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感到烦躁不安,动辄发火。
“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工作时总是心不在焉。
“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难受,身体也似乎被阴霾笼罩,感觉不太舒服。”
这样的情绪体验并非孤例,它可能是我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那么,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又有哪些日常习惯能够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呢?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国家卫健委精心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心理健康在整体健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健康体系。
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层面保持强健,在心理层面也需同样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涵盖了认知的合理性、情绪的稳定性、行为的恰当性、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种状态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受,更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例如,长期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心身疾病的风险。反之,身体健康状况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例如,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临更高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病率。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而缺乏有效的应对和舒缓途径,将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双重损害。
适量的身体活动对于情绪的稳定和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它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轻焦虑与抑郁的症状。
运动是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环节,它同样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在运动,特别是进行有氧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这种被誉为“快乐激素”的物质,不仅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还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太极拳、瑜伽等强调呼吸觉察和调整的运动方式,则有助于人们保持情绪平稳、减轻焦虑感。此外,运动还能增强自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周坚持适量运动,即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不少于30分钟,对于预防和减轻焦虑抑郁症状将更加有效。如有需要,建议咨询医生和专业人士,以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面对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是展现负责任和智慧的重要举动。
出现心理问题却拒绝寻求专业帮助,这种行为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对个人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阻碍求助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一些人误以为只有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才能处理心理问题,或者他们认为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需要寻求医疗帮助。此外,担心他人的评价也是一个常见的顾虑。然而,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不意味着患有精神心理疾病,也不代表病情严重。事实上,那些能够积极求助的人往往心理更加健康,他们更敢于直面问题,更愿意主动改变,并对未来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负责任、关爱自己和展现智慧的行为。当面临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医院相关科室、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社工机构的帮助。这些机构提供一系列服务,如专业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4
良好的睡眠对心身健康至关重要,若出现睡眠问题,务必引起重视。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人们常常面临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以及频繁做噩梦等。这些睡眠不良状况往往是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的征兆,不容忽视。事实上,多数睡眠问题都与情绪困扰紧密相关,例如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常常干扰人们的睡眠。具体来说,焦虑情绪往往导致入睡艰难,而抑郁则常伴有失眠和早醒等症状。同时,睡眠不良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剧心理疾病的程度。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导致负面情绪的积累和加剧。
5
针对抑郁和焦虑情绪,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这包括及早进行评估,以确定情绪困扰的程度,并积极接受治疗,以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当前社会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当情绪持续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感到精力不足,这些症状已经持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时,可能就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甚至导致悲观厌世的情绪。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而焦虑症则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忧、坐立不安,同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身体症状。公众应当提升对自己情绪健康的察觉能力,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抑郁症和焦虑症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的结合,通常是可以治愈的。及早治疗不仅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还能有效预防复发。
务必遵循医嘱服用精神类药物,切勿滥用,更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自行停用。
药物治疗已成为众多心理疾病的常规且有效手段。精神类药物的种类繁多,每种药物在剂量、适用范围、禁忌以及副作用方面都各有差异。因此,使用精神类药物必须由精神科医生进行指导,绝不可随意自行使用。滥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发药物依赖及其他严重后果。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随时向医生反馈自身情况,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当病情得到稳定控制后,仍需听从医生的用药建议,避免因过早停药而导致病情反复或恶化。同时,由于药物副作用的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切不可因担忧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家长和教育者应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涵盖了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遵循着其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尽管这些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但不同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优势领域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引导儿童的发展,养育者必须深入了解这些发展特点,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发展节奏和特点。早期的发展阶段对儿童一生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过大的压力、缺乏运动和社交机会,都可能阻碍儿童的大脑发育和心理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是最关键的环境因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管教孩子时,单纯的奖惩措施可能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相比之下,更有效的方法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养育者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反思和成长。在支持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养育者要掌握好尺度,避免过度干预。同时,他们也需要认识到,某些被视为“问题”的行为,其实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养育者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听取他人的反馈,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为了预防老年痴呆,建议老年人积极参与运动,不断锻炼大脑,并保持与社会接触。
老年痴呆,这一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根治。因此,早期识别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其症状多样,包括记忆明显衰退、无法完成日常熟悉的任务、决策困难、言语表达受阻以及性格改变等。认知功能评估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的关键手段。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持续学习与思考,以及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都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我们应抱以理解和关怀,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与排斥。
人们往往因为对精神心理疾病的不了解而心生恐惧和排斥。然而,事实上,这些疾病在接受适当治疗后,其症状可以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康复。因此,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后,他们完全有能力履行家庭职责、工作职责以及社会角色。将患者排斥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不仅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这种做法只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为那些能够保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病情改善和更快康复。
采用科学方法舒缓压力,避免逃避与消极应对。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人们往往会寻求各种方法来舒缓。然而,并非所有减压方式都适宜长期采用。有些方法,尽管短期内能带来心情的舒缓,但长远来看,其弊端远大于利,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和沉迷游戏等。这些方法不仅可能加剧身心健康问题,还会影响生活的适应能力。相比之下,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技巧,我们能够更妥善地应对压力,守护心身健康。这些技巧包括:首先,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识别并纠正那些导致不良情绪的扭曲认知;其次,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以获取情感和实质性的帮助;最后,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适量运动和有益的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衡量一种减压方式是否科学,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是否有助于我们的长远心身健康。
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小贴士】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年版)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您熟记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守护你的心理健康
网址: 心理健康素养的多条要点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