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艺评

艺评

关注我们,加入聚落

粉彩瓷器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自清康熙年间诞生,便与中国画传统不可分割。粉彩花鸟在吸收传统工笔的风格技艺上,充分发挥陶瓷材质的特性,通过写生、提炼、构思、再现等过程,创造出融合传统文人审美与民间趣味的雅俗共赏的瓷板画艺术。粉彩花鸟发展至当代,它所面临的要求不仅是粉彩瓷器的延续传承,更是工笔花鸟的创新突破。长期以来,王清丽一直进行着融合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的探索与实践,并在传承与发展之间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林夏瀚(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师从广州美术学院花鸟画名家方楚雄教授,毕业后又任职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王清丽的艺术道路扎根于岭南花鸟的清新典雅、自然灵秀,又和粉润柔媚、细腻精巧的景德镇粉彩瓷器结缘,两者交融碰撞,已是密不可分。在她的作品中,工笔花鸟的精致灵动,墨线勾勒的紧实有力,粉彩色釉的清润丰富,构图的疏密有致,题材的更新拓展,都展示着传统文人画的当代化与陶瓷粉彩的文人化转变,给予不同媒介材质更多的可能性。

王清丽作品《竹·印记四》

纵观其创作,不难发现,她的作品不管是粉彩瓷板,亦或纸本工笔,皆习惯采用大面积的枝藤缠绕铺陈,灵动的禽鸟活跃在植物的层层掩映之下。

这样的构图看似繁密,却又留下了“呼吸”的空间,勃然的生命力便在这“一呼一吸”之间奔涌而出。而繁密树枝蔓叶的层叠,又恰似瓷胎裂变的细碎纹路,体现出画面与材质的交错、融合,一体两面,相互映衬。

如中国画《瑞雪兆丰年》(2019年),萧索的冬日,枯枝交错排布如同冰裂纹,纸本国画传递出瓷器的清透润泽,使灰白为主的画面凭生几分变化无穷之感。而这样的创作风貌与其多次的西双版纳雨林写生密切相关。

王清丽作品《竹·印记》

为了更新自己的创作题材与形式,2007年王清丽首次走入西南雨林,热带雨林原始、野性、生生不息的力量深刻震撼、感动了她。此后,王清丽开始了她的“雨林”系列创作。这些画面布满了被藤蔓缠绕的硕大的古榕树、茂盛挺拔的棕榈、自然野性的芭蕉林,枝叶繁密,绮丽多姿,雀鸟穿梭其中,灵动多情。面对这样的复杂场景,提炼形象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家需要通过主观处理来把握枝藤走势,使其疏密有致,层层相生,借用最终物象与画面传达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态度。

雨林带给王清丽的不仅仅是题材上的变化,更是整个画面与技法的转变,如其2009年的毕业创作《秋静亦无声》便是受到雨林的启发,截取了秋天枝叶枯黄的老树一角,但细细察看,树枝交叠中,墨色清润得近乎透明,然其错落有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整体画面古雅又具有当代性。

王清丽作品《竹·印记四》局部

在用色方面,粉彩花鸟本身是将颜色施于含砷的釉料之上,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出现粉化效果,给人粉润柔和的气息。在王清丽作品中,多以劲瘦的墨线勾勒整体结构,采用点染与撞色的技法,用色淡雅精致,色彩冲突处亦端正厚重,冲淡了粉彩色釉本身的脂粉艳俗之感,增添清新灵动之态。

如粉彩瓷板《春风徐来》(2021年),以青绿大面积打底,反衬竹枝的冷白色调,整体清淡柔和,而墨线勾勒有力,刚柔并济。而在另一粉彩瓷板《椰风》(2018年)中,采用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构图,黄色的椰果和紫色的棕榈叶对比强烈,舒展张扬的热带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因此,从其色彩的选用可知,画家更多将物象表达的切实需要作为考量重点。

而在繁密构图、精致用色之外,是审美趣味的多元选择与调和。首先,不可忽视的是大俗大雅的民间趣味传承,如《柿柿如意》系列,瑞雪压枝头,红柿兆如意,《榴石图》中开口石榴喻多子多福,经典吉祥图案铺陈于瓷板之上,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命脉脉相传的蓬勃之感。

