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能力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社会能力的幼儿问题行为相对较少,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既有研究证明,家庭成员所构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多关注某一因素的单独作用,对多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较少。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各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父亲参与教养行为的出现将影响夫妻系统和亲子系统中各成员的态度及行为表现,进而对幼儿社会能力产生作用。
因此,本研究以亲子系统中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关系为基础,引入夫妻系统中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两变量,深入揭示幼儿社会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以济南市和滨州市两所公办幼儿园中649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分别报告方式,选取刘宇和宋媛等人修订的《幼儿社会能力和行为评定简表》的社会能力分量表。
伍新春等人修订的《父亲教养投入问卷》、Abidin等人编定的《教养压力问卷简版》和彭咏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能力感》的教养效能感分量表对幼儿社会能力、父亲参与教养、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进行测评,得出结果如下:
(1)幼儿社会能力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独生上差异不显著。
具体而言,女孩的社会能力显著高于男孩,大班、中班幼儿的社会能力分别显著高于小班幼儿;此外,幼儿社会能力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幼儿社会能力越强。
(2)父亲参与教养各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可及性、责任性维度显著高于互动性维度,且可及性维度显著高于责任性维度;父亲参与教养在幼儿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上差异不显著,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父亲参与教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高。
(3)父亲参与教养可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社会能力,即使加入中介变量后,直接效应
仍然存在。
(4)父亲参与教养可通过母亲育儿压力间接影响幼儿社会能力,即母亲育儿压力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亲参与教养可通过母亲教养效能感间接影响幼儿社会能力,即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5)父亲参与教养可通过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间接影响幼儿社会能力发展,即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之间发挥部分链式中介作用,链式中介模型成立。
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
伴随着母亲进入职场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父亲教养子女的角色开始凸显。
家庭不再是母亲全权包揽的战场,社会意识的整体提升促使父亲承担起相应的教养责任。
因此,学者们开始对家庭中父亲的教养参与产生兴趣并提出不同见解,有关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界定也从最初的定量可观察化发展到当前质量融合的多维化,逐渐摆脱了过去的单一化概念。
直至目前,国内外有关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侧重于父亲直接参与教养的描述;二是侧重于父亲间接参与教养的描述;三是将父亲直接与间接参与教养相融合的概念描述。
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关系
相较于母子互动,父子间的互动往往采取冒险、激烈的肢体游戏,借助此类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对刺激、摆脱束缚以及有信心免受潜在环境危险的需求,有效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我效能感,完善幼儿的同伴交往关系,促进幼儿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世界。
在此基础上,Veneziano和Rohner(200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父亲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比母亲角色发挥着更大的影响。
可见,日常生活中父亲作为被忽略的育儿群体,在实际的教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于母亲的特殊作用(Jeynes,2016)。
即父亲参与教养不是母亲养育角色的代替,父亲与幼儿互动时也能像母亲一样甚至能比母亲更积极的作出回应(Lamb,2000)。因此,基于上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我们推测父亲参与教养可能对幼儿社会能力产生影响。
母亲育儿压力的中介作用
育儿压力指父母当前感知到现有可用资源无法满足其教养子女所需资源的需求时而产生的一种厌倦性的心理反应。
家庭生活中母亲作为幼儿教养的主要责任人,较父亲而言往往肩负更多的育儿任务,且已有研究证明,母亲较父亲而言承担更大压力。
因此,本研究从母亲角度出发,力图揭示母亲育儿压力的中介作用。且结合本研究目的与测评工具,引用Abidin(1990)的观点,对母亲育儿压力进行概念界定,即具体包括为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三方面内容。
母亲教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任务和情境中
对自身行为表现力和有效力的判断,并强调自我效能感既是理解个体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重点,也是调节个体认知与行为间关系的核心结构。
后期部分学者将自我效能感理论与家庭教育相融合,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概念由此产生。
由于母亲在日常生活中育儿的时间和频率要远高于父亲,因此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母亲的教养效能感要比父亲受影响更大。
且已有研究表明母亲较高的教养效能感往往表现出积极的教养行为,并伴随幼儿少问题的出现。
因此本文对母亲教养效能感展开研究。结合Coleman等人(2003)对母亲教养效能感的定义,即强调母亲对其角色能力的自我参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积极影响子女行为和发展的感知能力,其中包括教养子女的所需具备的合理知识以及自身有能力参与教养的自信心两部分内容。
后期,彭咏梅等人(2012)基于Coleman的概念界定,将母亲教养效能感定义为母亲有关自身教养能力的自信程度,表现为母亲对自身通过影响子女行为进而促进子女健康、积极发展的能力的自信程度。
因此,结合研究的目的和工具,本文对母亲教养效能感的定义采纳上述彭咏梅等人的观点。
总体而言,母亲教养效能感是母亲对自身是否能够胜任和履行教养角色的知觉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母亲的教养态度和行为表现。
后期母亲守门理论的出现,指出母亲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在父亲参与幼儿发展中发挥着正向促进和负向阻碍的作用。
此外,根据身份确认过程模型,强调母亲对父亲参与教养过程中的支持或反对态度,会反馈给父亲进而影响其以后的育儿行为。
可见,父亲参与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由母亲在其中发挥间接作用。由此,我们推测父亲参与教养可能通过母亲教养效能感间接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已证明该机制的合理性,如李晓巍和魏晓宇(201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父亲参与和幼儿社会能力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育儿压力是影响母亲教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由前文可知,母亲育儿压力、母亲教养效能感分别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之间发挥单独中介作用,可见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两者间可能起到并行中介作用。
而根据温忠麟(2014)对链式中介模型的界定,强调中介变量间存在影响关系且表现出顺序性的特征时,该模型会形成中介链。
因此,我们可推测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可能在父亲参与教养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整体看来,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能力间既可能发挥并行中介作用,也可能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而结合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更加合理。
因此为有效证实该研究推论,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对链式中介模型与并行中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的复杂影响机制。
相关知识
哺育期母亲的心理健康与育儿压力的关系
教育专家:中国母亲必读的十大育儿经
二孩家庭中的父亲陪伴、母亲情绪与小学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
儿童心理健康:父母教育与亲子沟通
健康亲子关系:关注儿子与母亲,避免情感错位
中国式家庭: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母婴亲子群
单亲母亲如何给儿子性启蒙
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胎儿与母亲的共鸣:感知与发展
网址: 关于母亲育儿压力,母亲教养效能感,链式中介的作用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7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