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鸡疾控)
随着放射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辐射风险。了解电离辐射的相关知识,掌握有效的防护方法,对于保障从业者和公众的身体健康与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电离辐射
一切可以导致物质电离并产生离子对的带电或者非带电粒子的射线均属于电离辐射,日常生活中电离辐射主要来源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大类。
1. 天然辐射。人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土壤、水、食品和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与人体健康相关的辐射剂量单位常用希沃特(Sv)来表示。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mSv,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mSv,来自地球外照射为0.5mSv,吸入(主要是氡)产生的为1.2mSv,食入为0.3mSv。
2. 人工辐射。主要有医疗照射、职业照射、核设施运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和核事故等。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人工辐射最常见的是医疗照射,如X射线摄影、CT检查、介入诊疗、核医学及放射治疗等。随着放射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使用X射线进行放射性诊断,而受到的电离辐射占医疗照射的75~90%。
二、电离辐射的危害
接触小剂量电离辐射,并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若防护措施不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职业照射年有效剂量不超过20mSv),可能对人体发生有害作用。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性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放射性损伤,如大面积出血、细菌感染、贫血、内分泌失调等,多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而较长时间累积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内障、白细胞减少、生育能力受损、肿瘤等,多见于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接受放射诊疗的患者。
三、电离辐射的防护原则
1. 时间防护。不论何种照射,人体受照累计剂量的大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时间越长,放射危害越严重。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尽量缩短单次作业时间;对于需要长时间在辐射环境中工作的岗位,采用轮班制,避免员工长时间连续暴露在辐射环境中,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
2. 距离防护。某处的辐射剂量率与距放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放射源的距离越大,该处的剂量率越小。在设计和建设辐射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人员活动情况,确保辐射源与人员密集区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工作中,放射人员要尽量远离放射源,避免不必要的近距离接触。
3. 屏蔽防护。就是利用屏蔽材料阻挡或减弱辐射,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铁、混凝土等。机房设置屏蔽墙、铅房、铅玻璃、铅屏风等屏蔽措施,工作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较强辐射的操作时应穿戴铅围裙、铅衣、铅手套、铅帽等个人防护用品。
电离辐射可防可控,依法落实防护措施是用人单位的底线责任,主动学习防护知识是劳动者的健康权益。让我们以《职业病防治法》为指引,用科学与规范构建电离辐射防护的“安全网”,守护每一位职业生命的健康与尊严。
供稿:宝鸡市疾控中心(宝鸡市卫监所)职业卫生与预防保健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