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进入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天,让人无法拒绝冰品与冷气的诱惑,但中医师提醒,贪图一时的凉快,可能无法消暑,还会造成身体的负担,小心夏日贪凉陷阱「阴暑」与损伤阳气,补充水分应以白开水为主,饮品则推荐乌梅汁、紫苏茶、绿豆汤,或食用西瓜,但要注意西瓜性寒,较适合阳暑。
彰化秀传医院中医师陈襄芸表示,许多民眾习惯在酷热时吹冷气、喝冰饮解热,这在中医观点来看,反而容易落入「贪凉」的陷阱,对身体造成伤害,提醒民眾要特别要注意「阴暑」与损伤阳气。
陈襄芸说,损伤阳气是指夏季应避免风寒,不可过度摄取温度冰冷或性味寒凉的食物,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是阳气长养的季节,若在夏季伤到阳气,就可能因此埋下病根,到了冬天,身体怕冷、哮喘、慢性腹泻及虚寒性胃痛可能就会发作或加重。
而有别于因烈日曝晒导致的「阳暑」,「阴暑」的发生多与夏月「乘凉饮冷」有关,例如喜欢吃冰、吹冷气。冰品与冷气的寒湿影响到了身体,使得身体无法正常排汗,可能出现怕冷发热、头痛身重、肩颈僵硬等现象。此外,湿气渗入脾胃,会引起肠胃不适,如腹痛吐泻、胃肠胀气、胸闷噁心、食欲很差等症状。若吐出舌头看,会发现舌头上有厚厚一层白苔。
陈襄芸表示,黄帝内经提到:「夏宜酸宜苦」,夏天的暑热容易「伤津耗气」,伤津指的是,夏季人体无形的水分蒸发(皮肤、呼吸道、口腔)以及流汗都会增加,因此水分补充非常重要。在中医的理论当中,流汗同时也会损耗身体的气,使人感到疲倦。
聪明消暑可以适度食用酸味食物来收敛耗散的气,如:乌梅,可以防止夏季午后昏昏欲睡的状况,至于苦味的食物,则多有「退火」效果,苦瓜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在水份的补充方面,我们应该以白开水为主,而且要注意夏季摄取饮品的原则,避免冷饮、含糖饮料这些「陷阱」。
她推荐,乌梅味酸、涩,性平,酸味能有生津止渴之功,而且能够收敛过度向外耗散的气,乌梅汁适合大量流汗后感到疲倦,或午后昏昏欲睡的人;紫苏味辛,性温,是中医常用的理气宽中、祛湿解毒药,常用于肠胃型感冒,紫苏适用于容易腹胀、身体虚弱无力、感冒前期、呼吸不顺、郁闷、消化不良的溼性体质者,取紫苏叶煮水饮用即可,发生阴暑的人可以考虑。
另外,常见的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消痈肿等功效,若是因太热而发生中暑,喝绿豆汤有除烦止渴,通利小便的效果,但要注意糖分跟冰不能过度摄取;西瓜被称为「天生白虎汤」,白虎汤是一帖清热效果很强的药方,而西瓜因为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因此有了这样的外号,但必须注意,西瓜性寒,较适合阳暑,而不适合阴暑。
陈襄芸表示,如果我们因感受暑邪,产生身体不适,也可以搭配外治法帮助消暑,使用退热贴或湿毛巾,贴敷在大血管经过的穴道,如:颈后的大椎穴,有助于快速散热降温,刮痧可以帮助微血管扩张,使热量散出,也是个好选择。
陈襄芸强调,夏季养生应顺应自然节律,长养阳气,避免过度贪凉,而损伤自身阳气或引发阴暑,选择适合体质的饮品、食品,补充水分,并了解中暑的类型与处理原则,才能健康愉快地度过炎炎夏日。
相关知识
中医提醒 过度贪凉易患“阴暑”
夏末贪凉快 谨防阴暑伤身
出汗多=身体“虚”?炎夏解暑切忌贪凉
夏季消暑别忘护肠胃
中医告诉你夏季养生要诀
夏季养生重视“养阴液、护阳气” 午后宜小憩
夏季千万莫贪凉 小心惹上空调病
夏日养生 祛暑化湿扶阳三结合
中医夏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夏季防暑小知识 远离中暑就该这样做
网址: 夏季养生别贪凉 中医师警告:小心「阴暑」上身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7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