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健康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以下哪种辐射属于电离辐射?()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微波
答案:C
2.电离辐射的能量单位是()。
A.焦耳
B.伏特
C.电子伏特
D.瓦特
答案:C
3.人体对辐射最敏感的器官是()。
A.皮肤
B.甲状腺
C.骨髓
D.肝脏
答案:C
4.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实践的正当性
B.剂量限制
C.个人剂量监测
D.防护的最优化
答案:C
5.下列哪种射线穿透力最强?()
A.α射线
B.β射线
C.γ射线
D.中子射线
答案:C
6.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是()。
A.伦琴
B.居里
C.希沃特
D.贝克勒尔
答案:C
7.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天然辐射源是()。
A.手机
B.大理石地板
C.微波炉
D.电视机
答案:B
8.对于辐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是()。
A.1mSv
B.20mSv
C.50mSv
D.100mSv
答案:B
9.辐射致癌属于()效应。
A.确定性
B.随机性
C.急性
D.慢性
答案:B
10.下列哪种防护措施对γ射线最有效?()
A.一张纸
B.几厘米厚的铝板
C.几厘米厚的铅板
D.几厘米厚的木板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辐射的类型包括()。
A.电离辐射
B.非电离辐射
C.电磁辐射
D.粒子辐射
答案:ABCD
2.以下属于电离辐射来源的有()。
A.核反应堆
B.医用X射线设备
C.放射性矿物
D.宇宙射线
答案:ABCD
3.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包括()。
A.白血病
B.皮肤损伤
C.生育能力下降
D.白内障
答案:ABCD
4.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
A.时间防护
B.距离防护
C.屏蔽防护
D.个人防护
答案:ABC
5.下列哪些物质可用于屏蔽γ射线?()
A.铅
B.铁
C.混凝土
D.水
答案:ABCD
6.在辐射工作场所,应配备的防护用品有()。
A.铅衣
B.铅帽
C.铅眼镜
D.个人剂量计
答案:ABCD
7.辐射剂量的测量仪器有()。
A.电离室
B.盖革计数器
C.闪烁计数器
D.热释光剂量计
答案:ABCD
8.以下属于非电离辐射的是()。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无线电波
答案:ABCD
9.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式有()。
A.储存
B.稀释
C.固化
D.深埋
答案:ABCD
10.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有()。
A.辐射类型
B.辐射剂量
C.照射方式
D.个体敏感性
答案:ABCD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所有辐射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2.电离辐射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电离。(√)
3.辐射剂量越大,生物效应一定越严重。(×)
4.非电离辐射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
5.铅是一种很好的γ射线屏蔽材料。(√)
6.只要接触辐射就会得癌症。(×)
7.辐射工作人员不需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8.天然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9.辐射防护只需要在核设施周围进行。(×)
10.对于相同的辐射剂量,儿童比成人更敏感。(√)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区别。
答案:电离辐射能量高,能使原子或分子电离,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能量低,不足以使原子或分子电离,如红外线、紫外线等。
2.列举三种常见的辐射防护用品。
答案:铅衣、铅帽、铅眼镜。
3.简述辐射致癌的特点。
答案:辐射致癌属于随机性效应,没有剂量阈值,致癌概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4.什么是放射性废物?
答案: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高于国家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五、讨论题(每题5分,共4题)
1.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辐射暴露?
答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X射线检查;避免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远离放射性物质源等。
2.谈谈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如何做好防护。
答案:医学应用如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等。防护要合理控制照射剂量、对患者非照射部位屏蔽、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等。
3.为什么儿童对辐射更敏感?
答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分裂快,DNA合成活跃,辐射易损伤细胞和DNA,且身体防御机能不完善。
4.简述辐射防护中时间防护的原理。
答案: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减少受照时间可降低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关知识
辐射健康考试题及答案.doc
职业健康安全考试题及答案
健康教育知识试题及答案.doc
健康评估试题及答案(共15页).doc
健康管理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2页)
健康评估模拟试题及答案(共52页).doc
运动健康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健康管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健康教育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7年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doc
网址: 辐射健康考试题及答案.doc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