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航天飞行中的失重防护:多种方法确保航天员健康安全

航天飞行中的失重防护:多种方法确保航天员健康安全

在地球轨道上飞行时,由于离心力与地球引力的相互抵消,航天器内部的重力环境转变为微重力状态。这一特殊环境导致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和众多物理现象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微重力效应,即失重效应。在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身处这种失重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失重生理效应的影响。

什么是失重生理效应?

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呢?

什么是失重生理效应?

失重生理效应,是指在失重环境下,人体各生理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同样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第一层次效应主要影响神经系统。由于机体内存在感知重力变化的器官,当人体进入失重环境时,这些器官会接收到重力变化的信息,进而影响机体姿态的维持和空间定向功能。这一层次效应的典型表现是眩晕和恶心,即“空间运动病”,通常在失重后的三天内最为明显。幸运的是,这一效应的适应速度相对较快。

其次,第二层次效应主要涉及机体内环境的重新调整。在失重环境下,体液会向头部转移,这会影响到循环、体液调节、血液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这一层次效应的特点是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平衡,通常需要数周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

最后,第三层次效应与失重的低动力状态密切相关。由于重力消失导致肌肉和骨骼负荷及做功减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会引发骨骼肌萎缩,并可能改变肌纤维的比例和骨代谢的过程。这一层次效应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避免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航天飞行的失重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旨在减轻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确保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并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太空及重力环境。这些措施不仅关乎航天员的个人健康,也对于航天医学研究和空间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空间站阶段,我国针对航天员的失重防护措施主要包括运动锻炼。通过飞行前的适应性训练和飞行中的系统锻炼,航天员能够提高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减轻空间运动病的症状,同时增强肌肉和心肺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协调。

太空跑台作为重要的失重防护设备,其作用尤为突出。它类似于地面上的跑步机,通过弹性束缚带固定航天员,提供下肢锻炼所需的力。这种设备不仅有助于提高航天员的有氧耐力,还能对骨骼进行高冲击性锻炼,减少体液头向转移,从而提升运动耐力。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太空跑台上锻炼,展现了中国航天员的坚韧与毅力。而在问天实验舱中,另一项重要的锻炼设备——太空自行车功量计,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款设备与地面上的自行车相似,通过飞轮与脚踏的联动,为航天员提供了可计量的运动做功量。它主要用于锻炼腿部肌肉,帮助维持上下肢肌耐力,进而提升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与太空跑台一同,太空自行车功量计成为了综合锻炼心血管功能的关键设备,同时也为研究和评估航天员心血管功能的改变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太空中的锻炼方式多样,其中之一便是利用梦天实验舱内的微重力抗阻锻炼装置。这款装置巧妙地利用了飞轮的旋转惯性,为航天员提供了多样化的锻炼模式。通过飞轮的离心与向心运动,航天员能够进行大负荷、全身或单一关节的高级抗阻训练,从而有效应对长期航天飞行中可能出现的失重性肌肉萎缩和骨丢失问题。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太空中的锻炼方式不仅限于微重力抗阻装置,还包括使用拉力器进行训练。拉力器,一种由橡皮绳或弹簧制成的简单锻炼设备,同样被广泛应用于力量的训练。通过克服这些弹性物品的阻力,航天员可以对头颈、四肢、腰部等部位的部分肌肉进行锻炼,从而有效预防肌肉群萎缩和力量减弱。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太空中的锻炼方式不仅限于微重力抗阻装置和拉力器,还充分利用了空间站内配备的其他锻炼设备。这些设备包括手部握力器,用于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腕力球,通过锻炼手腕肌肉来提高灵活性;以及呼吸肌锻炼器,帮助航天员提升呼吸系统的功能。这些多样化的锻炼方式,共同构成了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太空中的全面健身计划。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使用握力器进行锻炼,以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此外,他们还采取了其他非运动锻炼的防护措施,其中之一便是穿着企鹅服。这种特殊的防护设备设计巧妙,夹层中的弹性带让航天员在活动时必须克服阻力,从而模拟出地面运动的拉力,帮助肌肉维持张力,有效对抗失重生理效应。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展示了企鹅服的使用情况。此外,为了应对失重环境带来的挑战,科研人员为航天员准备了诸如预防空间运动病和骨质疏松的药物。同时,结合中医药的疗法,进一步减轻了失重环境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需注重饮食和营养的均衡,及时补充体液,以增强体质,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局部采取的束缚加压措施,有效调节了血液分布,减轻了失重状态下血液重新分配带来的不适。同时,“太空针灸”等电刺激装置的应用,进一步预防了心律失常、骨质疏松等潜在风险。

“太空针灸”亮相

在航天飞行中,为了应对多样化的失重挑战,科研人员精心构建了一个全面的防护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确保了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更展现了人类对太空环境适应能力的持续探索与显著进步。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太空环境理解的日益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失重防护措施将更为完善,为人类在太空的长期生活与工作提供更为稳固的健康支撑。

相关知识

“神舟十二号”飞天,“南航智慧”为航天员的健康“保驾护航”
航天员医生是怎样为航天员保驾护航的?
我国已具备航天员太空驻留180天失重防护保障能力
航天医学如何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航天医学 如何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三措施保护航天员健康
让“神舟”航天员健康“飞翔”
我国具备航天员180天太空驻留失重防护保障能力
航天医学:保障航天员健康的关键
航天医学研究 关注失重对航天员身体影响

网址: 航天飞行中的失重防护:多种方法确保航天员健康安全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6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