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关于职业健康检查,这几点企业必须知道

关于职业健康检查,这几点企业必须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领域 / 医疗卫生 / 健康科普

关于职业健康检查,这几点企业必须知道

2021-12-17 信息来源: 区卫生健康局

       职业健康检查目的是早发现与职业危害接触有关的健康损害、职业禁忌症或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当强化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根据不同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同时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相关管理制度,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守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岗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主要是查看新入职员工是否有职业禁忌症,是否适合当前岗位,禁止其从事不适宜的岗位,从而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在岗期间定期对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病损,早期调离有害岗位,及时治疗,是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离开有害工作岗位前(调换岗位前或离职前),也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劳动者来说,可及时发现是否有职业病;对用人单位来说,则是证明在此前未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以方便以后发生职业病时确认责任单位。
       一、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具有强制性,未检查,不上岗。
       用人单位安排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劳动者是否有职业禁忌证,因此,用人单位必须在劳动者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如发现劳动者对特定的职业或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职业禁忌,用人单位不得安排该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进行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包括: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转岗到新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人员(如高处作业、电工作业、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等)。
       二、科学安排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早发现,早调离。在岗期间定期对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病损,早期调离有害岗位,及时治疗,是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有强制性也有推荐性内容,用人单位应当对长期从事接触规定的需要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规定的目标疾病、体检内容和健康检查周期,定期科学安排劳动者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
        对于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为推荐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用人单位应当主动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沟通,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以及劳动者暴露的时长和工种,合理安排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如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劳动者有与所从事职业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禁忌,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对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损害。
        三、严格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中提出的处理建议采取相应措施。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是对体检活动的全面总结和一般分析,重点查看有无发现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职业健康损害和其他疾病的人员,如有上述情况人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体检机构提出的处理建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发现有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需要复查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安排劳动者进行复查;发现有疑似职业病或可能患有职业病时,需要及时安排劳动者到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时,用人单位应当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及时进行调岗;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于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的有职业禁忌的的重新上岗前如接触不同的危害因素,需重新进行岗前体检。
       四、职业禁忌劳动者调岗是强制性调岗。对于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的调岗,无需要经过劳动者的同意,只要发现有职业禁忌,必须强制性调离。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比从事同样职业危害工作的其他劳动者更易罹患职业病。如果用人单位不能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就可能导致其病情加重,从而导致职业病职业的发生,增加用人单位工伤待遇责任,如伤残等级上升,及加重人身损失赔偿。因此,用人单位在处理劳动者职业病事件时,要尽可能合理安排,既稳定劳动者情绪,让劳动者感受到单位的关怀,又不影响企业的利益,不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风险。

相关新闻:

相关知识

一般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 这些关于职业病的常识要知道
关于职业健康检查,以下四点提示必须知晓
职业健康检查知识.docx
职业健康体检须知
员工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与职业病预防
加油站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深圳职业健康检查
健康安全环保论文职业病论文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石油企业职业健康安全.doc
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及措施

网址: 关于职业健康检查,这几点企业必须知道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