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星选计划#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人过了50岁,身体就像运转多年的机器,开始出现各种小状况。曾经轻松提起的重物,现在得费点劲;爬楼梯时膝盖不再灵活,甚至酸痛;走路时平衡感大不如前,偶尔有要摔倒的错觉。这些变化背后,可能是肌肉在悄悄流失。别以为这是正常衰老现象,肌肉流失是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得好好应对。
一、肌肉流失的数据真相
50岁后,肌肉量大概每10年减少8%-10%,70岁后速度加快。《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显示,我国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在8.9%-38.8%之间,80岁以上达67.1%左右。年纪越大,肌肉流失越普遍,需早点重视。
二、肌肉流失带来的连锁问题
肌肉流失会引发一连串问题。首先是代谢率下降,肌肉少了热量消耗变少,多余热量易变成脂肪堆积,人易发胖、身材走样。其次关节压力变大,肌肉如关节“保护垫”,流失后关节稳定性变差,活动时压力增加,易出现疼痛,严重的甚至导致姿势变形。还有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变差,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老年人骨骼脆弱,摔倒易骨折,卧床又会加速肌肉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62岁的张阿姨,近两年来体力明显下降,拎米手臂酸痛、上楼梯膝盖疼,检查发现是肌肉减少症作祟,这样的情况在50岁后人群中并不少见。
三、关于肌肉流失的误区
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肌肉流失是自然现象,无法改变,这是误区。虽然年龄增长会导致肌肉流失,但通过科学方法可延缓速度,甚至增加肌肉量。50岁的李先生感觉身体力量大不如前,制定科学抗阻训练计划,每周训练三次,增加蛋白质摄入,几个月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陈大爷因类风湿关节炎长期疼痛不敢运动,导致肌肉严重萎缩,在医生指导下摄入乳清蛋白并进行抗阻力运动,半年后关节症状稳定,肌少症改善。
这些例子说明,方法正确可对抗肌肉流失。
一、优质蛋白质:肌肉的“建筑材料”
蛋白质对肌肉很重要,肌肉生长和修复离不开它。鸡蛋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每100克约有13克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每天吃1-2个能帮助肌肉合成。鸡胸肉每100克含约31克蛋白质,脂肪含量低,清蒸、烤制或水煮均可,搭配蔬菜健康又能补充蛋白质。三文鱼每100克有20克左右蛋白质,还含Omega-3脂肪酸,能减少炎症、促进肌肉修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素食者或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豆腐,每100克含约8克蛋白质,还富含钙、铁、镁等矿物质。营养学界建议,活跃健身人群或想增肌者,每天蛋白质摄入可达每公斤体重1.6至2.2克,50岁后人群为维持肌肉量可参考此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将富含蛋白质食物合理搭配到三餐中。
二、镁和锌:被忽视的肌肉“守护者”
除蛋白质外,镁和锌也很重要,却常被忽视。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团队研究发现,超60%中老年人镁、锌摄入不足,会让蛋白质合成效率下降30%左右。镁像身体“润滑剂”,参与300多种酶反应,缺镁肌肉纤维收缩无力,甚至抽筋。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研究显示,每天补充300mg镁的中老年人,肌肉力量比同龄人高18%左右,深绿色蔬菜、坚果、全谷物等富含镁,可适当多吃。
锌是合成肌肉蛋白的“催化剂”,能加速合成并减少炎症因子对肌肉的破坏,中国疾控中心数据表明,缺锌老人患肌少症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海鲜、红肉、豆类等含锌丰富,可合理安排。此外,维生素D和骨骼肌量下降、肌肉衰减有关,建议每天补充15-20μg,多吃深色蔬菜、水果和豆类等富含抗氧化营养素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等,帮助维持肌肉健康。
三、饮食搭配的技巧:蛋白质的合理分配
很多人知道多吃蛋白质,但在饮食搭配上有误区,蛋白质“分布摄入”比总量更重要,肌肉合成就像盖房子,需要持续供应“材料”。若只在晚饭吃很多蛋白质,早午餐吃得少,会错过肌肉合成最佳时机。研究表明,把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均衡分配到三餐中,能更好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
