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运动营养与健康管理手册.doc

运动营养与健康管理手册.doc

文档简介

运动营养与健康管理手册TOCo"1-2"hu15386第1章运动营养基础3226971.1食物中的营养素358461.2运动与营养的关系3102881.3运动营养补剂简介414901第2章健康饮食策略4299132.1平衡膳食4271392.2热量摄入与消耗4301362.3营养素的运动需求516812第3章运动与能量供应5160073.1糖原与运动表现5235513.1.1糖原的储存与动员5258373.1.2糖原补充策略635373.2脂肪与运动耐力6207483.2.1脂肪的氧化与运动耐力6293983.2.2脂肪摄入策略670363.3蛋白质与肌肉恢复6179663.3.1蛋白质与肌肉修复7112913.3.2蛋白质摄入策略73195第4章运动补水策略7103284.1水分与运动表现78864.1.1脱水对运动表现的影响7299294.1.2水分补充与运动表现7111024.2补水方法与时机7281634.2.1补水方法883794.2.2补水时机8211374.3长时间运动补液策略828992第5章健康管理的重要性85215.1健康评估8114885.2健康风险因素9270645.3健康生活方式915430第6章运动与心理健康996776.1运动与压力释放941786.2运动与抑郁缓解9152126.3运动与焦虑控制96733第7章运动训练方法10154957.1有氧运动10150917.1.1慢跑10274747.1.2游泳1016627.1.3自行车骑行10252307.1.4跳绳10282477.1.5有氧操10125457.2力量训练1095067.2.1自由重量训练1025157.2.2机械训练10307717.2.3体重训练11308897.2.4拉伸训练11291117.3灵活性与柔韧性训练11163027.3.1热身运动11289467.3.2静态拉伸11304567.3.3动态拉伸1149317.3.4瑜伽11327347.3.5普拉提1121322第8章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11133748.1常见运动损伤11191768.1.1关节扭伤:关节部位因外力作用导致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11145398.1.2肌肉拉伤:肌肉在收缩或拉伸过程中,因超过其承受能力而发生损伤。11323038.1.3骨折:运动中因外力作用导致骨骼完整性破坏。12211998.1.4肌腱炎:肌腱因过度使用或不当运动导致炎症。12124738.1.5韧带损伤:韧带因外力作用导致撕裂或断裂。12258698.1.6滑囊炎:滑囊因磨损、感染等原因出现炎症。12311108.1.7神经损伤:运动过程中,神经因受到压迫或牵拉而损伤。1252898.2损伤预防策略12130048.2.1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加强肌肉锻炼,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降低损伤风险。12241148.2.2规范运动技术: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避免因动作不当导致的损伤。1233898.2.3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量,避免过度训练。12256868.2.4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血液循环。1227048.2.5使用运动保护装备: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保护装备,如护具、鞋垫等。12196448.2.6遵循运动规则:遵守运动项目的规则,避免危险动作和违规行为。123458.2.7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运动表现产生影响,降低损伤风险。12258768.3损伤处理方法1272658.3.1冷敷:在损伤初期,采用冰敷等方法,减轻肿胀和疼痛。12228908.3.2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损伤部位进行适度加压,减少肿胀。1267038.3.3抬高患肢:将损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12200208.3.4止痛: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12300428.3.5物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物理治疗,如按摩、电疗等。129538.3.6休息:给予损伤部位充分休息,避免加重损伤。1294318.3.7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损伤,如骨折、韧带断裂等,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1355688.3.8康复训练:在损伤恢复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1323403第9章女性运动营养与健康13168099.1月经周期与运动表现13102069.1.1月经周期概述13118729.1.2月经周期与运动表现1391319.1.3运动营养建议13196529.2孕期运动与营养1331319.2.1孕期运动13236789.2.2孕期营养14171359.3更年期运动与健康管理14164779.3.1更年期运动14211249.3.2更年期健康管理1426281第10章老年人运动营养与健康151961110.1老年人运动特点152792610.2老年人营养需求151033810.3老年人运动建议与健康管理15第1章运动营养基础1.1食物中的营养素食物是人体获取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其中包含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可分为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两大类。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供能、构建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微量营养素则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它们虽然仅以微量存在于人体内,但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1.2运动与营养的关系运动与营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运动时,人体能量消耗增加,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合理的运动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促进恢复和预防运动性疾病。运动营养还能调整身体成分、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等。运动与营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供应:运动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为身体提供能量。(2)营养素需求: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类型不同,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也不同。(3)水分平衡:运动过程中,保持水分平衡对维持生理功能和预防脱水。(4)恢复与修复:运动后,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受损组织。1.3运动营养补剂简介运动营养补剂是指针对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的特殊营养需求而设计的食品。它们通常含有一定量的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植物提取物和其他功能性成分,旨在补充运动过程中的营养消耗、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恢复。常见的运动营养补剂包括:(1)蛋白粉:提供优质蛋白质,帮助肌肉恢复和生长。(2)能量胶:富含碳水化合物,快速补充运动过程中的能量。(3)电解质饮料:补充运动过程中流失的矿物质和电解质,维持身体水分平衡。(4)支链氨基酸:促进肌肉生长和恢复,降低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损伤。