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学前期儿童的阅读。宝宝不只是用眼睛在阅读,对于学前期幼儿来说,阅读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宝宝是通过多感官渠道去学习的,他们可以通过看、听、触摸、说话,甚至身体模仿等各种方式去理解色彩、图像、声音和文字,这些都可称为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的意义
1 发展语言,学习表达
幼儿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语,而且包括开展幼儿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在倾听的基础上不断理解并学会表达。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容易“先入为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且幼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也比较牢固,不易改变。所以,建议家长自宝宝出生后就开始每天固定一段时间跟宝宝进行亲子阅读,将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生受益。
3 增进亲子关系
小小孩都喜欢父母的陪伴,在父母与孩子一同阅读的情况下,在愉快的亲子氛围中,父母的亲切感,让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家长陪读不但增进了亲子关系,也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4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人的阅读能力往往决定了他的学业成就,同时也是这个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进行早期阅读,对于幼儿日后的主动学习也起着积极作用。
5 提高智能,培养专注力
幼儿在阅读时首先要观察图片,然后依靠想象、逻辑思维进行加工,才能理解画面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
6 丰富情感,发展情商
开展早期阅读能够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幼儿生性好奇、富于幻想,很容易对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同情、喜爱、痛恨、厌恶等态度,并伴随着感动、悲伤、愉悦等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获得间接的情感经历,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让他学会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且通过故事得到的明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也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早期阅读的7个误区
误区一:
“亲子阅读”就是给孩子讲故事
纠正:
亲子阅读不只是给孩子讲故事,还需要让孩子参与到阅读,通过提问、复述、游戏等方式进行互动,要提高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亲子阅读的方式应多样化,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件快乐开心的事。单纯的“读”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误区二:
早期阅读就是识字
纠正:
一谈到阅读,家长们首先想到可能就是看书、识字。其实,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如:听儿歌、童谣;看绘本故事;参与各类阅读游戏等等。识字只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内容和方式,但不是唯一的。
误区三:
阅读就是孩子自己看书
纠正:
家长往往会忽视早期阅读与对话、游戏、讨论等社会交往活动的结合,忽视成人对孩子阅读的支持和示范作用,尤其是父亲对幼儿阅读的参与度低。有些家长甚至急于让孩子进行自主阅读,但其实这个能力取决于方方面面的条件,如孩子的性格、教养方式、知识储备、以及对书本的兴趣等,同样一本书,不同孩子的阅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孩子有时候会自己主动看一些书,建议家长还是应当每天抽一定的时间和他一起阅读,并积极回应孩子的提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算孩子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他可能还是会有“共读”的情感需求,家长仍然要做阅读的“引领人”。
误区四:
纠正:
就儿童的阅读活动而言,早期阅读指的是年幼的孩子,凭借变化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画,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语言讲述,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如1—3岁是以图画为主的阅读阶段。图画书对于早期阅读有不同凡响的独特价值。
“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 因此,孩子们的早期阅读是离不开图画书的。也可以说,图画故事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孩子们的阅读生涯是从阅读图画故事书开始的。
误区五:
阅读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
纠正:
早期阅读更多地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兴趣。而且心理学家已经用实验证明婴儿开始说话之前就能学习认字。因此,我们认为,婴儿月龄为2个月时,即可以进行适宜的阅读教育,可以赶在反抗期前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若到孩子上学时才开始接触阅读活动,则为时已晚,很难养成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也错过了塑造良好性格、情绪情感的最佳时期。
误区六:
婴儿不会看书,只会搞破坏
纠正:
其实, 孩子玩书、撕书等是一种阅读准备行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书跟玩具并无两样,你正儿八经的朗读在他看来跟游戏并无太大区别。在亲子阅读起步阶段,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局面,家长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孩子一段“成长”的时间。
随着身心的成长,幼儿阅读的方式有其阶段性,家长可适当引导。刚开始提供书籍时,为了防止孩子毁坏书,可以为孩子选购一些撕不坏、质地较硬的图画书。家长要接受共读之初的挫折,源源不断地给孩子朗读,可以让孩子配合翻书,不要过分限制孩子听故事时的活动,要知道阅读的专注力也是逐渐增强的。
误区七:
图画书一定要色彩鲜艳
纠正:
其实,“颜色鲜艳美丽”并不是图画书的必备要素。真正重要的是插图是否能充分表达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形”重于“色”。图画中,“形”是讲故事的主角,“色”可以说只是增加效果的配角。有时,没有色彩反而更容易表现故事的内容,更容易让人了解。
宝宝的分级阅读
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喜欢的玩具不同一样,不同“阅龄”的孩子,对于图书的喜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阅读材料能够按照孩子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分级提供,不仅会让亲子阅读变得更顺利,也会让孩子更加喜爱阅读!
0——1岁
身心特点: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爱用嘴、手探索世界。
书籍特征:材质安全,蕴含孩子熟悉的物品或场景为主的儿歌童谣类、认知启蒙类的读物和情节简单、图文布局清晰的绘本。
1——2岁
身心特点:进入牙牙学语期,爱操作、爱模仿,探索周围的环境。
书籍特征:图多字少、情节简单,朗朗上口的儿歌、可操作的玩具书、习惯养成类和兴趣的读物。
2——3岁
身心特点:进入语言爆发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
书籍特征:成长故事、入园故事、情绪管理类读物
3岁以上
身心特点: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逐渐萌发,社会性发展加强
书籍特征:情节丰富、连贯,功能性丰富的书籍
家庭早期阅读指导十一法
1
听读启蒙法
方法:家长抑扬顿挫、饶有兴致地朗读文学作品,引导孩子听和看的阅读形式。
2
讲述提问法
方法:家长与孩子拥坐在一起,采用家长讲述,或边讲边提问、解释疑难,引导幼儿理解阅读材料。
3
角色扮演法
方法:家长与孩子以口头扮演或动作扮演等形式,担任阅读材料中某一角色的方法。如:说某一角色的语言,做某一角色的动作等。
4
移情法
方法:让孩子站在阅读材料中某一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提出见解表达愿望的方法.如:“如果你是小红帽,碰到大灰狼你会怎么办?”
5
自由阅读法
方法:由孩子自由地翻阅讲述,或听录音翻阅的方法。
6
改编情节法
方法:在阅读中,鼓励孩子积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对故事中原有的情节进行改编。
7
延伸想象法
方法: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孩子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
8
猜猜、认认法
方法:在阅读指导中让孩子观察封面,猜猜书名,或猜猜下一个情节,猜猜角色的语言,认读书名或关键词等,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猜标准、符号等。
9
改错法
方法:在阅读指导中,家长故意把故事情节或名称故事漏讲或讲错,使幼儿作出反应更正的阅读指导手法。
10
随机引导法
方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早期阅读指导的契机,对孩子加以引导。
11
游戏法
方法:家长在早期阅读指导中以各种形式的游戏为手段,引发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如:扩词、扩句;掷骰子;和我找相反的;拼图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