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及健康饮食建议

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及健康饮食建议

“五毛食品”、膨化食品、风味饮料、烤肠以及炸串等,这些在校园周边随处可见的小零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零食,真的安全无害吗?

01校园周边零食安全隐患

◉ 常见零食的安全威胁

校园周边常见零食如“五毛食品”、膨化食品、风味饮料等,存在卫生和成分隐患,对学生健康构成威胁。

校园周边,诸如“五毛食品”、膨化食品、风味饮料、烤肠及炸串等小零食,深受学生喜爱。但这些零食真的安全无害吗?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 小吃摊点的健康风险

食品卫生条件不佳的小摊点,可能出售过期或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影响中小学生健康。

学校周边,小商店、小吃店以及流动餐饮摊点众多,其中部分摊点存在食品卫生条件不佳,销售劣质、垃圾食品,甚至包括“三无”食品和过期食品等问题。这些食品被中小学生频繁食用,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智力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学校周边的餐饮店和流动摊贩,主要以经营麻辣烫、烧烤、汉堡和奶茶等小吃为主。为了招徕对食品安全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这些摊点常常违规添加色素、防腐剂及香料。长期食用这些食品,无疑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引发慢性中毒。

◉ 潜在的食源性疾病隐患

街头摊贩食品不安全,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细菌感染,导致严重健康问题。

街头流动摊贩的经营状况和食品原料来源往往难以追溯,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也难以辨识。使用低质低价的食材,无疑会大幅提升饮食安全的风险。

◉ 微生物污染问题

米面制品易污染,食用细菌超标食品会生病。

学校周边销售的熟制米面制品,如米粉、面条、馒头、包子等,常常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困扰。这些食品在经过凉拌、蒸或煮等烹饪方式后,容易被“蜡样芽胞杆菌”这种食源性致病菌所侵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被污染的食品中含菌量已超过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这意味着学生食用这些细菌超标的食品后,有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

021.健康饮食建议与建议

◉ 遵循膳食指南的五大原则

提升健康意识,强调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

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青少年的膳食建议,我们总结出以下五条关键原则:积极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提升营养素养;合理安排每日饮食,注重营养均衡;践行健康饮食,享受美好生活。每日适量饮用牛奶,确保充足水分摄入,远离含糖饮品,并严禁酒精消费。多参与户外活动,减少屏幕使用时间,每日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定期检查身体发育状况,确保体重稳步增长。学生应多样化地摄入食物,确保获得足够的鱼、禽、蛋、畜、奶、豆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们还应避免过于油腻和咸熏的食物,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并远离高脂肪、高盐或高糖的食品和饮料。

◉ 早餐的重要性

营养丰富的早餐有助学生精力充沛。

此外,坚持吃好早餐至关重要。早餐应提供全日所需能量的三分之一。若不吃或早餐摄入不足,小学生可能会在上午11点前后因能量不足而表现出学习上的困难,例如注意力分散,数学运算、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动耐力的下降。

◉ 安全食品的选择

选购时关注食品生产信息,避免不安全食品。

除了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若偶尔难以抗拒美食的诱惑,我们该如何在众多选择中挑选出既安全又美味的食物呢?在挑选食物时,首先要留意生产许可证编号,确保所选食品是经过正规批准生产的,这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让我们安心享用美味。

在挑选食物时,除了留意生产许可证编号以确保食品的正规生产外,我们还需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任何过期的食品,为了我们的健康和安全,都绝对不能食用。在挑选食物时,除了关注生产许可证编号和生产日期、保质期,我们还应仔细审视食品标签。食品标签通常包含基本信息标签和营养标签,这些标签能提供关于食品成分、营养价值等关键信息。为了我们的健康,应尽量选择脂肪、盐、糖含量较低的食品,避免购买过多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品。

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名称及地址、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缺失或模糊的食品,都可被视为“三无”食品。这类食品往往来源不明,质量堪忧,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因此应避免购买和食用。

相关知识

岚皋: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公布一批校园及校园周边突出问题典型案例
关注学生饮食营养健康  守护校园周边食品安全
河南全面开展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动”
校园食品安全指南:确保学生健康饮食的策略与建议
别让文具店成为“五毛零食”新据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情况调查
校园食品安全指南:如何保障饮食健康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管理的建议
全力抓好校园“食”事——我州解决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经费管理问题
校园食品安全知识大全,保障饮食健康
市委书记戎华奎调研校园食品安全暨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网址: 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及健康饮食建议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9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