老年人消化和咀嚼功能可能下降,食欲不好,更要注意饮食搭配,保证营养均衡,建议每天摄入优质蛋白质1.2g/kg,体弱或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达1.2-1.5g/kg。比如早餐喝牛奶、吃鸡蛋、全麦面包;午餐清蒸鱼、炒豆苗、糙米饭;晚餐香煎鸡胸肉、清炒西兰花、红薯,这样每餐都有蛋白质,营养均衡。
一、抗阻训练:刺激肌肉生长的好方法
抗阻训练是对抗肌肉流失的有效手段,以发展肌肉力量为目标,时间短、强度大,能刺激肌肉生长,减缓流失,改善肌肉功能和力量。常见方式有用哑铃、弹力带、器械,或利用自身体重做俯卧撑、深蹲、坐姿起立等练习。50岁后人群刚开始训练要循序渐进,从轻重量或自重训练开始,感受肌肉发力,掌握正确动作和呼吸节奏,适应后增加重量和难度。
张大爷刚开始只能做5个标准俯卧撑,坚持每周三次抗阻训练,从少量多次练习开始,慢慢增加难度,几个月后能一口气做20个,手臂和胸部肌肉紧实,人也精神很多。建议老年人每周进行多于2次针对上肢、下肢和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抗阻运动每周2-3天,每天2-3组2个不同抗阻力量训练动作,每组8-12次,组间休息1-3分钟,有肌少症的老年人可适当增加运动量,训练时注意身体状况,有不适就停止,咨询专业人士。
二、轻重量高重复:适合中老年人的训练方式
对于中老年人,轻重量高重复的训练方式既安全又有效,不需要大重量,通过持续刺激保住肌纤维,如用较轻哑铃,每组做15-20次,多做几组,能减少受伤风险,刺激肌肉生长。李奶奶每天用1公斤小哑铃做手臂屈伸练习,每组20次,每天3组,一段时间后手臂力量增强,拿东西不再那么累,中老年人做这种训练更容易坚持,安全性也高,训练时注意动作规范,避免受伤,可先咨询专业人士学习正确动作技巧。
三、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科学运动避免受伤
运动频率很重要,一般建议50岁后人群每周训练2-3次,每次20-30分钟,既能刺激肌肉生长,又能让身体有时间恢复。运动前热身不能少,可活动手腕、脚踝、膝关节、髋关节,慢走几分钟,让血液循环加快,肌肉和关节预热。运动中控制动作标准,避免关节过度使用,遵循“少量多次、由轻渐重”原则,逐渐增加强度和难度,若运动时感到疼痛或不适,马上停止,咨询专业人士。
运动后拉伸放松关键,能缓解肌肉疲劳,减少酸痛,如运动后拉伸腿部,站立时一只脚向前迈一步,膝盖弯曲,另一只脚向后伸直,感受后腿小腿后侧拉伸,保持30秒后换另一边;手臂拉伸可一只手伸直越过身体拉住另一只手臂肘部,向身体方向轻轻拉,感受手臂外侧拉伸。
王大叔曾因深蹲时没热身和动作不规范,膝盖受伤,训练中断,后来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认真学习热身方法和动作规范,每次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严格按标准动作做深蹲,坚持一段时间后,没再受伤,训练效果也好,身体越来越好。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朋友,运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运动时关注自己感觉,有异常及时调整或停止,只有科学运动,才能在保护身体的同时,让肌肉更强壮。
除饮食和运动外,还有一些小方法能为肌肉健康保驾护航。保持充足睡眠,睡眠时身体分泌生长激素,有助于肌肉修复和生长,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养成规律作息习惯。保持良好心态也很重要,长期压力过大、情绪不好,会影响身体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肌肉健康,可通过听音乐、看书、和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还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久坐会导致肌肉缺乏活动,加速肌肉流失,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活动,走几步,伸展身体,让肌肉得到放松和锻炼。
50岁后,肌肉流失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但只要在饮食上合理搭配,保证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素摄入;在运动上科学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小妙招,就一定能延缓肌肉流失速度,保持肌肉健康,让身体充满活力,享受美好晚年生活。
相关知识
50岁以后肌肉丢失得快
50岁以后肌肉流失表现
40岁后肌肉逐渐丢失?
50岁后,女人减肥的10个方法,一定要记住
50岁后如何减肥?
抗衰老必备:50岁后如何保持肌肉活力
50岁后吃什么肉好
50岁以后要如何减肥?
8岁、25岁、35岁、40岁、50岁,把握好健康分水岭
50岁以后减肥的20种最佳方法
网址: 50岁后肌肉每10年减8%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9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