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酸牛奶的丰富营养与健康作用详解

酸牛奶的丰富营养与健康作用详解

酸牛奶,被誉为Yogurt,同时也被人们熟知为乳酪、发酵乳、优酪乳或优格。这种经过发酵的奶制品,以其独特的酸味、稠厚的质地和清新的气息而受到喜爱。适量饮用酸牛奶对健康大有裨益,适用人群广泛,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获益。

酸奶,这种半流体的发酵乳制品,因含有乳酸而带有的柔和酸味,不仅促进了人体对奶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还赋予了它独特的风味。其制作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土耳其高原,当时古代游牧民族偶然发现乳酸菌进入羊奶后,能使其发生美妙的变化,变得更为酸甜可口。牧人因此发现了酸奶的美味,并学会了将其接种到煮开后冷却的新鲜牛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新的酸奶便诞生了。这一技术随后在公元前2000多年时,由希腊东北部和保加利亚地区的古代色雷斯人进一步掌握并传播。
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在研究保加利亚人长寿现象时,发现这些长寿者都喜爱饮用酸奶。他进一步分离出发酵酸奶的酵母菌,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这一发现启发了西班牙商人萨克·卡拉索,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酸奶制造厂,试图将酸奶作为一种具有药物作用的“长寿饮料”在药房销售,然而销路并不理想。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卡拉索移居美国并再次建立酸奶厂,这次他改变了销售策略,将酸奶打入咖啡馆、冷饮店,并大力宣传。结果,酸奶在美国迅速打开市场,并风靡全球。

酸牛奶是以新鲜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添加有益菌发酵而成。它不仅保留了牛奶的全部优点,还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更多适合人类营养保健的物质。例如,面粉经发酵后更易消化吸收,同样,牛奶发酵成酸牛奶也具有相似效果。发酵使奶中的糖和蛋白质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半乳糖、乳酸、小肽链和氨基酸等,提高了营养素的利用率。此外,酸牛奶中的脂肪酸含量也比原料奶增加了两倍,进一步增强了其消化吸收性。

更重要的是,酸牛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如VB1、VB2、VB6和VB12等。这使得酸牛奶成为乳糖消化不良人群的理想选择,饮用后不会出现腹胀、气多或腹泻现象。同时,鲜奶中丰富的钙含量在发酵后也得以保留,且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酸牛奶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饮品,还是钙的重要来源。虽然酸牛奶的营养成分会受到原料奶来源和成分的影响,但通常来说,经过发酵的酸牛奶在营养成分上会有所提升。这得益于原料奶的高质量以及部分酸牛奶制作过程中加入的奶粉。因此,每天饮用一杯150克的酸奶,就能满足10岁以下儿童一天所需钙量的三分之一,以及成人所需钙量的五分之一。此外,酸奶还对人体具有诸多益处。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乳酸菌,被统称为有益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肠道生理细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酸牛奶制品,无论是凝固型、搅拌型,还是加入各种果汁的果汁型,都共同含有这些乳酸菌。这些乳酸菌在肠道内繁殖时,会分泌出对健康有益的物质,为人体带来诸多益处。

首先,酸奶能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使其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其次,它还能刺激胃液分泌,提高食欲,助力消化。再者,酸奶中的乳酸菌具有减少致癌物质生成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癌效果。此外,这些乳酸菌还能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降低其产生的毒素。同时,酸奶也能降低胆固醇,特别适合高血脂人群。

对于久病初愈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人来说,酸奶更是不可或缺的补给品。因为抗生素会大量杀灭肠道有益菌群,造成菌群失调。而酸奶中的乳酸菌能有效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助力身体恢复。因此,大病初愈者适量饮用酸牛奶,对于身体的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维护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形成生物屏障,有效抵御有害菌对肠道的侵袭。通过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蠕动及菌体生长,改善渗透压,预防便秘。酸奶富含多种酶,有助于消化吸收。抑制腐生菌在肠道的生长,减少腐败毒素的产生,保护肝脏和大脑免受其害,延缓衰老。抑制腐生菌和某些菌的致癌因子产生,达到防癌目的。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乳酸菌产生的物质可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此外,常饮酸奶还能促进肠道运动,缩短食物在肠道的转运时间,软化并酵解结肠内容物,增加粪便排泄量,有效预防便秘和结肠癌。因此,酸奶在国外被誉为“长寿食品”。需注意,酸奶不宜加热饮用,以免破坏其中的活性乳酸菌。同时,空腹时胃内酸度大,不宜饮用酸奶,而饭后2小时左右胃液被稀释,此时饮用最佳。此外,抗生素会杀死或破坏酸奶中的乳酸菌,因此不宜与抗菌素同服。喝完酸奶后要及时漱口,以减少乳酸对牙齿的腐蚀。最后,酸奶需要冷藏保存。
酸奶需在4℃下冷藏,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酸度会逐渐升高,使得酸奶口感变得更酸。只要保管条件良好,酸奶不会变质;否则,可能会因生长菌、酵母或芽孢杆菌而发生变质,这样的酸奶不宜食用。在夏季高温时购买酸奶,需留意销售点是否有冰柜保存,以确保酸奶的质量。

