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5064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标准>综合地方标准 > DB32/T 5064-2025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规范
大小:641.56 KB 语言:中文版 格式: PDF文档 类别:综合地方标准 更新日期:2025-05-18
本站推荐: 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资源简介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5064-2025《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规范》主要内容总结
一、范围与术语定义
适用范围:规范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中医诊断、治疗及预防调护,适用于非器质性肛门直肠痛的中医诊疗。
术语定义: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排除器质性疾病,表现为肛门/直肠坠胀、刺痛、灼痛等,属中医“肛门痛”范畴。
核心症状:疼痛性质包括刺痛、抽痛、蚁行感,直肠指诊可能发现牵拉痛。
二、诊断标准 (一)证候分型
气滞血瘀证主症:持续坠胀或刺痛;舌暗红有瘀斑,脉涩/弦紧。
肝脾不调证主症:肛门坠重;舌淡苔薄腻,脉弦。
湿热下注证主症:灼痛伴潮湿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气下陷证主症:坠胀休息缓解;舌淡齿痕,脉细弱。
阴虚火旺证主症:灼热牵及少腹;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诊断与评估
分型依据:罗马IV标准,分肛提肌综合征、非特异性痛、痉挛性痛三类。
鉴别诊断:需排除肛裂、肿瘤、妇科/骨科疾病,通过影像学(CT/MRI)、内镜、盆底肌电等检查。
评估工具:疾病问卷(附录A)、生活质量量表(SF-36,附录B)、心理量表(SAS/SDS,附录C)。
三、治疗方法 (一)中医内治
气滞血瘀证方剂:失笑散合膈下逐瘀汤(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等)。
肝脾不调证方剂: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等)。
湿热下注证方剂:萆薢渗湿汤(萆薢、黄柏、泽泻等)。
中气下陷证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升麻等)。
阴虚火旺证方剂:滋水清肝饮(熟地、山茱萸、丹皮等)。 (二)中医外治
坐浴/熏洗:活血化瘀中药煎水,水温40℃,每日1-2次,疗程7-14天。
保留灌肠:四黄祛毒汤(黄芩、黄连、大黄等)保留≥40分钟。
热奄包外敷:乌头、桂枝等药物敷于长强、次髎等穴,疗程2周。 (三)非药物疗法
针灸主穴:八髎、长强、大肠俞;配穴按证型加减(如太冲、阴陵泉)。电针:中髎/下髎疏密波刺激。
灸法:督脉隔姜灸或热敏灸(长强、腰俞)。
穴位埋线:选长强、承山等穴,每15天一次,共4次。
穴位注射:下髎/长强穴注射复方当归、甲钴胺等药物,隔日一次。 (四)其他与联合治疗
现代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磁刺激。
联合策略:中药+生物反馈、针灸+埋线等协同方案。
四、预防调护
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蹲,规律排便。
心理干预:疏导焦虑,配合冥想、音乐疗法。
饮食调整:忌辛辣刺激,按中医体质指导饮食。
五、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基于VAS评分):
治愈:VAS<1分,症状消失≥2周。
好转:VAS<4分,症状缓解≥1周。
无效:VAS>7分,症状无改善。
六、诊疗流程图
初诊:症状评估→排除器质性疾病→证候分型。
治疗路径:按证型选择内治/外治→必要时联合治疗→疗效评估→调整方案。
附录工具
疾病问卷(附录A):评估疼痛特征与频率。
SF-36量表(附录B):从生理功能、情感健康等8维度评估生活质量。
SAS/SDS量表(附录C):量化焦虑/抑郁程度,指导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引用《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7-1994)、罗马IV标准及多项临床试验研究,强调循证依据。
总结特点:
该规范系统整合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评估技术,强调个体化治疗(分型施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生物反馈+中药),并注重心理干预与长期调护,体现“整体观”与“治未病”思想。
下载地址
推荐信息
相关知识
DB32∕T 1529
江苏地方标准DB32
DB32∕T 4176
DB32∕T 3666
怎么自己检测乳房检测标准
检测乳房下垂的检测标准
系统如附图所示,当r(t)=(2+3t)U(t),n(t)=
GB/T 39126
JY T 0626
GB/T 45001
网址: DB32/T 5064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1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