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李可欣 通讯员 胡颖仪 孙冰倩
驱五毒是汉族民间端午节期间的岁时风俗,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气温升高导致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合称“五毒”)活动频繁,需通过特定仪式预防病害。同时,随着端午假期临近,不少市民计划外出踏青、露营、郊游、亲近自然,处于蚊虫高发期,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叮咬,不仅影响游玩心情,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过敏、感染等健康问题。专家提醒公众,假期出行应提前做好防虫准备,别让小虫扰乱了美好的假期。
户外活动频繁 蚊虫困扰高发
“春夏之交,气温升高、湿度变大,正是各类昆虫特别是蚊虫、蜱虫、蜜蜂等活跃的高峰期。”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主任石建萍表示,每年春夏,医院皮肤科都会接诊不少因虫咬导致皮肤问题的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瘙痒、水泡,严重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石建萍表示,户外活动中最常见的昆虫叮咬是蚊子,它们不仅让人感到瘙痒不适,个别种类还可能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尤其在水边、草丛等环境中,黄昏和黎明是蚊虫最为活跃的时间段,因此活动时应尽量避开这些高风险区域。”
为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吴昊天建议,市民可以采取“环境+物理+化学”三位一体的防护策略,降低叮咬风险,包括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醇的驱蚊喷雾,以及确保露营帐篷配备细密蚊帐等。
被咬之后怎么办?冷敷、止痒是第一步
“如果不慎被蚊子叮咬,不要抓挠,以免引起感染。”吴昊天表示,可使用肥皂水清洗患处,然后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含氢化可的松的软膏缓解瘙痒。同时,也可以用冰袋冷敷,每次15至20分钟,有助于减轻红肿。
值得警惕的是,若出现发热、皮疹扩散、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由虫媒传播疾病引起。
除了蚊虫,春夏常见的“惹事精”还有蜜蜂。专家提醒,不要穿过于鲜艳的衣物或使用香气浓郁的化妆品,避免在花丛、蜂巢等区域逗留。石建萍介绍,一旦被蜜蜂蜇伤,应及时刮除毒刺,清洗伤口并进行冷敷。针对不同蜂种毒液,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如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而胡蜂毒液呈碱性,则需用食醋清洗。“有严重过敏史的市民,建议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万一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过敏性反应立即送医。”
蜱虫、隐翅虫:忽视不得的“小毒物”
除了常见的蚊虫,市民在野外还需警惕“潜伏者”——蜱虫。蜱虫多藏匿于草丛、灌木和林地之间,常附着在人和动物身上吸血,甚至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等严重疾病。若发现蜱虫叮咬,切忌生拉硬拽,应使用细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虫体,平稳垂直拔出,避免口器残留或毒液回流。伤口应及时用酒精或碘伏消毒,若后续出现环形红斑、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要尽早就医。
同样“不起眼却带毒”的还有隐翅虫。这种体长约1厘米的小虫在夜晚灯光下尤为活跃,其体液具有强酸性,一旦被拍打或压碎在皮肤上,可引发灼伤样皮炎。“如果发现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千万不要拍打,可轻吹或用纸巾拨开。”吴昊天特别提醒,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再涂抹弱效激素软膏或炉甘石洗剂。
市民在节前可准备一个“防虫应急包”,内含驱蚊喷雾、抗组胺药、炉甘石洗剂、小冰袋等常用物品。“这样不仅能应对突发情况,也能更安心地享受假期。”
编辑:聂粤
相关知识
清明户外野餐被不知名的虫咬了推荐用什么止痒
清明户外野餐被不知名的虫咬了用什么止痒效果好
昆虫叮咬莫大意 户外活动小心“虫咬皮炎”
清明户外野餐被潮虫咬了怎么急救处理
清明户外野餐被不知名的虫咬了可以用炉甘石洗剂吗
防止蚊虫叮咬及止痒的精油
蚊虫叮咬止痒的小偏方
被蚊子咬了怎么止痒 中医教你止痒妙招
植物精油缓解蚊虫叮咬瘙痒
夏季蚊虫密度高峰期 试试6种天然止痒方
网址: 户外活动当心被虫咬 冷敷止痒是第一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3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