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参考文献:
[1] 薄禄龙 邓小明 廖兴志等《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4年45卷04期
[2] 冉翔天 张鸿《中国医师杂志》2024年26卷06期
[3] 许华强 吴瑞婷 戴淑玲等《中原医刊》2004年31卷22期
我自己就是个晨跑爱好者。以前身体不太好,三天两头生病,工作时也总是没精神。后来听人说晨跑能改善身体状况,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跑。一开始可不容易,跑几步就喘得不行。不过坚持下来后,真的感觉整个人都变了,身体越来越棒,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这晨跑里的门道可多着呢,今天就和大家唠唠我知道的那些事儿。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做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换算成跑步的话,跑个3-5公里就挺合适,配速保持在6-8分钟/公里就行。
就像我认识的李敏老师,她42岁,之前被偏头痛折磨得不行,身体素质也差,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还有轻度脂肪肝。后来她开始晨跑,每天4公里,坚持了3年。慢慢地,偏头痛发作次数越来越少,最后都不疼了,体检的时候脂肪肝也没了,整个人精神头十足,工作起来可有劲儿了。
为啥这个距离效果这么好呢?从医学角度讲,持续跑30分钟左右,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身体还会释放内啡肽,能缓解压力。而且这个距离对关节冲击小,特别适合刚开始跑步的人和体重有点大的朋友。新手可以先从3公里跑起,等身体适应了,再慢慢增加距离,比如每周增加0.5公里左右,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要是想减肥塑形,那晨跑的距离可以控制在5-8公里。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跑步20分钟后,身体才开始大量消耗脂肪,所以跑这个距离能让身体进入高效燃脂状态。不过可别着急,得循序渐进。
就像程序员张洋,他长期坐着办公,缺乏运动,体重一路飙升,体脂率高达28%,还有轻度三高。他为了改善身体状况开始晨跑,从5公里起步,每周增加0.3公里左右,同时还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坚持6个月后,成功减重15公斤,体脂率降到18%,三高症状也明显改善,现在工作效率都提高了不少。
还有职场二胎宝妈fay,43岁,身材走样,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她开始晨跑,每次跑5.25-21公里左右。坚持8个月后,从120斤减到106斤,不仅瘦了,抵抗力也增强了,以前总爱感冒,现在很少生病了。而且晨跑让她情绪更稳定,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能轻松应对。
但大体重人群(BMI≥28或体脂率>30%)开始晨跑的时候可得小心。刚开始每次跑1-2公里就行,配速控制在8-10分钟/公里,每周跑3-4次,给身体足够时间适应跑步带来的冲击。适应一段时间后,再慢慢增加到3-5公里/次。在增加距离和速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留意身体反应,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得赶紧调整。
那些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跑者,日常晨跑经常能达到10-15公里。不过这得有强大的体能基础,还得有科学的训练计划,业余爱好者可别贸然尝试,不然容易受伤。
就像业余跑者李哥,他一直想挑战马拉松,没盲目增加距离,而是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每周进行1次8-12公里的长距离拉练,3次3-5公里的短距离快跑,还注重力量训练,强化腿部和核心肌群。坚持半年后,半马成绩从2小时30分提升到2小时10分。
李娜跑友就没这么幸运了,一开始她急于求成,盲目增加晨跑距离,结果膝盖出现了积液。经过治疗和恢复,她明白了科学跑步的重要性。现在,她只在周末进行长距离训练,工作日就轻松跑5公里。
她说:“现在我更在意跑步的质量和身体的感受,不再一门心思追求距离了。”
不同的人、不同的目标,适合的晨跑公里数也不一样。我们得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数字”,让晨跑成为滋养身体、愉悦心灵的美好体验。
前一晚的准备做得好,第二天晨跑就能更顺利。我自己就习惯前一晚把运动装备都准备好,跑鞋、运动服放在床边显眼的地方,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就好像它们在催我赶紧起床去跑步似的。健身博主陈薇也分享过类似经验,这种视觉提示能唤醒潜意识,让我们“无意识”地进入跑步准备状态。研究表明,设置明确的“行动触发器”,能让习惯养成效率提高不少呢。
睡前还可以准备一杯温水放在床边,早上起来先喝杯水,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也可以在床边放本关于跑步的励志书籍,睡前翻几页,激发自己对晨跑的期待。
晨跑前的热身也很关键。“磨刀不误砍柴工”嘛,正确热身能激活肌肉,提高体温,为跑步做好充分准备,还能减少受伤风险。康复治疗师建议,先进行3分钟左右的动态拉伸,像高抬腿、开合跳这些动作,能让身体快速进入运动状态;然后再做2分钟左右的关节活动,转动脚踝、膝盖、髋关节这些关节,为跑步时的大幅度动作做铺垫。
