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毛病
很多人会觉得那是“老年病”
然而,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腰部状况却像五六十岁的人一样
为何年轻人集体“腰痛”?
腰椎问题究竟困扰多少人?
↓↓
腰椎间盘问题困扰2亿国人
据报道,17岁的女孩晓岑(化名)大约两个月前,常感到腰部无缘无故疼痛,偶有左下肢的疼痛麻木。随着时间的推移,晓岑腰部及左下肢的疼痛日益加重,到最后连夜间翻身睡觉都成了问题。经过腰椎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L5/S1的巨大椎间盘突出,需行手术治疗。
17岁年纪,为何会患上六七十岁老年人常见的腰突症?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朱丹杰介绍,近年来,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上升趋势,科室每年门诊接诊青少年腰椎疾病患者近百例。
国家卫健委有数据统计,中国有超过2亿人腰椎间盘出了问题,其中20至40岁的年轻人占60%以上。25至39岁的年轻人腰椎间盘突出检出率更是高达13.93%,居各年龄段的首位。
数据还显示,94%的职场人都存在健康问题。其中,颈椎/腰椎问题高居第一位,占67%。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几乎平等地出现在每一个职场人身上,50%的职场人遭受疼痛困扰,32%的职场人患有腰肌劳损,19%的人患有腰间盘突出的问题。
你的腰椎还好吗?
1个动作自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等与椎体相关的腰痛,往往表现为站立时疼痛明显,甚至出现“走着走着就瘸了”的症状,而卧床后疼痛减轻。核磁共振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最佳的检查方法。
普通人在不去医院的情况下,通过“直腿抬高试验”,可以初步判断是不是有腰突。具体方法↓↓
双腿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腿慢慢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下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
■ 如果到60°至70° 都没有觉得不适,很可能不是腰突;
■ 如果抬高在60°以内,坐骨神经(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就痛得不行,则基本可以判断为腰突。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只能手术?
80%可以试试4种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非手术的疗法。80%的人可通过理疗、牵引、静卧休养和药物治疗,自我缓解。
按摩+热敷
轻度的腰椎间盘突出,产生肌肉痉挛或是疼痛,可以用手法按摩,加上热敷,缓解肌肉紧张。按摩需要在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不可盲目进行。
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可使椎间隙略微增大,减少椎间盘内压,扩大椎管容量,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持续牵引2周。
卧床休息
人平躺时,腰椎受力最小,症状才有可能逐渐缓解。一般来说需要卧床3周,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
配合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非甾体消炎止痛药,通过消除炎症因子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另外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对椎间盘突出的症状都有改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大小、程度、症状、体征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并不是“千病一方”。病情严重,如出现腿部皮肤麻木、感觉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
腰疼≠腰椎间盘突出症
做好4点可预防
腰疼≠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疼的原因很多,如腰肌劳损、肌筋膜炎、腰椎小关节突功能紊乱、腰椎结核、腰椎感染、肾结石等,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仔细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但无论哪种腰椎疾病,预防方法大同小异,做好4点预防↓↓
■ 避免久坐、久站、久躺,在工作或劳动中要保持正确坐姿,劳逸结合。卧床时,避免高枕和窝着看电视、看书。
■ 适度运动,但避免对腰部产生极度冲击、旋转及屈曲的运动,如投掷铅球等。
■ 针对性锻炼腰背部肌肉,如小燕飞、臀桥、五点支撑(选仰卧位,双足、双肘、颈肩部撑床,躯干挺伸离开床面)等。
■ 选个软硬适中的床垫,腰不好的人应睡软硬适中的床垫,以躺在上面腰部没有明显下陷最为适宜。
更多医疗服务推荐
“随申办市民云”APP,【健康档案】服务,可以查看您的个人就医的记录(包括门诊以及住院),以及各类检查、检验报告等。
在“随申办市民云”APP您还可以提前预约挂号,看病就医快人一步
下载使用随申办市民云APP
让更多医疗健康类服务随身可办!
文章内容和配图来源:随申办综合自健康时报、生命时报、澎湃新闻等转载和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原标题:《17岁的年纪70岁的腰!超半数职场人中招!赶紧自查!》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年度最扎心数据:职场人平均27岁就当上经理了
数据告诉你:30岁的职场女人,无法乘风破浪
职场分水岭,35岁中年人的就业困局怎么解?
70年后属虎今年多少岁,70年属虎的今年多大岁数
“35岁+”职场人报告:职业晋升停滞,再就业空间压缩
华为30岁以下员工仅28%,35岁并非职场天花板
为什么有些老年人过了70岁,没几年就去世了,多半是这3个原因
71岁演17岁 违和!
28岁的年纪,这30条人生道理,越早明白你越收益
35岁职场危机——职业生涯该如何提前规划
网址: 17岁的年纪70岁的腰!超半数职场人中招!赶紧自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