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尤其是对于正处在社会与家庭支柱的中青年人,猝死的发生常常让人扼腕叹息。因此,了解心源性猝死的知识、并积极预防其发生,已成为是每一个中青年人的必修课。
什么叫做心源性猝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王宁表示,发病后24小时内,特别是1小时内死亡者,都称为猝死,大部分为心源性猝死。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它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一旦发生,存活机率很低,如不及时救治,3-5分钟后就会死亡。心源性猝死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有所差异,男性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通常明显高于女性。
王宁进一步解释说,中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原发性心电疾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且不再局限于老年人,30-40岁的患者屡见不鲜,最年轻的患者甚至仅有20多岁。这一趋势的加剧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长期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高热量饮食引发的肥胖与高血脂,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此外,精神压力大也是重要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同时,年轻人往往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忽视了早期的心血管疾病症状,导致病情延误。肥厚性心肌病则是一种遗传相关的心肌病,在青年人中较为常见,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主要特征,症状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但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原发性心电疾病则是一组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的心脏疾病,具有遗传倾向,以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虽然整体发病率不高,但在青年人猝死中并不少见。
王宁表示,预防心源性猝死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至关重要,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以及冠状动脉CT等项目,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各种遗传性或先天性心脏疾病,以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潜在风险。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关键,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并注重饮食健康,多吃水果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一环。此外,健康管理同样重要,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控制体重以降低罹患冠心病的风险。当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憋气、心慌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最后,学会控制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冥想、瑜伽、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
在谈及猝死的紧急救治策略时,王宁提出,公众对于基础急救知识的掌握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在关键时刻为亲人朋友提供及时的援助,还能有效提升全社会对猝死事件的救治成功率。面对突如其来的猝死事件,冷静而迅速的判断与行动是首要任务。一旦发现有人突然倒地且失去意识,我们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通过拍打并大声呼喊患者以检查其反应,同时迅速触摸颈动脉以判断是否存在搏动,并观察胸廓起伏以确认呼吸状态。一旦确认患者处于猝死状态,紧急救治程序应立即启动。首要步骤是拨打120急救电话,务必清晰、准确地报告事发地点及患者的具体状况,以便救援队伍能够迅速定位并赶赴现场。在等待专业救援的同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展开心肺复苏(CPR),这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环。实施CPR时,需确保患者平躺于平坦且坚硬的地面,迅速解开其衣领和腰带以保持呼吸道畅通。随后,施救者应双手交叠,以手掌根部放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处,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每次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以有效推动心脏血液流向全身。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应立即实施2次人工呼吸,操作时需确保患者气道畅通,通过捏住患者鼻子并用自己的嘴紧密覆盖患者的嘴进行缓慢吹气,直至观察到患者胸廓有起伏,表明人工呼吸有效。此外,若现场配备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则应迅速获取并投入使用。AED能够自动识别患者心律,并在必要时提供除颤治疗,这对于恢复患者正常心律至关重要。在使用AED时,需按照设备指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指定位置,并确保周围人员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在除颤过程中受到电击伤害。
王宁强调,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每一分钟的延误,患者生存的机会就会急剧下降。即使在 120 急救人员到达后,也可能会根据情况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措施。
总之,预防中青年猝死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忽视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完整,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王宁说:“让我们以科学为指引,以行动为基石,用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为自己的生命保驾护航。您的健康,是对家人最好的爱,也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王宁)
相关知识
心源性猝死
《健康之路》 20210427 警惕年轻人猝死危机
心源性猝死十问
医生劝半小时不让走,救回34岁的他!年轻人要警惕心源性猝死
中老年人警惕“性猝死”!无关功能强弱,而是要注意3大诱因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超50万人,如何筛查与预防猝死风险?
心梗、猝死,过度劳累能否引发猝死?专家告诉你有哪些预警信号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方法
十问心脏健康,猝死缘何找上年轻人
猝死年龄越来越低!警告:年轻人的6个习惯正在引爆“心脏炸弹”
网址: 中青年人需警惕心源性猝死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4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