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返乡观察丨“不将就”成为农村大龄青年的婚恋主流,“本村没有外村有”

返乡观察丨“不将就”成为农村大龄青年的婚恋主流,“本村没有外村有”

图片

B村的婚姻三重奏

家庭以过去时、进行时、将来时三种时态占据着我们每一个人,而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基本条件,农村在发展,与之相应的农村婚姻样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尤其反映在婚姻缔结、维系以及破裂三个阶段上,通过观察农村婚姻样态的变化也可以捕捉到不同年龄层对于婚姻的思考。接下来笔者就以B村为例,抓取一些个例将B村不同年龄层以及与之应照的不同婚姻阶段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婚姻缔结:“不将就”逐渐成为共识

    阿波今年27岁,在村里也算是大龄未婚男青年了。年前阿波的父母张罗着想让领居家的女儿康妮多来家里坐坐,其用意无非就是让两个小年轻多交流增加阿波脱单的机会。但阿波见面聊了一会之后就借口有事溜走了,问阿波为何溜走,阿波答道对方年龄太大了,性格过于沉闷聊不起来,关键长得也不是自己的菜,不想将就。

而康妮今年29岁,比阿波大两岁,在村里女方比男方大是好事,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且康妮的条件挺不错的,本科毕业,在村小当老师,有固定收入和寒暑假,父母身体健康还有自己的工作可以挣不少钱。

阿波以“不将就”为由已经拒绝了两三个相亲对象了,不是嫌弃对方年龄大,就是嫌弃对方太胖太矮,总之就是不满意,为此阿波的父母气的不行,阿波与父母的关系也产生了嫌隙。

放眼望去B村大龄未婚青年还真不少,尤其以男性居多。以3组为例,3组大约有三百人,粗略一算就有不下十个大龄男青年(多为27~35之间)。

大龄青年未婚的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经济原因有的是家庭原因,不过根据笔者的简单调查发现“不将就”逐渐成为了更为主流的原因,这里的“不将就”是指不愿意委屈自己,想要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一切“不将就”背后都隐藏着较为明晰的择偶标准和自我意志。

“不将就”逐渐成为了未婚的主流原因,不同的主体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分。

对于女性而言,“不将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首先B村女性大多接受过义务教育,不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村工作也都算见过了世面,眼界自然提高,有自己相对明确的择偶标准;加之受计划生育的影响,B村90~95年生的这一代人男多女少,适婚女性在B村几乎是“供不应求”的,女性自然就变为了挑选方,占据了主动选择地位。(实际上B村适婚女性已经很少了,阿波相过的那几个女生大多是自身择偶条件较高的大龄剩女。)

而对于男性而言,“不将就”就多了一些复杂的意味,其中既有不放弃择偶标准的自我骄傲同时还有处于被动地位无从挑选的气恼和随之而来自我安慰。B村是华北平原典型的小亲族地区,男性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其自我意志一方面来自于教育和阅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家庭。但在B村男多女少的严酷现实面前男性自我意志支撑下的择偶底气惨遭打压,不过即便如此B村男性仍“不将就”,主要原因可能在于B村属于S镇下辖的社区居委会,经济条件较好,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B村男性“不将就”的底气,即“本村没有外村有,总能找到合意的。”

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了另一群体对于“不将就”的态度,即大龄未婚男青年的父母的观点。

父母对于“不将就”的思考不仅限于“情感与婚姻的统一”、“择偶条件的满足和对孩子的尊重”等因素,而更多的是一种长远的经济考量(这可能是因为父母才是子女婚姻的出资者,子女只是消费者)。

越来越多的父母慢慢默许孩子“不将就”,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B村年轻人的离婚率较高(仅3组就有5对年轻小夫妻离婚),夫妻双方合意后缔结的婚姻都容易破裂,更何况不合意?据说现在B村二婚女比头婚的大姑娘还稀罕,其索要的彩礼直逼大姑娘,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孩子的结婚成本,也就是说把将来可能离婚的“隐形成本”也考量进去,“不合意”的离婚概率大,综合成本也高,因此基于上述因素考量,“不将就”也慢慢成为了父母的共识。

各方主体处于不同的原因都慢慢将“不将就”作为缔结婚姻的共识,但是“不将就”却值得进一步深思。

正如上文所说,“不将就”背后是自我意志的觉醒,但是问题在于以自我意志为依托的对配偶的想象是准确的吗?也就是说,年轻人真的能描绘出与自己契合的配偶形象吗?还是说大家对配偶的想象更多的是建立在舆论的引导下呢?比如女性在社交媒体中看到的诸如“什么样的男人值得嫁”的推文,男性在视频平台上看到的娇俏贤惠体贴大度的女性形象,这些都会在无形之中沉淀为年轻人对配偶的要求,但这些是真实的吗?将单一品质普遍化极端化会不会是一种夸大和错位呢?

