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别再扎手指瞎猜了!告诉你血糖该咋测,这里有门道!

别再扎手指瞎猜了!告诉你血糖该咋测,这里有门道!

#百度带货春令营#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听到“测血糖”这三个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掏出血糖仪、扎手指、挤血滴、滴在试纸上,等数字跳出来,再皱起眉头猜测这是高了?低了?还是正好?

如果你也这样测血糖,那真的该停一停,看看今天这篇文章了。

血糖这件事,不只是糖尿病患者的“家务事”。它关乎每一个人,关乎你今天有没有精神,关乎你未来会不会中风、失明、截肢,甚至关乎你能不能活得久、活得好。

别再以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管血糖。今天的生活节奏、饮食结构、久坐少动早让血糖问题悄悄爬上了年轻人的体检报告。

可怕的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血糖出了问题。

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2020年版)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而糖尿病前期(也就是“高血糖但还没到糖尿病”)的人群比例更是超过35%。

也就是说,差不多每3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血糖已经处于危险边缘,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每天喝着奶茶、啃着炸鸡、瘫在沙发上,一边喊累,一边说“我还年轻”。

问题来了,怎么测血糖才科学?

扎手指固然是最常见的方式,但它并不是万能的“真理仪”。

很多人扎完一次手指,就把那个数字当成一天的“结果”,甚至有些人因为“今天空腹血糖正常”,就以为自己完全没问题。

其实,血糖的变化是动态的,它会随着你吃了什么、动了多少、睡得好不好而上下波动。只靠一次空腹血糖,根本无法掌握身体的真实状态。

医学界早就有了更科学的建议:血糖监测应该是“动态多点位”的。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除了空腹血糖,还建议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甚至夜间血糖。

更先进的方式,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通过皮下传感器连续记录身体每5分钟的血糖水平,全天候了解血糖曲线的起伏。

这种方法已经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频繁或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为什么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糖尿病早期,空腹血糖可能还很正常,而餐后血糖已经明显升高。

根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报道,约有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也就是说,光靠空腹血糖,可能“漏抓”掉一大批糖尿病人。

而餐后高血糖的危害也远比想象中更大。研究发现,餐后血糖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甚至比持续高空腹血糖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很多突发脑梗、心梗的年轻人,体检时空腹血糖没问题,但餐后血糖飙升早已在体内“埋雷”。

那么,血糖到底该怎么测才靠谱?

最基础的做法,是学会“七点法”: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夜间(凌晨2-3点),这七个时间点的血糖能基本勾勒出你一天的血糖波动图。

对于一般糖尿病人来说,建议每周至少做一次完整的七点监测。而对于正在调整降糖药物、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建议连续几天进行七点监测,帮助医生更准确调整治疗方案。

当然,对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有肥胖、家族史、高血压或高血脂等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包含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项。

特别提醒,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指标,不容忽视。

别再靠“感觉”来判断血糖了。

“我没觉得口渴”“我没尿多”“我不瘦”,就不是高血糖?错。高血糖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等你觉得“很渴”、“体重掉了”、“乏力了”,往往已经是糖尿病晚期。

甚至有的人,第一个表现就是视网膜出血、肾衰竭,血糖高到20毫摩尔每升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更危险的是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可能在夜间悄悄发生,第二天醒不过来就是直接进ICU。

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是科学的关键。

除了测血糖,更要“懂血糖”。

很多人测了血糖,却不知道怎么解读。比如,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说明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延迟;如果餐后和空腹都高,可能是胰岛素抵抗严重;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高但日常血糖都正常,可能是夜间血糖偏高或监测不全。只有系统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语言”,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健康。

血糖监测,不是医生的事,是自己的事。

我们常说,糖尿病是“自我管理病”,医生的作用只是10%,剩下90%靠自己。你测不测、怎么测、是否记录、是否调整生活方式,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质量。

就像开车上路,仪表盘一直亮红灯,你却不看、不修、不停,那撞上墙终究是迟早的事。

别再扎手指瞎猜了,科学测血糖,是你应得的底气。

如果你已经被确诊糖尿病,那就从今天起,给自己制定一个血糖监测计划。

如果你还没确诊,但属于高危人群,那就别再拖延,去做一次全面的血糖评估。

如果你是普通人,也别掉以轻心,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加强运动,是预防血糖问题的最好“药”。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忽视。愿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不再“靠感觉”生活,而是用数据、用科学,守住自己的健康底线。

测血糖,不是为了让你紧张,是为了让你安心。

参考资料:

1.《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5期;
2.《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31卷第3期;
3.《实用糖尿病学》第3版,主编:纪立农,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5.《血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相关知识

别再扎手指瞎猜了!告诉你血糖该咋测,这里有门道!
别再瞎买了!
实测FUKR华为智能健康手表:免扎针测血糖血压是真的吗?
【优师教研】重要!健康码变黄变红咋办?这里让你不再谈“码”色变
测血糖时手指怎么扎都不出血是怎么回事
哎呀,阿里健康的股价,真是让人看了又看,猜了又猜!
别再瞎买瘦腿霜了!看看这些热门产品吧
测血糖不用扎手指!上海瑞金团队重磅研究,无创血糖检测来了
花呗页面变灰了?别急,我来告诉你怎么办!
无需扎手指!超小血糖监测贴片

网址: 别再扎手指瞎猜了!告诉你血糖该咋测,这里有门道!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4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