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及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等方法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本文以大学生人格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影响当代女研究生群体压力感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心理资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对其心理资本方面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因此如何能够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当中是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简称PCA,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一状态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心理资本关注的是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积极心理能力和状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积极情绪、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等方面。这些能力和状态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心理资本,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提升个人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心理资本对于个体和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快速变化和充满挑战的环境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成为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和发展心理资本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总结来说,心理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关注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心理能力和状态。通过培养和发展这些能力,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提升个人和组织的整体绩效,实现更广泛的目标和愿景。
二、心理资本开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目前对象过于狭隘
1. 教育对象过于狭隘
2. 强调“问题意识”的认识误区
3.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二)心理资本开发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三、基本心理资本开发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从“问题教育”到“心理资本的开发”转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革。过去,我们习惯于“问题教育”,也就是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进行纠正和指导。然而,这种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和挫败感,影响其心理发展。如今,我们正经历着从“问题教育”向“心理资本的开发”的转变。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积极情绪、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等方面。这些方面能够促进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积极应对,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在教育领域,心理资本的开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问题教育”,心理资本开发更注重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它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技巧。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资本,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乐观态度和抗挫能力,从而提高其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
为了实现从“问题教育”到“心理资本的开发”的转变,教育者需要转变观念,从关注学生的问题转向关注学生的优势和潜力。他们需要学习如何识别和培养学生的心理资本,并创造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此外,教育者还需要与家长、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从“问题教育”到“心理资本的开发”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这种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并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教育的进步。
(二)从面向个体到面向全体转变
在心理资本开发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需要实现从面向个体到面向全体的转变。过去,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而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教育者应将全体学生纳入教育范畴,注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集体心理活动、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同时,教育者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这种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助于营造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心理资本的开发作用,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大学生。
(三)从多样化到专业化转变
在心理资本开发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实现从多样化到专业化的转变。这要求教育者不仅关注学生共性需求,更要关注其个性化发展,提供定制化心理辅导。同时,教育内容和方法需更为专业和科学,以确保教育质量。此外,需构建专业团队,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和评估体系,并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一策略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心理资本理论的发展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出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及其他因素都会产生相应程度的消极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积极效果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的话,将会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之间起着十分明显得促进作用,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对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钊.心理资本理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2):91.
[2]周淼泉.心理资本视域下大学生专业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时代教育,2017(19):90-91.
[3]张永强.心理资本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出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1):23-24+86.
作者简介
万婕(1988.0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获评四川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基于外卖食品消费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劝导式设计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网址: 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7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