退一步讲,即便这种择偶标准是准确的,与自身契合的,但这种理想化的两性情感关系可遇不可求,或者说这种理想化的对象原本就不是等来的,而是磨合与彼此培育出来的,就像是签合同需要不断协商而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完美的甲方乙方,婚姻背后隐匿的还有养育、经济等多重任务,更需要双方不断的磨合以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将就”等待的过程是否也丧失了在生活中打磨彼此的机会呢?

二、婚姻维系:“重情轻义”下年轻小两口婚姻脆弱化

小草和阿超去年领了证,之后两个人便一同前往上海打工,双方的老人都能在村里挣钱,相处的也不错,不需要小两口挂心。可是就是这对被人称羡的小两口年前却回家大闹了一通非要离婚。细问起来原来是小草和阿超从事的不是一种工作,阿超夜班多,小草白班多,两个人每天见不到面,时间长了感情越来越淡,争吵也越来越多,最后以至于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情况相似的还有龙龙。龙龙的老婆在隔壁镇教书,而龙龙则长期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才回来一次。原本龙龙的老婆周末放假会回婆家住,但去年因为两地分居以及与婆婆不合和龙龙大吵了一架,后面干脆搬到了学校住,再没回过婆家,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名存实亡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呈现出半工半耕的特点,半工半耕是代际之间的一种工作分配,可以帮助农村家庭挣取更多的收入,同时进可攻退可守,是农村青年城市化的重要过渡环节。但这种生计模式对于年轻人婚姻关系的维系显然有着一些影响。

首先是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情形。就如案例中所展现的,倘若是双方都在一个地方工作还好,起码对双方而言有了家庭的形式约束;但若不在一起工作,两个人很难有共同相处的机会,两个人之间的家庭联结只有一张薄薄的结婚证,长期下去显然是不现实的。加上城市是陌生人社会,不同于农村熟人社会男女之间有着伦理的约束,陌生人社会约束更少诱惑更多,婚姻需要承受的外在不确定风险也更大,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离婚的概率。

其次是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家的情形。这种情况下看似是妥善的安排,但也增加了婚姻本身的复杂性,即增设了一对关系——女性与男性家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男性长期不在家,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的家庭,即小两口的“小家”是寄生在父辈的“大家”之中的,女性面临的不仅仅是与男性的长期两地分居的问题,还有维系公婆姑嫂关系的问题,这显然也加剧了女性的压力,强化了婚姻的脆弱性。

不过这种双方一起外出打工或者一人打工一人留守的情形在农村非常普遍,那为何偏偏年轻的小两口婚姻关系会脆弱化呢?笔者推测大概与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观念有关。

正如上文所述,婚姻缔结后隐匿在其背后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经济压力以及养育压力就浮出水面了,结婚本身并不像谈恋爱一样是单线的理想化事件,而是多重的理想与现实交织的事件。谈恋爱期间可以只看重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因为恋爱本身就是以情为主轴线的,但婚姻是双线的,情与义都是婚姻的主轴线,尤其是在面对养家糊口、教育子女、抚养老人等问题上更是义字当先,责任为重。

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更强调婚姻中的情而忽视了义,忽视了责任。这种“重情轻义”首先和年龄有关,刚结婚的小两口需要承担的责任本就少一些,倘若没有孩子,那就没有养育压力只有经济压力,这种情况下“重情轻义”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结果;其次“重情轻义”也与年轻人的个体化发展有关,年轻人进城打工,城市里原子化个人化的观念在无形之中渗入了年轻人的头脑中,因此相较于父辈同阶段的态度,年轻人可能会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重情”特点。因为情是指向自我的,是相对自由的;而义则是指向他者的,是道德的,是有压力的。

“重情”会引导小两口更加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因此小家庭的维系就需要双方共同投入相对一致的情感成本,而只有处于相对同频共振的生活节奏中(可以是空间上的节奏也可以是时间上的节奏)才能实现一致的情感投入维系刚刚萌生的小家庭。而“轻义”表现为更难对他者负责,更难与对象之外的亲属产生联结,更难嵌入到大家庭的关系中,也更容易从各种关系中抽身。