(5)抗氧化剂:减少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营养补剂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运动类型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补剂,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第2章健康饮食策略2.1平衡膳食平衡膳食是指通过合理搭配食物,保证人体获取各种必需营养素,以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一种饮食方式。以下是实施平衡膳食的一些建议:(1)食物多样,谷薯类为主: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占比约5060%的总能量摄入,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占谷薯类总摄入量的1/3。(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适量摄入薯类。(3)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优先选择鱼、禽、瘦肉,减少摄入肥肉、加工肉和腌制食品。(4)常吃大豆及其制品:每天摄入适量的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浆等。(5)适量摄入乳制品:每天摄入300克左右的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6)控制盐、糖和油脂摄入:减少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0克;合理摄入油脂,每天不超过2530克。2.2热量摄入与消耗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是维持体重稳定的关键。为了保持健康体重,应遵循以下原则:(1)了解自身热量需求:根据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和活动水平计算每日所需热量。(2)控制热量摄入:根据热量需求制定饮食计划,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量摄入。(3)增加热量消耗:通过增加日常活动量、参加运动锻炼等方式提高热量消耗。(4)定期监测体重:关注体重变化,及时调整热量摄入和消耗,保持体重稳定。2.3营养素的运动需求运动对营养素的需求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营养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建议:(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运动时的主要能量来源,占总能量摄入的5065%。运动前后应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以保证运动表现和恢复。(2)蛋白质:蛋白质有助于肌肉修复和增长,建议运动员和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每天摄入1.21.7克/千克的蛋白质。(3)脂肪:脂肪是运动时的备用能源,占总能量摄入的2035%。应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坚果、鱼油等。(4)水分:运动过程中,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5)矿物质和维生素:运动过程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消耗增加,应注意摄入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以满足运动需求。遵循以上饮食策略,有助于实现健康饮食与运动营养的平衡,为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第3章运动与能量供应3.1糖原与运动表现糖原是运动过程中主要的能量来源,对于运动员的表现。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以供身体在运动时迅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产生能量。本节将探讨糖原在运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3.1.1糖原的储存与动员糖原的储存量与运动员的耐力表现密切相关。在运动前,保证充足的糖原储备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运动时,肌肉中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能量。肝脏中的糖原也可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水平,为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供应提供保障。3.1.2糖原补充策略为了优化糖原储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可采用以下策略:(1)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以提高糖原储备。推荐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610克碳水化合物。(2)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比赛或高强度训练前12周,采用碳水化合物负荷法,以进一步提高糖原储备。(3)合理安排训练和恢复:避免在糖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训练,保证充足的恢复时间,以便糖原得到有效补充。3.2脂肪与运动耐力脂肪是运动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尤其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脂肪的氧化分解为身体提供了大量的能量。本节将探讨脂肪在运动耐力中的作用及其摄入策略。3.2.1脂肪的氧化与运动耐力脂肪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密度较高,因此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脂肪成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提高脂肪氧化能力有助于提高运动耐力。3.2.2脂肪摄入策略为了优化运动中的脂肪氧化,运动员可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脂肪摄入:适当提高膳食中脂肪的比例,尤其是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2)长链脂肪酸的摄入:长链脂肪酸在运动过程中氧化速率较高,可优先考虑摄入。(3)合理搭配脂肪酸:保证n3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以调节运动过程中的炎症反应。3.3蛋白质与肌肉恢复蛋白质是肌肉生长和修复的关键营养素。在运动过程中,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肌肉损伤、疲劳和恢复困难。本节将讨论蛋白质在肌肉恢复中的作用及摄入建议。3.3.1蛋白质与肌肉修复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需通过蛋白质合成进行修复。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3.3.2蛋白质摄入策略为了保证肌肉恢复,运动员应考虑以下蛋白质摄入建议:(1)蛋白质摄入量:根据运动强度和训练周期,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每千克体重摄入1.22.0克蛋白质。(2)高质量蛋白质:优先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性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3)分散摄入:将蛋白质摄入分散在一天中的多个餐次,以保证肌肉持续合成。(4)运动后补充: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有助于肌肉修复和生长。推荐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30.5克蛋白质。第4章运动补水策略4.1水分与运动表现水分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运动表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适宜的水分状态有助于维持体温、关节润滑、营养物质传输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在运动过程中,水分补充得当可以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减少疲劳感,避免因脱水导致的运动表现下降。