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暴食行为有2个典型核心特征:过量饮食及同时出现的失控感。
(一)暴食的特征
感受:暴食开始的时候会带来愉悦,但是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快愉悦被厌恶感取代。
进食速度:很快,只是机械地把食物塞进嘴里且几乎有咀嚼。
激越:在暴食期间坐立不安,来回踱步。
隐秘性: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羞耻,竭尽全力地隐藏它。
失控感:在暴食期间如同被催眠,行为几乎是自动的,失控感是在进食的过程中逐渐产生。
暴食的食物量:暴食期间进食的食物量大约是平时的两到三倍。
(二)触发暴食的可能因素:
吃得太少导致的饥饿:因为身材肥胖决定节食减肥,由节食产生的剥夺感可能会导致一旦进食就很难停止。
不愉快的情绪:当感到沮丧或者心烦意乱时,暴食开始,当试图阻止进食的冲动,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暴食可以麻木这些感受,平息不安的情绪,但取而代之的是内疚感、自我批评和精疲力竭。
感觉胖:其实给人的感觉并不胖,但自己很胖是她的主观感觉。
。。。。。。
母亲节将至,男生宿舍内,议论纷纷,各自筹谋如何向自家老妈献上一份心意。
鹿野转头问诚博:“诚博,母亲节你打算送啥?”
诚博一愣,他素来未有向家人赠礼的习惯。“啊?我还没想好呢。”
陈文亮笑道:“诚博,送束鲜花,或是个小物件,表表孝心嘛。”
“啊?”诚博讶异。
“你老妈不盼着你有所表示?”陈文亮打趣道。
诚博苦笑,他的家庭与众不同,父亲退役后性情孤僻,少言寡语,家人各自独立,从无赠礼之习。
陈文亮又问:“老妈催你找女朋友,你咋办?”
诚博笑道:“送老妈礼物,一本万利。”
班长鹿野插话:“我妈说了,学期若得奖学金,奖金翻倍。”
鹿野打趣道:“诚博,不会又是一堆零食吧?”
诚博尴尬一笑:“我还没想好。”
陈文亮望着诚博,嘴角勾起一抹讥诮的笑:“诚博,你也太能吃了,当心吃成肥猪。”
诚博心头一紧,他自知有暴食之症,但陈文亮此言,却如针刺心。他瞪了陈文亮一眼,没好气地回道:
“我吃多少,干你何事?”
“哟,脾气还不小。”陈文亮不以为意,“提醒你一句,别吃出三高来。”
“你少管闲事。”诚博扭过头去,不再理会陈文亮的讥讽。
诚博沉默不语,心头的自卑与焦虑再次被触动。
。。。。。。
曲岩的苦恼是别人无法体验的。
夜深人静,诚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体重之困,一直如影随形,即便如今已开始控制,但心中的阴影,却难以抹去。
忆及高二时,体重曾达一百一十公斤,自觉肥胖,遂节食减肥,三月间减重至八十公斤左右,心中甚喜,尤其当他人夸赞其身材时。
高考后,于必胜客打工,面对美食诱惑,体重反弹至九十公斤左右,自觉复胖,再行减肥,一周不食,随后暴食,难以自控,直至腹胀难受,食后服泻药以求排解。
上大学后,每逢人际困扰或学业压力,诚博便不自觉地想吃东西,自觉有自虐之嫌,唯有食至难受,心中方得舒缓,随后又悔又饿,反复一周左右,方得恢复。
期末考试在即,诚博心中焦虑,唯恐成绩不佳,而暴食之习,又引舍友嘲笑。
陈文亮讥讽道:“诚博,昨晚又偷吃了吧?瞧你那肚子,简直可以开店了。”
诚博白他一眼:“陈文亮,你积点口德吧,我只是饿了,吃点夜宵,怎么就成偷吃了?”
陈文亮大笑:“别生气嘛,我这是关心你的健康。再说,你这体型,真该注意形象了。”
陈文亮故作正经:“未来社会可是看脸的,你这形象可得注意点儿。”
诚博无奈摇头:“形象?脸?你太肤浅了。我现在可不在意这些外表的东西,内在才是最重要的。”
鹿野打趣道:“诚博,你看你,吃饭跟饿狼似的,是不是该减肥了?”
诚博瞪了鹿野一眼:“鹿野,你少啰嗦,我胖不胖,减不减肥,关你屁事?”
鹿野缩了缩脖子,假装害怕:“哎哟,别生气嘛,开个玩笑,你这么认真干嘛?”
诚博冷哼一声:“有些玩笑并不好笑,你还是省点口水吧。”
鹿野戏谑地看着诚博:“诚博,瞧你那大脸,快成脸盆了。”
诚博握紧拳头,自尊心被狠狠践踏,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鹿野,你说话别太过分了。”
“怎么,说到你的痛处了?”鹿野继续挑衅,“你这体重,确实该控制了。”
诚博忍无可忍,猛地站起,与鹿野对峙:“你再乱说,别怪我不客气!”
宿舍气氛骤然紧张。
诚博低头不语,心中五味杂陈。他知自己暴食不对,却又难以自控。每次暴食后,皆后悔自责,却又屡屡重蹈覆辙。
鹿野劝道:“诚博,你这样下去可不行,身体要紧。试试减肥茶或瘦身药吧。”
诚博苦笑:“我试过很多方法了,可每次都想吃更多。我好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陈文亮拍拍他的肩膀:“别太自责了,我们去找找专业的帮助吧。”
李佳泰老师朝他微笑,和颜悦色道:“诚博,你寻我,是心头有啥困扰吧?”
