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餐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身体健康营养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进餐的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幼儿身体处于发育的关键期,他们需要从进餐中获取大量支持身体成长的营养,因此,创设高品质的进餐环境,让幼儿更愉快地进餐便成为幼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幼儿进餐环境的重要性
幼儿进餐环境,是指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周围环境所呈现出的状态。研究者傅丽君、张捍幸在《优化幼儿的进餐环境》一文中指出:“进餐环境是影响幼儿进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进餐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上的美观、便利,还包括心理环境上的轻松、愉快,这样的环境能唤起幼儿的食欲,激发幼儿的进餐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还有研究者指出,幼儿时期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及时干预,开展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全方位的“食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造福幼儿一生。因此在幼儿园,为了帮助幼儿更加主动、积极、愉悦地接纳健康食物,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给予幼儿的进餐环境都应该是最适宜的。
二、幼儿进餐环境存在的问题
进餐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幼儿园在幼儿进餐环境创设这一方面仍需继续努力。幼儿进餐环境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幼儿进餐环境易被忽视,教师往往将进餐单纯地当作吃一顿饭,只是一味地硬性要求幼儿好好吃饭,而忽视了通过环境创设来影响幼儿进餐,忽视了在进餐环节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比如,教师在饭前或饭中训斥幼儿或生硬地处理一些进餐时的问题,造成幼儿进餐时气氛高度紧张,这忽视了进餐时心理环境的创设。另一方面是幼儿进餐环境过于单一,未考虑到餐具本身是否美观,餐具摆放是否雅致,以及背景音乐是否适宜。同时,在进餐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幼儿进行惜食惜物的教育,例如:在进餐时要让幼儿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了解食物的生长、收获以及烹饪的过程,对食物产生敬畏之心;要珍爱餐具,懂得惜物,使幼儿常怀感恩之心。虽然部分幼儿教师慢慢将目光转移到了进餐环境的创设上,并采取了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成效只是暂时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还远远不够,仍需要探索发现更多适合幼儿进餐环境创设的方法。三、幼儿进餐环境的创设策略良好的进餐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上的美观、便利,还包括心理环境的轻松愉悦,这样才能唤起幼儿的食欲,激发幼儿的进餐兴趣,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
幼儿是进餐物质环境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环境的创设者、维护者。进餐物质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依据,让幼儿参与进来,协助教师创设优雅整洁的进餐环境,激发幼儿的进食欲和主动性。
1.创设整洁优雅的进餐环境
自主进餐环境的整洁性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食健康。食物的制作、运输、分发、食用等各个环节要保证干净无污染,进餐餐具要进行消毒。而有序的进餐,可使幼儿减少消极等待时间,增强幼儿集体生活中的秩序感,保障幼儿进餐安全。教师可以利用具有当季、当地特点的植物、花朵、蔬果等创设出有艺术性的自主进餐环境。比如,可以在教室内外布置四季桌、节气台,让幼儿了解当季的蔬果有哪些,或在这个季节我们应该吃哪些食物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舒适、更健康。幼儿进餐物质环境布置中的材料应来自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材料的维护、提供也应以幼儿为主,且要定时更换,这样还可培养幼儿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意识。比如,进餐前开展“进餐小助手”活动,请当天的“小助手”为大家摆放集体餐具,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及集体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增加幼儿进餐的地点
进餐地点的选择与改变,是食育理念及自主进餐环境的重要改变。教师可以尝试在阳光明媚的天气,将幼儿的进餐地点转移至户外,沐浴着阳光、微风、花香和鸟鸣进餐。如此进餐更有一种野餐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幼儿进餐积极性。在幼儿的进餐地点改变时,托小班的幼儿可将自己的椅子搬至新的进餐地点,中大班的幼儿可与小伙伴配合共同搬移餐桌椅,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亲自参与进餐物质环境的创设。
(二)心理环境的创设
健康的、良好的自主进餐心理环境,会让幼儿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幼儿身体内的化学物质和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进行正常的吸收、消化和代谢,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1.营造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
为了让幼儿轻松地自主进餐,在餐前教师就应开始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例如:餐前进行相对安静的活动,让幼儿的身心都放松下来;在进餐过程中播放轻音乐,幼儿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进餐,充分咀嚼食物,慢慢品味食物的原始味道。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幼儿进餐心理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教师不可在进餐前批评幼儿,或让幼儿从教师的动作、语调、眼神中感受到压力。在进餐过程中,不可过度催促幼儿或向挑食的幼儿施压,这样容易让幼儿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影响幼儿的进餐量。总之,成人的爱心、耐心、细心以及理解、包容和智慧,是幼儿最好的进餐环境。
2.多角度认识食材,培养幼儿悦食心理
在自主进餐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幼儿挑食、厌食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通过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食物的成长环境及成长过程。通过“食谱播报”活动让幼儿了解当天吃什么、某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为什么需要这种食物,以及它会为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益处等。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班上开展“食育小厨”或者在“食育工坊”进行实操,让幼儿享受从认识到制作再到品尝食物的整个过程,体验操作后的获得感和品尝后的幸福感。教师也可以利用空余空间让幼儿参与食物的种植、照料,观察食物的成长及变化并亲自采摘,使幼儿体验收获的喜悦感及成就感。或者带领幼儿阅读《儿童食育系列之植物绘本》《食育儿歌系列》,开展食育课程,幼儿在阅读绘本、朗读儿歌的同时,对食物的态度也会从排斥慢慢转为可以接受或者喜爱,由此便可提高幼儿进食的主动性。
3.尊重幼儿身心差异,合理引导幼儿进餐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进行纵向比较,合理引导幼儿进餐。比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合理分配进餐量,班级肥胖儿、积食者可适当少盛食物,体弱儿则要鼓励多吃一点,对挑食的幼儿也不要过分强迫,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幼儿每天多吃一点点。面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提高教育机智,正面引导幼儿,不可让幼儿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在进餐之余,通过食育活动、自诊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并根据自己身体需要,自主选择食物。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会集体进餐幸福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平日活动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系列食育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懂得正确的交往方式。为了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与其他小伙伴积极互动、融洽交往。对于内向的幼儿,教师可以以幼儿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勇敢地交流,然后再鼓励他与更多的小伙伴交往,让幼儿共同努力制作美食,体会与自己的小伙伴共同享用美食的快乐感与满足感。
总之,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创设温馨、舒适、安全、自主的进餐环境可更好地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进餐环境创设中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展开,保证幼儿在轻松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感受进餐文化,学习进餐礼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关知识
[精品]浅谈环境与健康
浅谈婴幼儿早期教育
浅谈“家居环境与心理健康”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试谈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浅谈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重视情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浅谈幼儿园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及良好情商的培养
浅谈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
浅谈儿童健康生活方式
网址: 浅谈高品质幼儿进餐环境创设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