4.1.1脱水对运动表现的影响脱水会导致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血液粘稠度增加、肌肉疲劳加速等现象,从而影响运动表现。轻度脱水(体重下降12%)可能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症状;重度脱水(体重下降35%)则可能导致中暑、热射病等严重后果。4.1.2水分补充与运动表现充足的水分补充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降低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提高肌肉耐力和力量输出,进而提高运动表现。4.2补水方法与时机4.2.1补水方法(1)饮用水:最直接、最简单的补水方式,适用于大多数运动场景。(2)含电解质饮料:含有钠、钾等电解质,有助于补充运动过程中流失的电解质,适用于高强度、长时间运动。(3)水果和蔬菜:富含水分和电解质,可辅助补充水分和营养素。4.2.2补水时机(1)运动前:提前12小时补充适量水分,使体内水分状态达到最佳。(2)运动中: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隔1520分钟补充一次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3)运动后:根据体重变化及时补充水分,使体重恢复至运动前水平。4.3长时间运动补液策略长时间运动时,补水策略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1)制定个性化的补液计划:根据运动强度、个人体质、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补液计划。(2)合理安排补水频率:运动过程中,保持规律的补水频率,避免脱水现象。(3)交替使用含电解质饮料和纯净水:高强度运动时,交替使用含电解质饮料和纯净水,以满足不同阶段的补水需求。(4)监测体重变化:运动前后及时监测体重,根据体重变化调整补水量。(5)注意补充营养素:长时间运动过程中,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素,以维持能量水平。遵循以上补液策略,有助于在长时间运动中保持良好的水分状态,提高运动表现。第5章健康管理的重要性5.1健康评估健康管理首先体现在对个体健康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旨在了解个体的身体状态、心理状况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科学的评估手段,可以掌握个人的健康状况,发觉潜在的健康问题,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据。健康评估不仅包括对生理指标的检测,如血压、心率、血脂等,还应涵盖心理健康、营养状况、运动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估。5.2健康风险因素了解健康风险因素是进行有效健康管理的关键。健康风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等,以及可改变的因素,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状况等。识别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健康风险因素的管理,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5.3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是维持和改善个体健康的核心。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多个方面。合理膳食要求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戒烟限酒可以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心理平衡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满意度。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管理,使个体在各个生活阶段都能享受到健康带来的福祉。第6章运动与心理健康6.1运动与压力释放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可。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内啡肽的分泌,这种物质能够提高情绪,减轻压力感。运动还能帮助人们将注意力从日常的烦恼中转移出来,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放松。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对压力释放尤为有效。6.2运动与抑郁缓解运动在抑郁症状的缓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内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改善情绪。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其抑郁症状会有明显减轻。团队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除了锻炼身体,还能增进人际交往,进一步提高抗抑郁效果。6.3运动与焦虑控制运动对于焦虑症状的控制也具有积极作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减轻焦虑感。运动过程中,个体需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这有助于转移注意力,降低对焦虑源的过度关注。瑜伽、普拉提等注重身心结合的运动项目,对焦虑控制具有显著效果。通过运动,个体可以在生理和心理层面获得积极改变,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并非万能,面对严重的心理问题,还需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在运动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和强度,避免过度训练。第7章运动训练方法7.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以中等强度、长时间进行的运动,主要通过氧气的参与来供给能量。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降低体重和改善代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氧运动训练方法:7.1.1慢跑慢跑是一种适合大多数人的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下肢肌肉。7.1.2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运动,能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对关节的冲击较小。7.1.3自行车骑行自行车骑行能有效锻炼腿部肌肉,同时增强心肺功能。7.1.4跳绳跳绳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率,增强心肺功能和协调性。7.1.5有氧操有氧操是一种结合音乐和舞蹈的团体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7.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主要通过对抗阻力的方式,提高肌肉力量、体积和耐力。适当的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骨骼、改善体型、提高新陈代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力量训练方法:7.2.1自由重量训练自由重量训练使用哑铃、杠铃等器材,能全面锻炼肌肉,提高力量和协调性。7.2.2机械训练机械训练使用固定的健身器械,对肌肉进行针对性锻炼,适合初学者和康复训练。7.2.3体重训练体重训练利用自身体重作为阻力,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无需器械,方便实用。7.2.4拉伸训练拉伸训练通过对肌肉进行持续的拉伸,提高肌肉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7.3灵活性与柔韧性训练灵活性是指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是指肌肉和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良好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和缓解肌肉紧张。