诚博点了点头,开始倾诉自己的经历。他讲到了自己的自卑、对完美的追求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扰。李佳泰老师认真倾听,不时颔首,表示理解。
李佳泰老师道:“诚博,你要明白,你的身体并非衡量你价值的唯一标尺。你身上有许多其他的优点和长处。”
诚博眼中含泪:“可每当我照镜子,便觉得自己好失败。我不知如何摆脱这困境。”
李佳泰老师:“首先,你要学会接纳自己。暴食并非你的错,它只是你应对某些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一道找寻更健康的应对之法。”
李佳泰老师轻声细语:“诚博,你并不孤单。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愿意与我并肩作战,共寻解决之道么?”
诚博抬起头,望着李佳泰老师温暖而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他点了点头:“我愿意。”
李佳泰老师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解决诚博暴食问题背后的认知症结,包括对身体形态和体重的过度关注、进食规则、全或无的极端思维;而在行为层面,则着手调整紊乱的进食习惯。
(一)第一阶段
第1步:自我监测。详尽记录每一次进食,同时记下相关的思绪与感受。譬如,暴食通常在何时发作?这期间你吃了什么?暴食有何功用?是否是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在监测期间,莫要急于改变进食习惯。
第2步:建立规律的进食模式。确定每日早、中、晚餐及上下午点心的时间,务必按时进餐,吃什么、吃多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餐与点心之间,切勿进食,餐后亦不可服用泻药。
第3步:采用替代性活动,培养抵抗暴食冲动的能力。列出一份适合你的活动清单,这些活动应能让你主动参与,并带来愉悦感,譬如给朋友打电话、做运动、骑自行车、看电影等。
(二)第二阶段
第1步:处理对身体形态和体重的忧虑,以及体形回避和感觉肥胖的问题。
对身体体重的过度关注,让你对自己的评价有失客观。感觉肥胖有时或许是对不愉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误判,当你感觉肥胖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什么触发了这种感觉,它又掩盖了何种感受,同时提醒自己,这种肥胖的感觉与真实的肥胖并无关联。
若一个人仅凭体重或对体重的控制能力来评判自身价值,这无疑是一种有偏差的认知。你可通过发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完善自我评价,亦可尝试镜子练习,学会表扬自己、肯定自己、鼓励自己、接纳自己。
第2步:培养应对可能诱发暴食的困难的处理技能。
挫折在所难免,有些事情和环境或许会重新诱发你的进食问题,你要尽早察觉问题,采取行动,思考是何因素导致了这次挫折,并设法解决它。
诚博现在体重96公斤,他已不那么在意体重,近期亦未有暴食行为。他能够接纳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通过镜子练习,自信心显著提升,不再那么在意他人的评价,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鹿野惊讶道:“诚博,你近来怎的不吃那么多零食了?”
诚博微笑:“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陈文亮赞许道:“看来你真的变了,诚博。”
班长鹿野好奇地问道:“诚博,你近来似乎自信了许多,莫非有啥秘诀?”
诚博笑着摇头:“哪有啥秘诀,不过是近来想通了一些事情。”
班长鹿野饶有兴致地追问:“哦?何事?能否分享一下?”
诚博想了想:“其实就是学会了接纳自己。以前我总在意自己的体重,如今我觉得只要健康开心便好。”
班长鹿野竖起大拇指:“诚博,你真是个有智慧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接纳自己,方能更加快乐地生活。”
母亲节那日,诚博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对她的感激与爱意。他将信与一束鲜花寄给了母亲。
数日后,他收到了母亲的回信。信中,母亲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骄傲,她说她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幸福。
曲岩将信折成纸飞机,让它飞向蓝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由。
随着假期的到来,宿舍的伙伴们纷纷归家,诚博也踏上了归乡的列车。车厢内人声鼎沸,但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窗外的景致一闪而过,他的思绪也随之飘远。
回到家中,曲岩发现家中多了一份温馨。父亲虽依旧寡言,但眼中流露出对他归来的喜悦。母亲则忙碌于厨房,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
餐桌上,诚博鼓起勇气,讲起了自己在大学的生活与改变。谈到了心理咨询给他带来的转变。父母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母亲,眼中闪烁着泪光。
“儿子,你真的长大了。”母亲感慨道。
父亲也点了点头,虽未言语,但曲岩能感受到他的认可。
齐鲁农林大学大学生心理中心主任王红菊教授:
“暴食者往往具有两个显著的性格特质。首先是低自尊,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好,缺乏价值感。曲岩不善言辞,自信心不足,认为只有得到他人的夸赞,自己才有价值,这也间接导致他为了寻求夸赞而去节食减肥。另一个是完美主义,许多暴食者会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他们总要求自己表现得更加出色,这一点在曲岩身上亦有体现。”
王红菊教授接着道:“暴食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障碍,而CBT的本质就是引发认知变化。第一阶段采用行为技术,帮助曲岩重新恢复对进食的控制。第二阶段则重点降低易感性,对节食倾向以及使用暴食应对负性事件和情绪的部分进行处理,改善曲岩对体重的看法,从而减少暴食行为。”
相关知识
2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认知行为疗法基础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适应症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基本技术
如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二胎家庭“老大”的心理问题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处理失眠问题?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网址: 第十四个故事 暴食问题的认知行为疗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40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