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肝功能检查主要看哪几项指标?一文读懂

肝功能检查主要看哪几项指标?一文读懂

  想知道肝功能检查该重点看哪些指标吗?通常涵盖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肝脏合成蛋白质水平以及凝血相关的指标。清楚这些关键指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肝脏的健康状态。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它是反映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AL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在0-40U/L。如果ALT升高,可能提示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例如,大量饮酒后,可能会出现ALT短暂升高;而患有病毒性肝炎时,ALT可能会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谷草转氨酶(AST):AST在心肌细胞和肝细胞中含量较多。肝细胞受损时,AST也会升高。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0-40U/L。AST与ALT联合起来分析更有意义。当AST/ALT比值大于1时,可能提示肝脏损伤较为严重,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若比值小于1,可能是急性肝炎等较轻的肝脏疾病。

肝功能检查主要看哪几项指标

反映胆红素代谢的指标

  总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它是判断黄疸的重要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3.4-17.1μmol/L。当总胆红素升高时,可能出现黄疸症状,如皮肤和巩膜发黄。总胆红素升高可能是由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等原因引起。例如,胆管结石导致胆汁排泄受阻,会引起梗阻性黄疸,使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是经过肝脏处理后可以直接排出的胆红素。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0-6.8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结石、胆管癌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在血液中积聚。

  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是未经过肝脏处理的胆红素。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1.7-10.2μmol/L。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

反映蛋白质合成的指标

  白蛋白(Alb):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它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35-55g/L。当肝脏功能受损严重,如肝硬化晚期,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会导致白蛋白水平降低。白蛋白降低可能会引起水肿等症状,因为白蛋白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球蛋白(Glb):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由免疫系统产生。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20-30g/L。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当肝脏疾病伴有免疫系统异常时,球蛋白水平可能会升高。例如,慢性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球蛋白升高的情况。

  白球比(A/G):白球比是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正常范围一般在1.5-2.5。白球比降低可能提示肝脏疾病处于较严重的阶段,如肝硬化时,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导致白球比下降。

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PT会延长。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11-13秒。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在严重肝病患者中,PT可能会明显延长。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在25-37秒。当肝脏疾病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时,APTT也可能会延长。例如,在急性重型肝炎时,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严重障碍,APTT可能会显著延长,增加出血的风险。

  肝功能检查主要通过多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反映肝细胞损伤的ALT和AST能让我们了解肝细胞是否受损以及损伤的程度;胆红素代谢相关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黄疸以及黄疸的类型;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能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而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则体现了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在解读肝功能检查结果时,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项指标,而要综合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肝脏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关知识

肝功能检查主要看哪几项指标?一文读懂
健康科普丨肝功能报告有箭头看不懂?一文教你读懂肝功能重点指标!
三大指标 七个项目 ,轻松读懂肝功能检查
如何看懂肝功能指标
肝损伤看哪几项指标
肝功能化验报告怎么看? 轻松读懂肝功能化验指标!
如何看懂肝功能指标(服务窗·体检报告怎么看)
身体检查主要检查哪几项
肝肾功能好不好?看这几项指标就够了!
一文读懂:肾功能常见指标

网址: 肝功能检查主要看哪几项指标?一文读懂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0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