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灵活性与柔韧性训练方法:7.3.1热身运动热身运动包括关节活动、肌肉拉伸等,可以提高关节灵活性,预防运动损伤。7.3.2静态拉伸静态拉伸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肌肉拉伸的动作,有助于提高肌肉柔韧性。7.3.3动态拉伸动态拉伸是通过动态运动来提高肌肉柔韧性,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7.3.4瑜伽瑜伽是一种结合身体姿势、呼吸控制和冥想的综合训练,能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7.3.5普拉提普拉提注重核心肌群的锻炼,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提高身体控制力和柔韧性。第8章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8.1常见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运动训练中常见的问题,了解其类型和原因对于预防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8.1.1关节扭伤:关节部位因外力作用导致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8.1.2肌肉拉伤:肌肉在收缩或拉伸过程中,因超过其承受能力而发生损伤。8.1.3骨折:运动中因外力作用导致骨骼完整性破坏。8.1.4肌腱炎:肌腱因过度使用或不当运动导致炎症。8.1.5韧带损伤:韧带因外力作用导致撕裂或断裂。8.1.6滑囊炎:滑囊因磨损、感染等原因出现炎症。8.1.7神经损伤:运动过程中,神经因受到压迫或牵拉而损伤。8.2损伤预防策略预防运动损伤是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损伤预防策略:8.2.1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加强肌肉锻炼,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降低损伤风险。8.2.2规范运动技术: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避免因动作不当导致的损伤。8.2.3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量,避免过度训练。8.2.4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血液循环。8.2.5使用运动保护装备: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保护装备,如护具、鞋垫等。8.2.6遵循运动规则:遵守运动项目的规则,避免危险动作和违规行为。8.2.7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运动表现产生影响,降低损伤风险。8.3损伤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及时、正确的处理对于损伤的恢复。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损伤处理方法:8.3.1冷敷:在损伤初期,采用冰敷等方法,减轻肿胀和疼痛。8.3.2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损伤部位进行适度加压,减少肿胀。8.3.3抬高患肢:将损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8.3.4止痛: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8.3.5物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物理治疗,如按摩、电疗等。8.3.6休息:给予损伤部位充分休息,避免加重损伤。8.3.7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损伤,如骨折、韧带断裂等,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8.3.8康复训练:在损伤恢复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第9章女性运动营养与健康9.1月经周期与运动表现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身体会经历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运动表现。了解月经周期与运动表现的关系,有助于女性合理安排运动计划,优化训练效果。9.1.1月经周期概述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四个阶段。月经期为出血期,持续27天;卵泡期为月经结束后的714天;排卵期为卵子排出的那一天,通常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黄体期则为排卵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的714天。9.1.2月经周期与运动表现月经期:女性在月经期可能会感到身体疲劳、肌肉酸痛,运动表现相对较差。此时应适当减少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卵泡期:此阶段女性体内激素水平逐渐上升,身体恢复能力较强,运动表现逐渐提高。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排卵期:女性在排卵期运动表现达到最佳状态,可以尝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黄体期:此阶段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可能会出现水肿、情绪波动等症状。运动表现可能有所下降,建议适当降低运动强度,保持适量的运动。9.1.3运动营养建议月经周期内,女性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铁、钙、蛋白质等营养素。在月经期和黄体期,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B6的食物,以缓解疲劳和情绪波动。9.2孕期运动与营养孕期保持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营养状况,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9.2.1孕期运动孕期运动可以改善孕妇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缓解孕期不适,还有助于降低孕期并发症的风险。但孕期运动应遵循以下原则:(1)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应逐渐增加,避免突然剧烈运动。(2)安全第一:避免可能导致跌倒或撞击腹部的运动,如跑步、滑雪等。(3)医生指导:孕期运动前应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4)监测心率:运动时心率不宜过高,以不超过每分钟140次为宜。9.2.2孕期营养孕期营养需求增加,应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钙、铁、叶酸等营养素的摄入。以下是一些建议:(1)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蛋、奶等。(2)增加钙和铁的摄入,可通过食物或补充剂实现。(3)保持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4)适量摄入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5)避免高脂、高糖、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9.3更年期运动与健康管理更年期是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适当的运动和健康管理对缓解更年期症状、预防慢性疾病具有重

相关知识

健美运动营养手册模板.doc
个人健康管理与营养规划手册.doc
健康管理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doc
个人健康饮食与营养规划手册.doc
安全健康指导手册.DOC
孕期保健手册.doc
全膳食营养素健康管理手册.docx
202X年健美运动营养手册
体重管理健康手册.docx
健康行业营养膳食指导手册.doc

网址: 运动营养与健康管理手册.doc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7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