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科学角度出发,孩子的大脑在10岁时已基本“定型”,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式在此时之后通常不会发生显著变化。然而,研究显示,3岁、7岁和10岁是脑部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也是孩子潜能强化的黄金时期。因此,家长们若希望孩子能更出色,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三个关键阶段。那么,在这三个时期内,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
这一时期的关键在于为大脑功能打下坚实基础——即培养孩子的各种本能。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展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同时伴随着生存、求知欲以及寻找同伴的需求。这一阶段,家长应着重满足孩子的这些本能需求,以促进其大脑的健康发展。
这些本能也会在幼儿的大脑中展现出独特特征,如渴望竞争、模仿,以及渴望独立做事和与周围人建立同伴关系。在满足这些本能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竞争意识来促进其成长。例如,当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可以尝试以比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孩子往往会乐于参与并迅速行动。同样,在鼓励孩子跑步时,可以提议一场小比赛,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向前奔跑。
此外,孩子们对于学习新知识的态度是积极的,尽管他们可能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大量信息。当他们学习到一些新东西时,会感到开心和满足,这正是求知本能驱动下的模仿和探索欲望的体现。然而,他们往往还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会本能地通过哭闹或撒泼打滚来宣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理解和耐心引导,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家长应首先洞悉孩子的需求,随后赋予他们选择权,并尽量避免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例如,当孩子因不愿离开电视而哭闹时,可以提供洗澡或听睡眠故事作为选择,这通常比强行关闭电视更为有效。关键在于与孩子进行愉快的交流,并经常给予他们赞扬。
7岁孩子的陆续步入小学,他们进入了第二个叛逆期
在这个新环境中,他们渴望自主权,因此可能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对立。事实上,8岁的孩子天性活泼,精力充沛,正是通过与同伴的玩耍来释放精力的好时机。然而,许多家长会限制他们外出玩耍,但只要孩子完成了作业,就应鼓励他们尽情享受户外的自由。长期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拘泥于室内,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时,常常表现出磨蹭和拖延的习性。“待会再做”这句话往往意味着“并不想做”的情感。简言之,经常说“等一下”的孩子,其大脑可能无法培养出主动积极的心态,从而影响其思考力和记忆力的充分发展,最终可能导致其未来成就有限。
当孩子表示“等一下”时,我们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正沉浸在感兴趣的活动上,比如玩电子游戏,而听到要收拾房间时,便以“待会再做”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询问孩子:“是现在整理,还是先玩电子游戏呢?”这样引导孩子主动选择并执行。
若孩子本身对整理房间缺乏兴趣,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游戏或比赛,与孩子一同参与,以激发他们对整理房间的积极情绪。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细心观察并妥善引导孩子,避免他们养成凡事都拖延至“等一下”的习惯。
在7岁至10岁这个阶段,孩子逐渐步入正式学习的时期
然而,从大脑潜能开发的角度来看,我们应避免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快去念书”。这个时期的孩子,其大脑似乎对父母的指示和命令反应更为消极,而富有经验的大人则应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为孩子指明前进的道路。
建议在这种情境下,尝试提出好的问题,将直接的命令如“应该这样做”转变为选择题的形式,以“你希望如何行动呢?”来询问,从而赋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举例来说,若孩子对自然科感到吃力,父母不妨改变策略,从简单的命令如“在自然科上多下功夫”或“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转变为更具启发性的提问:
“妈妈小时候也曾经害怕过自然科,但每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都会勇敢地向老师请教。经过几次的互动后,我发现自己逐渐掌握了这门学科,甚至还成了我的强项。那么,你现在打算如何应对自然科的学习挑战呢?”
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主动说出“我也要尝试!”“我会努力做到!”这样的积极语言。当孩子面临问题时,我们可以提议:“或许还有更出色的解决方案,不妨先思考片刻,明日再共同探讨。作为妈妈的孩子,你必定能想出妙计。”这样的建议旨在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一旦孩子经过努力想出办法,务必给予热烈的赞扬:“真棒,不愧是妈妈的好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塑造了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相关知识
胎儿脑部发育黄金期
孩子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孩子身高发育的“四大黄金期”,家长不能轻视!
如何把握孩子的生长发育期?
孩子的语言发育黄金期,这些规律家长一定要知道
抓住孩子语言发育的黄金期,家长试试这样做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健康使用电脑
家长们要抓住宝宝大脑发育的四大黄金期,助力宝宝更聪明
8本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书
孩子大脑发育的三个黄金阶段
网址: 孩子脑部发育的黄金期:家长如何有效引导?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7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