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背部肉太多怎办?只需6招让你变薄、变纤瘦

背部肉太多怎办?只需6招让你变薄、变纤瘦

露背的夏季即将到来,可是后背还有很多赘肉该怎么办?小编告诉你6种方法,让你轻松就可拥有迷人美背。

1、美背瑜伽

动作要领:坐立,双腿向前伸直,弯曲左腿放在右大腿上,脚心朝上。呼气,左臂前伸,左手抓住右脚脚趾,上身转向右边,将右臂收向背部,将右手揽住腰的左侧。吸气,然后呼气,同时头部和上身躯干尽量向右转,保持20秒自然呼吸,换另一侧。

功效:这个瑜伽动作能够有效减少背部多余赘肉,帮你塑造漂亮有线条的背部肌肉,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就能拥有迷人美背哦。当然如果还想瘦背速度更快,还可以配合营养减肥餐使用,如全球流行的瘦立美、康宝莱、安利都毫无任何刺激性,是健康减肥领域的“三剑客”。被誉为“减肥圣品”的瘦立美营养减肥餐,平均每天瘦1斤的效果,加上独有的改善易胖体质和收紧皮肤功效,成为冰冰、小S收入囊中的秘密瘦身武器,上市以来就受到了很多明星和减肥达人的追捧,不愧是神级瘦身法宝。

2、坚持标准的坐姿

这一点对白领来说特别重要,坐在椅子上工作时,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坐姿,这样能够让上半身更加笔直挺拔,对于减少背部脂肪很有效,同时也能防止腹部滋生脂肪。具体要做到:双脚全脚掌着地,身体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二,上半身收腹,沉肩,将力量集中于丹田处,身体重量落在坐骨上,然后将脊柱一节一节抻拉开,身体坐直。这样能够防止驼背,有助塑造魅力“薄纸背”。

3、橡皮筋瘦肩

再为大家介绍另一种很有效的瘦背方法一是利用橡皮筋瘦肩。首先准备好橡皮筋,然后打开双脚,将事先准备好的橡皮筋踩于脚下,在身体侧面预留一些长度,以到臀部为佳,假如橡皮筋过长的话,可以将其在脚下缠绕1-2圈,从而缩短其长度。然后,双腿的膝关节微微屈起,用脚尖踩住橡皮筋,与此同时,双手紧紧握住橡皮筋,将橡皮筋往身体前面平拉,身体与地面要保持水平静止状态,坚持5-10秒左右的时间,然后放下。练习一段时间,瘦背效果很显著。

4、游泳瘦背

游泳是一种全身减肥运动,能让全身运动起来,不管是想要瘦哪里,游泳都是最好的选择。游泳姿势众多,如果想要瘦背、美背,以蝶泳的效果最为理想,因为游蝶泳时,手臂向内划水,类似扩胸运动,所以可以锻炼到背阔肌,对于减少背部赘肉以及肌肉塑形都很有帮助。建议每周至少做3次游泳运动,每次游泳时间在40-60分钟左右,坚持一段时间,瘦背效果很理想。

5、立式俯卧撑

动作要领:将双手贴紧墙壁,身体前倾站立,注意保持手臂平行于地面。然后绷紧背部、收紧腹肌,慢慢压低身体高度,到尽量低的位置时保持10秒钟,再慢慢将身体推回至原位。每次做至少15个立式俯卧撑,尽量每天都练习。

6、毛巾拍背

每天睡前沐浴是每个女生都会必做的功课,蒸汽能打开毛孔让肌肤呼吸更顺畅,血液循环也更迅速,抓住这个机会美背是必不可少的。先用比较热的水淋浴,让整个背部都发热起来,然后用毛巾在中间打一个结,不要打得太紧,尽量让结的面积大一些,同样用热水淋湿后开始拍击背部。

左右手各抓住毛巾的一端,用打结的部位轻轻敲击背部,刚开始可能你会觉得手酸,还有很多地方拍打不到,但是习惯后你会觉得拍击之后背部非常放松。这个方法能促进背部血液和淋巴循环,记得拍击力度不要过大,否则背部可能会被拍出红印子。

附带:背部肉多的原因

1、缺乏运动。运动不足的话会直接导致肩颈部的肌肉退化,背部就容易长肉。就算是平时没有时间坚持去健身房的话,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多做一些适当的运动,锻炼一下肌肉。

2、长时间躺着。葛优躺莫名就火了,不过还以葛优躺为荣?不良的坐姿会导致骨盆歪斜,从而导致身体体整体都歪斜,歪斜的部分也就更加容易囤积脂肪。建议少躺多站。

3、长时间久坐。经常久坐后会发现背部,肩部颈部变得僵硬吧?上半身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话,会严重影响新陈代谢,导致脂肪囤积,久坐族应该常做肩部及背部的伸展运动。

4、内衣不合适。过于紧绷的内衣会阻碍血液循环淋巴停滞,代谢能力降低后,身体容易囤积老化废物,背部也更容易堆积脂肪。内衣一定要常更换。也不要穿过于紧绷的内衣。

看完这篇文章,想必你已经了解了自己背部为何容易长赘肉,了解情况之下,就可以对症下药,改变自己,同时再配合小编教你的一些瘦背、美背妙招,当然再配合营养减肥餐使用更佳,相信一定能帮你更快减掉背部赘肉,轻松拥有迷人背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背太厚怎么变薄 四个锻炼方法让你厚背变薄
腹部赘肉多怎么办?6招帮你消除腹部赘肉
怎样让后背变薄图解
如何让背部变薄、变紧致,不妨学习下
办公室瑜伽16招让你坐着也自然变瘦
THALAC精油让背部变薄,感觉瘦十斤
七个妙招 让你偷偷变瘦
几大妙招 让你偷偷变瘦
6个简单的背部训练动作,帮你练出纤薄美背!
如何使后背变薄

网址: 背部肉太多怎办?只需6招让你变薄、变纤瘦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1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