就拿“弓步转体”这个动作来说,双脚前后站立成弓步,前脚膝盖弯曲,后脚膝盖着地,双手叉腰,然后身体向一侧转动,能感受到臀部和腿部的拉伸,左右两侧各做10-15次就行。
起跑的时候也有技巧,别一开始就拼命跑,采用“跑1分钟,快走30秒”的节奏,让身体慢慢适应运动强度。
新手跑者王芳之前跑几步就气喘吁吁,差点就放弃晨跑了。后来她试了这个跑走结合的方法,从只能跑1公里,到现在能轻松跑完5公里。
她还跟我说:“这个方法真的太有用了,就像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再也不会跑到一半喘不过气。”
另一位跑者小张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以前一开始就猛跑,没跑多远就跑不动了。后来用了跑走结合的方法,慢慢就能跑更长距离,现在5公里对他来说轻轻松松。
跑步的时候,身体会发出各种信号,我们得学会听。要是膝盖刺痛,可能是姿势不对,或者运动强度太大,这时候就得赶紧调整步伐,放慢速度;要是头晕心慌,可能是空腹血糖低,停下来吃根香蕉,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跑。
运动医学专家孙医生就提醒过:“身体给我们的信号就是最好的指引,一旦出现异常,一定要重视,及时调整跑步计划。”
像跑友小李,有次晨跑的时候脚踝突然疼了起来,他没硬撑,立刻停下来慢慢走回家。检查后发现是脚踝轻微扭伤,休息了几天,等脚踝好了才又开始跑,而且之后跑步更注意姿势和路面状况,避免再受伤。
我自己就准备了一本晨跑打卡本,每跑完一天就在日历上打个钩,看着满满的勾,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也可以用运动APP记录跑步数据,像累计里程数、消耗的卡路里、配速变化这些,都能直观看到自己的进步。
还能给自己设置一些阶段性奖励,连续打卡7天,就奖励自己一顿喜欢的美食;坚持1个月,就买一双心仪的跑鞋。
跑者小王就是用打卡本激励自己,他说:“看到打卡本上满满的勾,特别有成就感,为了保持这个记录,我每天都盼着去晨跑。”
加入晨跑社交圈也是个不错的办法。约上朋友一起跑,或者加入当地跑团,有人陪着一起跑,更有动力起床。社交平台上的晨跑打卡社群也挺好,看到别人的坚持和进步,能激发自己的竞争意识。
有个“晨跑小分队”的网友就分享说:“和跑友们互相监督,现在就算下雨也不想缺席,怕被‘淘汰’!”
大家在群里分享跑步经验、遇到的趣事,还会组织线下活动,让晨跑变得更有意思。
跑步的时候,我还喜欢用手机拍拍照,记录下清晨的日出、跑步途中的风景,还有自己的变化。有时候跑累了,想放弃的时候,翻翻这些照片和视频,回忆跑步时的美好瞬间,一下子就又有动力了。很多跑者都用这种方式,把晨跑从“任务”变成了“热爱”。
跑友小李就经常在跑步时拍照,他说:“看到那些美丽的日出照片,就想起晨跑时的美好,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再累也能坚持下去。”
遇到恶劣天气可就有点纠结了,到底是该坚持户外晨跑,还是放弃呢?其实这没有绝对的答案。要是小雨的话,做好防护措施,穿上雨衣,在熟悉的安全路线上慢跑,也能有不一样的体验;但要是遇到暴雨、大风、雾霾这些极端天气,为了健康着想,把晨跑换成室内瑜伽、跳绳这些低强度运动,或者干脆休息一天,也挺好的。毕竟,持续坚持比完美执行更重要,偶尔调整一下也不会影响习惯养成。
有个方法能让你每次晨跑后都更期待下一次,更热爱晨跑,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其实就是每次跑完,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可以是一杯现磨咖啡,也可以是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这种正向反馈能强化大脑记忆,让晨跑变成“快乐开关”。
像上班族周明,就把晨跑和早餐绑定,他说:“跑完就能吃到最爱的鸡蛋灌饼,起床都有动力了!”
还有跑者小赵,每次晨跑后会奖励自己听一首喜欢的歌曲,他说:“这几分钟的音乐时间,让我觉得晨跑特别有意义,为了这个奖励,我也会坚持跑下去。”
晨跑可不只是简单地用脚步丈量路程,更是一场心灵的修炼。在清晨的宁静中,我们能和自己对话,感受身体的力量,收获健康和快乐。从现在开始,试试这些小技巧,开启自己的晨跑之旅吧。说不定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变得更自律、更积极、更有活力。
不过话说回来,晨跑虽然好处多多,但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还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如何才能把晨跑坚持下去?(小众话题)》;
【2】《晨跑多少公里最合适?5个不伤身小技巧,让你轻松爱上清晨奔跑》;
【3】《从赖床大户到晨跑达人!这6个无痛早起秘诀,让你彻底告别拖延》;
【4】《晨跑坚持不了?5个超简单技巧让你爱上每个早晨》;
【5】《晨起跑步跑多少公里才最有效?不同人群的科学答案在这里》;
【6】《每天晨跑,这个公里数才是你的健康密码》;
【7】《给晨跑的人9条真心建议!》。
相关知识
不同人群晨跑公里数不同,掌握这些技巧,收获健康活力
跑步不粗腿!掌握这些技巧轻松减脂
掌握不同路面的跑步技巧 提升速度和力量
掌握这些跑步技巧,轻松瘦身不是梦!♀️
跑步不受伤!掌握这些技巧,轻松跑出健康与快乐
如何掌握3公里跑步的正确技巧(科学训练让你轻松跑完3公里)
轻松掌握健康跑步技巧(健康生活)
户外跑步打卡技巧大全(掌握这些技巧)
长跑的好处 掌握9大技巧长跑更省力!
需掌握这些运动技巧
网址: 不同人群晨跑公里数不同,掌握这些技巧,收获健康活力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2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