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吕厚超教授团队在《心理科学进展》发文揭示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吕厚超教授团队在《心理科学进展》发文揭示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和预防干预指南》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在青春期疾病中占比相当大,超过一半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14岁之前。家庭功能障碍(Family Dysfunction)即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或家庭功能不全,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hillips et al., 2000; Vaughn-Coaxum & Weisz, 2021)。然而,以往研究虽然考察了家庭功能障碍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但结论并不一致(姜申 等, 2022; 毛平 等, 2021; Hindt et al., 2020; Martinez et al., 2021; Woods-Jaeger et al., 2021)。

 2024年3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吕厚超教授团队在《心理科学进展》上发表了名为“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的学术论文。吕厚超教授团队将家庭功能障碍划分为主观家庭功能障碍(通过研究工具测量所得)和客观家庭功能障碍(单亲、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物质滥用、父母患精神疾病),考虑心理健康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采用三水平元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量化,并通过调节效应分析探讨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通过文献筛选(见图1),最终纳入文献97篇,发表年份范围为1990~2022,中文68篇,英文29篇;期刊64篇,学位论文33篇;包含173个效应量,130227名被试(文献特征见表1)。


具体研究发现如下(见表2和表3):

 (1)主观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家庭功能障碍通过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

 (2)客观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①单亲通过损害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且对男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②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物质滥用、父母患精神疾病通过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此外,集体主义背景下,父母服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主观、客观家庭功能障碍与儿童青少年积极、消极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研究结果在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对维护和改善家庭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均具有启示意义。家庭功能障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方式、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提示,不仅要强调儿童青少年消极心理健康状态的消除,也需要关注其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还要在关注文化背景的同时,针对性别差异进行精准干预。

 该研究已于2024年3月发表《心理科学进展》上,论文第一作者为2021级已毕业硕士研究生文思雁,通讯作者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吕厚超教授。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18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21NDZD09),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2021-GX-003)的资助。

论文索引:文思雁, 于旭晨, 金磊, 宫俊如, 张晓函, 孙敬林, …, 吕厚超. (2024). 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32(5), 771−789.

供稿:文思雁

编辑:赵亚轩 陈正派

审核:吕厚超

相关知识

探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良方”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儿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部教授团队在Appetite发文揭示超重肥胖人群食物相关抑制控制的神经机制
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学习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双语)
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论文(范文6篇),心理健康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问题重在预防
马新东:运动让儿童青少年心理更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网址: 吕厚超教授团队在《心理科学进展》发文揭示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6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