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自2003年以来,国家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和农村发展列为重中之重,这一政策已持续了17年。在此期间,中国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食物观"这一概念。简单来说,大食物观就是要综合考虑粮食安全、乡村发展、国民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重要目标。这个概念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的需求;其次,考虑到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有限,必须通过改革农业供给体系来实现这些目标。
2016年,联合国推出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到了2019年,首份四年一次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报告强调,如果继续通过增加现有粮食生产来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将无法实现《巴黎协定》和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
2022年,良食组织又一次发起了实践案例征集项目。这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个案例参与。在第六届良食峰会上,这些案例中的优秀代表得到了展示机会,其中包括具有示范价值的成功案例和具备成长空间的潜力案例。这些案例的分享为后续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行动指南。
推动小农户和农村地区进步
在第六届良食峰会主论坛上,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强调,我国农业存在生产方式粗放的问题。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面源污染,加上长期"重利用轻养护"的做法,引发了多种土壤退化现象。此外,农业生产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日益严重,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建立全新的农业模式并非简单任务——这不仅要求农民具备丰富的耕种技能来应对田地环境的多样性,还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度过转型初期的困难阶段。
北京凤归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广袤的农田资源,成功构建了一个涵盖种植、加工、储存、销售及服务的完整有机产业链,有效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餐桌的流程。通过实施有机农业,该公司不仅显著提升了耕作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从而减少了劳动力外流现象。这一举措使得许多原本计划外出打工的村民能够留在家乡,进而让留守儿童和老人重新感受到家庭团聚的温暖。
改变食品生产模式当前,全球食品生产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对现有的食品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健康。其次,发展精准农业,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再者,鼓励本地化生产,缩短食品运输距离,减少碳排放。此外,推动植物基和实验室培养肉类等替代食品的发展,减轻对传统畜牧业的依赖。最后,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减少食品损耗和浪费。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实现食品生产模式的转型,构建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食品体系。
黑龙江东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批将动物福利概念引入养殖领域的企业。该公司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出一套适合本土的福利养殖体系。通过应用低应激方法和智能化环境控制等创新技术,有效提升了牲畜的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切实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这些实践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还吸引了众多同行前来取经,推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自2017年起,JOOMA美仁食品(天津)与德国Fraunhofer研究院携手合作,专注于植物基食品的配方研究。到了2020年初,他们成功推出了植物基酸奶。这款酸奶采用整颗巴旦木精细研磨而成,生产过程中无需过滤,实现了原料的完全利用,没有任何浪费。与传统的牛奶酸奶相比,这种植物基酸奶在生产过程中能减少75%的碳排放和90%的土地使用。此外,巴旦木本身富含高营养价值,这一创新实践正是对大食物观中提倡的森林资源——特别是木本植物——进行更深入开发和利用的体现。
大食物观不仅强调从植物中获取蛋白质,还提倡加速发展新兴食品制造业,如细胞培养肉和微生物蛋白。这一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但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谷孚GFIC推出了“新蛋白学院”这一知识平台,旨在提供基础学习、科技普及、技术培训以及分享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资源。通过这一平台,构建起全产业链的桥梁,共同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
构建健康的饮食环境
要真正应对食品体系中的深层问题,光靠出台新政策、研发新科技或调整生产模式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我们得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也就是改变日常的饮食方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近年来,我国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突破半数,这主要归因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的关键诱因。为了有效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构建一个有利于健康的食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商品流通的关键环节,零售企业是大众获取日常食品的重要途径。华润万家旗下的OLE高端超市,基于"环保健康"的理念,精选了2000款绿色产品。通过设置积分奖励机制和举办主题展示活动,有效引导顾客选购这些商品。这种消费导向不仅改变了顾客的购物习惯,更推动上游供应商调整产品结构,使更多环保商品进入供应链体系。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学生社团“素食一三”成功促成了食堂运营商索迪斯与植物肉品牌株肉的合作。从每周三开始,食堂特别增设了植物肉专窗,为学生提供既美味又营养的环保素食选择。这一举措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该社团的初衷是通过校园这个平台,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他们相信,学生们的行动能够影响家庭和周边社区,逐步推动环保饮食方式的普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食品体系改革运动,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以素食一三学生小组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正以实际行动推动着这一变革进程。食品体系的革新不仅需要突破传统的勇气,更离不开年轻一代的独特视角和创新能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食品体系的核心问题,并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已成为推动行业转型的关键举措。通过培养青年人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有望为食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绿色光年与学校合作推出了《鸡头米的多重价值》研究项目。该项目结合车坊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聚焦于当地特色食材“水八仙”。学生们通过调研苏州居民对“水八仙”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以及考察“水八仙”生长环境周边的野生动物活动,从多个角度探讨可持续食物系统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结部分
中国各地涌现出多种创新的农业模式,共同描绘了食物系统转型的生动图景。在贵州黔东南,慢友生态家庭农场利用春季阳光培育传统作物;江南地区,农民在夏日清晨收获新鲜的鸡头米;甘肃陇南的果农在秋分时节,通过共益企业的帮助,成功采摘油橄榄;而在湖北武穴,千亩稻田每年吸引白天鹅前来越冬。这些实践展示了中国农业多样化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向。
食物系统的变革并非简单的小修小补,也不是推倒重来的彻底革命,而是由各个领域同步推进的多种创新共同推动的。从农田到餐桌,方方面面的努力都在为打造更公平、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生态贡献力量。清晨在批发市场忙碌的商贩,为食堂素食窗口准备午餐的厨师,制作美食播客的主播,还有购买即将过期面包的学生——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日常行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食物。这种改变不是由单一力量主导的,而是通过无数个体的参与和付出,逐步实现的整体转型。
在最近的实践案例征集和第六届良食峰会上,我们注意到农民、食品企业、零售商、餐饮业、教育机构、青年团体已经联合起来采取行动。家长们可以通过日常饮食影响孩子们对食物的看法;企业则可以通过自身业务推动更可持续的食品体系,并促进供应链的转型。要改变当前存在诸多问题的食品体系,关键在于更多人的参与——你是否愿意成为其中一员?
文章到此结束。
这篇文章最初发布在中国网上。
相关知识
“2021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公布
蒙牛再次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医渡科技大模型多场景应用成功入选“2024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
家庭治疗:系统观的实践
虚拟现实系统应用场景
传统与现代养生方法的结合实践.docx
《3.食物中毒案例.ppt
创新案例 北京实践系列
大健康背景下药食两用药渣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实践与策略
瑞慈方舟获评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
网址: 大食物观背景下,中国食物系统最佳实践案例涌现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1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