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特点是体内酮体积累过多,导致酸碱平衡失调。这种病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为您提供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全面了解,包括其症状、治疗方法和护理要点。通过本文,您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潜在的致命疾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简称DKA,是一种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它常常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急症,若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在肝脏内代谢的产物。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仅产生少量酮体,它们随血液运送到各组织作为能量来源被利用,因此血中酮体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通常不超过1.0毫克/分升,尿中也检测不到酮体。然而,当体内胰岛素不足或糖分缺乏时,脂肪过度分解会导致酮体浓度上升。部分酮体随尿液排出,形成酮尿。由于酮体呈酸性,血液中积聚过多时,血液会变酸并引发酸中毒,即酮症酸中毒。一旦确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开始治疗,旨在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酸中毒,补充胰岛素以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找出并去除导致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血糖、血酮、尿酮、电解质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对于重症酮症酸中毒患者,补液是至关重要的治疗环节。补液不仅有助于纠正失水状态,还能促进血糖下降和酮体消除。补液量需根据患者的失水程度来个体化调整。
在补液时,应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的基本原则。对于轻度脱水且不伴酸中毒的患者,可以口服补液;而中度以上的DKA患者则需要进行静脉补液,通常首选生理盐水。输液量和速度的掌握至关重要,因为DKA患者的失水量可能达到体重的10%以上。
在补液治疗的初期,输液速度会相对较快,以在短时间内补充足够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然而,随着治疗的进行,输液量和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灵活调整。例如,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来精细地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心、肾疾病的患者,补液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这些患者的补液量和速度应根据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精细指导。同时,还要密切监测血浆渗透压、心肺肾功能以及神志状态等关键指标,以确保补液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在DKA治疗过程中,当血糖降至约14mmol/L(250mg/dl)时,应将输液从生理盐水改为葡萄糖液(需加入胰岛素及氯化钾),以促进酮体的氧化并维持适当的血糖水平。这是因为葡萄糖能有效减少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而这是消除酮症的关键措施。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每日必须补充至少150-200g的葡萄糖。
在DKA(酮症酸中毒)的治疗过程中,酮体的分解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酮体是导致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成分,因此促进其分解成为治疗的关键环节。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如补糖、纠正代谢紊乱以及治疗诱发因素等,可以有效地加速酮体的分解,从而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羟丁酸在肌肉线粒体中,经过羟丁酸脱氢酶的氧化作用,被3-酮脂酰辅酶A转移酶催化,生成乙酰辅酶A和琥珀酸。此外,羟丁酸还可通过乙酰乙酰辅酶A合成酶的激活作用生成,但前者的活性更高且分布广泛,因此起主要作用。
丙酮在人体内的含量较低,通常随尿液排出。但在血中酮体显著升高时,丙酮也可通过肺部直接呼出,这时呼出的气体会有烂苹果的香味。
肝内的游离脂肪酸(NEFA)是酮体的主要来源。当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轻度升高时,会显著抑制NEFA和酮体的生成。因此,在酮体酸中毒的情况下,胰岛素常作为首选治疗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使用胰岛素的情况下,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酮症。从预防的角度来看,避免饥饿状态尤为重要。
心电图的早期变化包括T波的高尖、基底部狭窄、升支和降支陡峭,这种变化在胸前导联中最为明显,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因此临床上可能并不常遇到。此外,QT间期会缩短,ST段会出现压低。
在高钾血症的演变过程中,QRS波会进一步增宽,通常此时血钾已超过6.5 mmol/L。同时,PR间期会延长,P波降低且时限延长,可能出现室性自主节律,且心电图上无可见P波,QRS波呈现类似正弦波的形态。
当临床上遇到QRS波显著增宽且无P波的室性节律心电图时,应高度怀疑高钾血症的可能。总体而言,高钾血症会对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造成广泛影响。当然,最终的诊断还需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和其他临床信息,例如肾功能状况等。
2. 高钾血症的T波特征
高钾血症时,心电图上的T波呈现一种独特的变化,被形象地描述为“埃菲尔铁塔”样表现(见图4)。这种变化反映了高钾血症对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的影响。
高钾血症导致T波高尖的原因在于,随着血钾水平的上升,心室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也相应增加,进而导致钾离子外流速度加快。这一过程使得动作电位3相的坡度变得陡峭,同时动作电位的时间则有所缩短。在解读心电图时,这种变化需要结合“动态”的视角来分析,即与前后图形进行对比,以更全面地理解高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
3. 高钾血症对QRS波的影响
随着血钾水平的上升,QRS波的宽度也会逐渐增宽,如图5所示:
高钾血症对心脏传导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导致P波幅度降低。当传导完全受阻时,P波将完全消失。在P波缺如的情况下,若出现规律的心室律,这可能是由于窦房阻滞导致的窦室传导。此时,心电图通常显示心律规则,呈现正弦波形,QRS波群增宽,且无明显的P波。此外,T波与QRS波群融合,共同形成正弦波形,这标志着病情的严重性。
图6展示了高钾血症导致的心电图变化。在严重的高钾血症情况下,心电图呈现正弦波形,这是由于窦房阻滞导致的窦室传导。此时,P波缺如,而心室律却保持规则,QRS波群增宽,T波与QRS波群融合,共同形成这种特征性的波形。这种变化标志着病情的严重性,需要紧急处理。
5. 高钾血症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相似性
高钾血症时,心电图有时会呈现出与心肌梗死相似的特征。例如,在血钾浓度达到7.1mmol/L时,心电图显示P波消失,同时V1导联出现ST段抬高,这通常提示心肌梗死。这种相似性增加了高钾血症诊断的复杂性,需要医生仔细辨别。
由于低血钾时浦肯野纤维受到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心室肌,其复极化过程得以延长,并且明显长于心室肌的复极化。最终,这一延长过程在心电图上显现出来,形成显著的U波增高。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一变化过程,我们绘制了图10,其中详细对比了正常、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时的除极复极过程以及对应的心电图变化。
图10展示了低钾血症时心电图的变化,包括ST段压低、U波明显以及V5导联T波与U波振幅相近等特点。同时,QU间期也出现延长。
低钾血症状态下,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被延长,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早搏,进而容易诱发室颤或尖端扭转性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值得注意的是,U波并非仅见于低钾血症,它在心动过缓或左室肥厚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但在低钾血症时,U波的表现会更为显著。
图12展示了U波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在低钾血症时,U波的振幅增大,与T波融合,形成“驼峰状”波形,这在心电图上具有特征性意义。此外,当出现心动过缓或左室肥厚等心血管异常情况时,U波也可能出现异常,但与低钾血症相比,其表现可能相对隐匿。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出现异常U波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的低钾血症或其他心血管问题。
3. 低钾血症与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当低钾血症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患者可能会面临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威胁,如室速、室颤或尖端扭转性室速。这类情况在服用胺碘酮等药物的患者中合并低血钾时尤为值得警惕。
相关知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吉大一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治疗
酮症酸中毒症状以及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
合理控制血糖 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上腹呕吐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
网址: 全面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症状、治疗与护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0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