“重情轻义”的特点可能是阶段性的,也可能是B村这代年轻人的共性,不过可以明显感受到的“重情轻义”下的年轻人婚姻关系越来越脆弱。

三、婚姻破裂:尽责后“回归自我”的抖音姐妹们

“姐妹一生一起走”、“愿每个女人都能嫁给爱情”、“怎么开心怎么过”、“开心每一天”......这是年近四十岁的白阿姨经常在抖音里发的文案。

白阿姨大概是在前年离的婚,离婚后白阿姨通过抖音结识了四五个和她年龄相仿的阿姨,这些阿姨大多是B村或者临近村的,且都是有过离婚经历。离婚之前白阿姨与这些阿姨并没有这么亲密,离婚后几个人的关系迅速拉近,并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姐妹群。她们经常一起去KTV唱歌,一起爬山,一起聚餐,当然最经常的就是一起拍抖音。

白阿姨的抖音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白阿姨的自拍美颜视频,还有一种就是和她的姐妹们一起拍的唱歌跳舞聚会视频。通过白阿姨的抖音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经常在两种情绪中跳跃,要么就是极度放飞自我的快乐,要么就是深夜的忧愁与孤独,而进入她那些姐妹的抖音中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了解的就是B村的离婚情况较多,甚至已经出现抱团的现象。

首先简单分析B村的离婚情况。经过不完全的统计,目前B村为大家所知的已经离婚的大概有七八对,其中年轻人离婚的居多,像白阿姨这种中年离婚的也有两三对。中年离婚和年轻人离婚的原因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这两个群体都更为看重自身的情感需求,而既有的婚姻关系无法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不同之处在于中年离婚大多是在完成了对子女的抚育责任之后离的婚(即子女基本长大独立),是一种尽责后的自我成全。

接着分析一下B村中年妇女的社交特点。对于B村中已婚的妇女而言,她们的姐妹在结婚后就逐渐断了彼此间的联系,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便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了自家丈夫、子女和公婆身上,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已婚妇女而言她们没有心思去社交也没有姐妹可以社交。而对于那些离婚的女性而言,离婚相当于重新拥有了自己,自我意识重新觉醒,被压抑的社交需求自然又被搅动了起来,她们需要社交证明自己的价值也需要社交排解离婚后的孤独。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下沉到农村,逐渐成为了农村人休闲娱乐、获取资讯、开展社交的重要工具。对于已婚妇女而言,抖音、快手的休闲功能与信息功能更强,她们主要是“刷”视频;而对于那些离婚的妇女而言,抖音、快手的社交功能则更强,一方面她们“拍”视频,通过这种平台展露自我,另一方面她们“评”视频,在评论中开展社交,结识邻近的彼此认可的人(很多人原本之前也认识,都在一个村子或者镇子上住着,只是不熟悉,也没心思开展社交)。

以抖音等软件为渠道,离婚妇女们把自己的社交欲望抒发了出来。在网络上形成社交之后,关系逐渐就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慢慢的那些拥有相似经历的妇女们就组成了“姐妹群”、“闺蜜群”,产生了亲密的联结。这种姐妹群给离婚后的妇女构建了新的网络,让她们在婚姻家庭之外找到了镶嵌自己的组织。

与此同时,这种姐妹群也是一种“观念场”。离婚后的妇女们自我意识觉醒,强调“快乐至上”、“开心就好”,每一个妇女在这里都是放大的强化的“我”,每一次社交都在“我”的茧房里打转,这就像回到了上文中“不将就”的大龄青年境况中,这些离婚的妇女并不是不再想结婚,相反她们对婚姻仍有强烈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背后是自我意志为支撑的理想化的择偶框架,她们牵着手在共同等待一个理想的婚姻降临。

纵观这三个片段可以看出B村在婚姻缔结、维系以及破裂三个阶段隐隐有着共通的暗线,不论是“不将就”的大龄青年,还是“重情轻义”的年轻小两口,亦或者是尽责后“回归自我”的中年阿姨们,他们都试图在婚姻中寻找爱情、寻找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就像是一场大型的理想主义三重奏,他们在用行动展露着自己对于理想化婚姻以及理想化自我的思考,这种追逐与展露行动背后暗示着B村婚姻家庭正在进行的深刻变化。

相关知识

返乡青年成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新风尚主力军——新乡村青年带来新婚俗
【#学者分析农村大龄...
服务乡村振兴年度观察:流通 物流顺畅无阻
青年赋能乡村振兴
大龄未婚农村男性不再焦虑婚姻:接受现实,好好赚钱!
开展“健康乡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追梦人丨杨闯世:智慧点亮有机农业新征程
物流进村,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霍山县:“婚事新办”打造文明乡村“风向标”
青岛“网红”村书记直播带货,新职业新农活助力乡村新产业发展

网址: 返乡观察丨“不将就”成为农村大龄青年的婚恋主流,“本村没有外村有”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6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