经三羧酸循环,受肝肾影响较小。因此,对于肝肾功能受损或高乳酸血症的患者,醋酸平衡盐溶液的治疗效果优于乳酸林格液。同时,我们还有复方醋酸钠林格液供选择。
第四代平衡盐晶体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表现出色,其电解质配比更接近细胞外液,从而有效支持患者的生命活动。此外,该晶体液还添加了镁离子,这一关键离子能调控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并发挥其正常作用,进而减少中枢系统易激惹、癫痫发作等不良反应。同时,1%葡萄糖的加入不仅适合非糖尿病患者,还能有效预防或减轻因术前禁食、手术时间较长导致的低血糖现象。这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减轻应激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降低酮体生成,从而利于术后康复。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五代平衡盐晶体液——碳酸氢钠林格液。这款晶体液采用独特的HCO3-缓冲体系,其代谢不经过肝肾,而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非常适合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电解质配比与血浆相近,主要用于补充纠正循环血流量和组织间液减少的情况,以及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此外,我们还提到了羟乙基淀粉这种人工合成胶体液。尽管关于其扩容效果的争议持续,但目前我科可用的选择中,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胶体液。羟乙基淀粉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羟基化工艺制成。临床上常使用6%HES(中分子HES 130/4),其渗透浓度适中。输注一定量的羟乙基淀粉后,能显著增加循环容量,且扩容效应能持续数小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可能引起急性肾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这些风险随着累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在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的需求量主要涵盖几个方面:
生理需要量:遵循4-2-1原则进行补充,即前10kg体重每kg每小时补充4ml,接下来的10kg体重每kg每小时补充2ml,剩余体重每kg每小时补充1ml。
麻醉后血管扩张:在麻醉诱导前或同时,应补充5~7ml/kg的平衡液。但需注意,麻醉结束后血管扩张效应会停止,患者容量会逐渐恢复。因此,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补液时需谨慎,以防血容量过多引发并发症。
失血量:通常需按照失血量的3~4倍输入晶体液,或等血容量的胶体液进行补充。
术前累计缺失量:这主要指术前因呕吐、腹泻、利尿等非正常原因导致的体液丢失量。
第三间隙缺失量:与手术部位和方式密切相关。补液时,较小手术可补充23ml/(kg·h)、中等手术46ml/(kg·h),而有较大暴露创面的手术则需补充7~10ml/(kg·h)。
相关知识
辅助液体管理软件导向术中输液
麻醉手术术后如何更快康复?
围术期的液体治疗:麻醉真正的目标在远方,而不是监护仪屏幕上的数字指标。
围麻醉期突发尿崩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术中液体管理、血管升压药使用与腹部大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文献分享】自然分娩产妇产程中液体管理策略
胸科手术如何进行液体管理?
围麻醉期突发急性肺水肿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剖宫产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静脉复合麻醉在面部手术中的应用
网址: 麻醉手术中常用的输注液体及补液策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5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