牛奶中的主要糖分是乳糖。然而,部分成人可能因消化液中缺乏乳糖酶,而无法有效消化、吸收和利用乳糖,导致喝牛奶后出现胃部不适甚至腹泻,这被称为“乳糖不耐受症”。这也是许多人选择不喝牛奶的原因。此时,他们可以选择酸奶作为替代,因为酸奶中的乳酸菌能将牛奶中的乳糖发酵转化为乳酸。这样,乳糖不耐受者饮用酸奶时就不会出现腹泻症状,从而解决了这部分人群喝牛奶可能面临的问题。但需注意,市面上许多标有“酸奶饮料”的产品(而非纯酸奶)实际上是由牛奶、水和酸味剂配制而成,这类产品仍可能含有乳糖,因此也可能引起“乳糖不耐受”症状。
1、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患者

营养学专家发现,酸奶中蕴含一种名为“牛奶因子”的成分,这种成分能有效降低人体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此外,酸奶中的乳酸钙极易被人体吸收。实验证明,每日饮用720克酸奶,持续一周后,血清胆固醇会显著下降。
2、肿瘤病患者

酸奶在发酵过程中,其含有的双岐乳杆菌会产生醋酸、乳酸和甲酸。这些物质能够有效抑制硝酸盐还原菌,进而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生成,显示出防癌的潜力。在欧洲乳业发达的国家中,甚至有说法称“每日一杯酸奶,无需再忧乳腺癌”。
3、年老体弱者

酸奶中的乳酸菌具有独特功效,它们能够分解牛奶中的乳糖,进而产生乳酸,使肠道环境保持酸性。这种酸性环境能够有效抑制那些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的腐败菌。此外,乳酸菌还能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叶酸和维生素E等重要营养物质。因此,对于年老体弱者而言,酸奶不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更是一种有益的营养补给品。
4、使用抗生素者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难免会干扰到肠道内的其他有益菌群。这种失衡可能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感染性疾病。然而,酸奶中的活性长分歧杆菌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它能够帮助恢复胃肠菌群的平衡,从而缓解抗生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5、骨质疏松患者

酸奶中富含的乳酸钙易于人体吸收,能有效增加患者体内的钙质,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助力。

然而,市场上的乳制品琳琅满目,消费者在选择时需谨慎。许多产品虽名为“酸牛奶”,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正的保健作用。因此,在购买时务必仔细辨别,以免误购含乳饮料等替代品。

真正的酸牛奶是以纯牛奶为原料,经过发酵制成,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9%以上。相比之下,含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往往不足1%,其营养价值与酸奶相去甚远,无法替代牛奶或酸奶。

此外,含乳饮料还可细分为配制型和发酵型。配制型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而发酵型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则不低于0.7%。消费者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标签辨别这些产品,以确保选购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乳制品。

在饮用酸奶时,还需注意适量原则。虽然酸奶对健康有益,但过量饮用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应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时食用,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享受酸奶的保健作用。
1、鉴别乳制品种类:
在市场上,存在许多经过加工配制的“乳酸奶”产品,它们可能由牛奶或奶粉、糖、乳酸或柠檬酸、苹果酸、香料和防腐剂等成分混合而成。然而,这些产品并不具备真正的酸牛奶所拥有的保健作用。因此,在选购时,消费者应仔细辨别,以确保购买到的是真正的酸奶。
2、适宜的饮用时机:
乳酸菌在PH值5.4以上的环境中生长最佳,而空腹时胃液的PH值低于2,此时饮用酸奶,乳酸菌可能被胃酸破坏,从而影响其保健效果。饭后,胃液被稀释,PH值会上升到3至5的范围,此时饮用酸奶更为适宜。
3、饮用后及时漱口:
随着乳酸菌饮料的普及,儿童龋齿率有所上升,这主要归因于乳酸菌中的某些细菌。因此,在饮用后,及时漱口以减少口腔中的酸性环境,从而降低龋齿风险。
4、避免加热:
酸奶中的活性乳酸菌对热敏感,一旦加热或用开水稀释,这些乳酸菌便会大量失活。这样不仅会导致酸奶独特的风味丧失,还会使其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5、药物注意事项: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和治疗腹泻的收敛剂次碳酸、鞣酸蛋等,可能会杀死或破坏酸奶中的乳酸菌,因此不宜与酸奶同时服用。
6、婴儿不宜食用:
酸牛奶虽然含有乳酸菌,能抑制和消灭多种病原体微生物,但其含钙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钙质。此外,乳酸菌在生长过程中会生成抗生素,这虽然有助于消灭有害菌,但同时也破坏了有益菌的生长环境,可能对婴儿的消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肠胃炎患儿和早产儿来说,风险更大。因此,不建议给婴儿喂食酸牛奶。

相关知识

美味健康(用酸奶和番茄轻松制作一道营养丰富的佳肴)
健康美味,酸奶紫薯饼(营养丰富)
牛奶营养成分表详解
健康早餐的新选择——酸奶燕麦(营养丰富)
如何选择营养丰富的酸奶
健康美味的酸奶蔬果沙拉(以新鲜时蔬与营养丰富的酸奶调味)
美味又健康,酸奶牛油果的创意搭配(丰富口感)
乳清:酸奶中的“小精灵”,营养丰富的食品原料
酸奶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
巴西莓的丰富营养及健康功效详解

网址: 酸牛奶的丰富营养与健康作用详解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0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