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口干、口渴”是身体缺水的表现,因此认为,只要“口不干”,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然而其实很早就有研究证实,“口干”是身体极度脱水发出的最后信号,即使口腔是湿润的,身体也会受到脱水的折磨。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口腔明显发干,他们却感觉不到渴,因而无法满足身体对水的需求。每天门诊有大部分患者对“多喝水”这种治疗方式非常排斥,可能是觉得喝水怎么治病,吃药不是更快更好吗,都宁愿吃药。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怎样才算是健康的饮水(以上内容参考《水是最好的药》一书)。
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并没有被每一个人当成基本常识。为什么目前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就是因为只有地球才有水,任何生命体都需要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存活,而人体的每一个细胞75%都是需要水分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哪个部位的细胞缺水就会出现哪个部位的症状。可见,水是生命的基础,是组成人体最主要的部分。
基于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以下几个饮水原则:
一、基础饮水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人饮水量为每日1500—1700毫升,但其实每个人体重、身高等体征不同,所以充足的饮水量并不完全一样,具体的饮水量应该是私人定制的,基本公式:每天喝水量(ml)=体重(kg)×30ml,就可以得到最基本的饮水量了,也可以通过尿的颜色来判定饮水的量是否充足。正常的尿色应当是无色或者浅黄色的。如果尿是暗黄色的,甚至是橘黄色的,那就说明你在脱水。你可以每天增加一两杯水。如果尿量下降,而腿和眼睑出现了浮肿,就得减少一些饮水量。
二、饮水方式:最好选择白开水,自己冲泡的淡淡的各种茶水也是可以的。少量多次饮水,不要让胃部感觉饱胀为宜。洗完澡或者运动过后,失水速度过快,需要小口慢速地补充水分。在大量排汗后身体还会随之丢失一部分盐分,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或者运动型饮料。这些额外丢失的水分需要额外补充,不在基础饮水量之内。饭前半小时一杯水。饭后一小时后再饮水。
三、饮水温度:对于水的温度选择因人而异,当然40-50摄氏度的温度是最佳的,很多患者反应常温水或者凉水、冰水喝几口就胀得不想喝了,有可能就是水温过低造成的。建议自己尝试不同温度的水,找到适合自己的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