王清丽作品《红竹》局部

然而,传统文人审美追求“士气”和“逸气”,以寓兴写意为归依,因此王清丽的花鸟瓷画亦选择以物喻人,如《红竹》《井冈红竹》中,红色笔墨勾勒出劲瘦硬挺的枝叶,随风浮动间柔婉优美,枝叶舒展,丝毫没有媚俗之感,而是以一种独立的芳姿存在,宁静泰然。

耐人寻味的是作品《祥和》(2018年),禽鸟、竹枝、假山山石等物象都延续了“黄家富贵”精巧华丽的宫廷审美,又融入了“徐熙野逸”朴素自然的格调意趣。

最终,其创作的多重审美趣味选择,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这一主旨之中,在雅俗共赏之间尽显生命的多姿和生活的多样,如《鹤舞》(2018年),河滩边,芦苇中,白鹤起舞,本是传统花鸟物象再现,然而加上远处的丛山和瞭望塔,近、中、远景兼备,典雅清幽的传统梦境里便弥漫出了当代生活的诗意。

王清丽作品《竹·印记二》局部

王清丽作为80后的年轻艺术家,她对传统中国画和粉彩瓷器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传承。其所作《十二花神盘》(2020年)将诗、书、画、印融于一盘之中,四美合一,瓷盘布局多样,层次丰富,墨线勾勒的花瓣显得细腻娇嫩,枝叶曲展多姿,又绘有鸟虫增添野趣,整体疏密得宜,意蕴古雅,很好地传承了清代以来日用瓷器套具所流行的“十二花神”图式,又将器物装饰与文学象征巧妙结合在一起,仿佛天下所有花可以带给人间的一切美好都浓集在这套盘子上。

同时,王清丽又具备对所处时代生活的敏锐感受,通过反映时代脉搏、传达个体思考,彰显出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她认为:“写生的意义不在于描绘其形象本身,而在于传达形象之外的一种精神气质。那就是自然景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在《星空下的幻想》(2018年)中出现无根的竹枝、悠然穿行的雀鸟,仿佛单纯的物象铺陈,再加上强烈色彩对比,使得画面更添虚幻之感,仿若漂浮空中茫然无所依,这亦是当代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对于时代生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王清丽作品《荷塘印象》

此外,作为女性艺术家,不可忽视的是她给予作品的温馥柔婉的女性特质,使得画如其名,“清丽”淡雅,绵密隐约。她多采用截取式画面,如同文人小景图,亦像一首生活颂歌,如在《荷塘印象》(2021年)中截取冬雪覆盖的枯败荷塘一角,《寒林印象》(2021年)在对角线构图下截取松枝交错的寒林景色,色泽温润,墨色晕染,充满了冬日生活的诗意畅想。

构图的疏密有度,深入写生带来的物象选择,用色的或妍或雅,审美趣味的多重综合,以及变动不居的个体思考,最终构成了一个气质独特的王清丽和她的“清丽”之美。

王清丽作品《竹·印记二》

所谓“清丽”之美,一方面画如其名,寓意丰富的图式语言、刚柔并济的个人风格、精巧端妍的媒介选择等,共同构成了清润雅丽的视觉享受,达到了“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的境界;另一方面,在于能从繁复物象中捕捉自然本真,从语言表达的矛盾中寻找生命最真诚的触动。

基于此,材料媒介的差异、传统与当代交错的困惑,都不再难以逾越,王清丽采取的方法是,不过激亦不固守,顺势而为,但永葆一颗为艺术、为生命的赤诚纯粹的“清丽”之心,这或许才是其艺术的可贵之处。而如今,她的种种艺术成就,对于一个正当壮年的艺术家来说,也仅仅是其艺术道路上的阶段成果,期待未来的王清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2021年白露记于恪时书屋

艺术家介绍

撰文/林夏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茶艺、评茶考证学习请到郑州五云茶艺培训中心
艺术家通配杆评价怎么样?
艺术素养自我评价100字(通用39篇)
综合素质评价艺术特长100字 怎么写
全面掌握茶文化:茶艺与评茶培训详解
综合素质评价艺术素养怎么写
破茧与重生: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人民性重构
综合素质评价艺术素养内容怎么写
中学生艺术素养自我评价范文(通用12篇)
高中综评艺术素养怎么写 精选范文整理

网址: 艺评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8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