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2024年心理健康蓝皮书:国民心理健康风险与对策研究

2024年心理健康蓝皮书:国民心理健康风险与对策研究

01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

2025年4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2024版“心理健康蓝皮书”重磅问世。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倾力打造,涵盖总报告、分报告及专题报告三大板块。其中,总报告《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尤为引人注目,由陈祉妍教授领衔的团队精心撰写。这份报告深入剖析了2024年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推动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02心理健康状况概览

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广泛而深入,共计收集了涵盖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总样本超过17万份。在《总报告》中,我们精心抽取了6871份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样本在人口学特征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性别上,男性占比43.5%,女性占比56.5%;年龄层次则从18岁跨越至61岁,平均年龄为39.9岁,标准差为11.1岁。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占46.1%,中部地区占13.7%,西部地区占40.1%;户口类型方面,城镇户口占比58.1%,农村户口占比41.9%。此外,我们的调查不仅依托于《中国心理健康量表(简版)》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这两大核心监测工具,还融入了《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简版)》《生活方式问卷》《心理咨询服务问卷》等多维度评估工具。通过结合自评健康、生活方式(如运动频率、日均步数、网络购物习惯等)以及社会支持(如婚姻状态、家庭关系等)等多方面指标,我们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综合分析框架,以更准确地反映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

▲ 心理健康风险差异

调查数据揭示,心理健康问题在年龄、性别和地域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抑郁水平方面,18-24岁的青年群体达到了峰值,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抑郁水平的降幅(54%)明显高于男性(25%)。这可能与青年女性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有关,如职业发展、婚育压力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相比之下,中老年女性的心理韧性得到了提升,这可能与家庭角色的稳固和社会支持力量的增强有关。

同时,焦虑水平也显示出一些特点,如“女性高于男性”和“城市户籍高于农村户籍”。城市人群在快节奏生活、高竞争环境以及信息过载的背景下,可能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此外,还有6.5%的成年人持续存在3个及以上的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和睡眠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每周5天,这一群体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寻求及时的干预。

需要强调的是,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在此处反映的是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的得分均值,并非临床评估诊断的抑郁症或焦虑症

▲ 自评健康与客观数据

尽管84%的女性受访者和87%的男性受访者都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较好或非常好”,但这种乐观态度与客观数据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总体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的自评得分普遍高于身体健康问题自评得分,高出约8个百分点,这可能反映出公众对“心理健康”概念的一种误解,即将短暂的情绪波动与心理疾病混为一谈,或者低估了身体亚健康状态对心理的负面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评为“很不健康”的个体中,超过70%的人存在抑郁或焦虑的高风险,并且他们在多维心理健康指数(如情绪体验、认知效能等)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深入分析显示,情绪体验维度的评分差异最为显著。例如,自评“很不健康”群体的情绪指数仅为320分(而常模为500分),这强烈提示情绪调节能力是这些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短板。

03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与生活方式是影响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两个关键因素。除了总体社会支持水平这一传统关注点外,婚姻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显得尤为突出。研究显示,已婚人群的抑郁水平相对较低,而未婚、离异或丧偶的群体则面临逐渐增高的心理健康风险。

▲ 社会支持与生活方式

在对比了不同婚姻状态的成年男女后,我们发现那些每日工作超过10小时的超长工作时间群体,其抑郁水平相较于其他组别显著上升了23%。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过劳”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我们发现每周平均运动频率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运动频率的增加,无论是轻度抑郁的风险还是抑郁高风险的比例,都在逐步降低。特别是在运动频率达到4次以上的群体,其抑郁高风险的比例仅为不运动群体的三分之一。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在预防抑郁方面的重要性。

研究还揭示,体质指数(BMI)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型曲线”的走势。具体而言,BMI处于正常或超重范围内的成年人群,其心理健康状态相对最佳。相比之下,低体重(BMI18.5)和肥胖(BMI≥28)的群体,其抑郁风险则相对较高。

▲ 性别、网购与心理影响

此外,研究还发现网络购物频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在男性中,最常见的网络购物频率是“一个月少于一次”,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一周多次”的购物频率,显示出显著的性别使用差异。进一步对比不同网购频率下的抑郁水平,我们发现其差异显著(F=7.496,P0.01)。具体而言,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抑郁水平均与网购频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04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本次调查聚焦于心理咨询服务,旨在探究心理健康服务的便捷程度及民众满意度。

▲ 心理咨询便捷性与满意度

结果显示,感到心理咨询“非常便利”和“较为便利”的受访者共计占比59%,与2022年的调研数据55%相比,略有提升。另一方面,针对有过心理咨询经历的受访者,当问及对服务的满意度时,选择“非常满意”和“较为满意”的比例总计达到73%,虽接近2022年的78%,但略显逊色。总体而言,本次调查所揭示的心理健康服务便利性和满意度状况与2022年基本持平。

在深入探讨民众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便捷程度感知后,我们进一步关注了民众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心理咨询表示满意,认为服务专业且有效。然而,也有部分受访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希望增加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流程等。这些反馈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05应对措施与改进建议

在深入剖析民众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后,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首先,应进一步优化心理咨询服务的渠道和流程,以满足民众的不同需求。其次,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针对子女养育、情绪调节、睡眠以及心理疾病的识别与治疗等关键领域,我们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科普活动,以提升民众的整体心理健康素养。

相关知识

2024年心理健康蓝皮书:国民心理健康风险与对策研究
2024年《心理健康蓝皮书》稿约
【中国科学报】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
【中国科学报】《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
中科院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成年人群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中科院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 成年人群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光明日报】中科院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
202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青少年抑郁风险高于成年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最新报告:超80%成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网址: 2024年心理健康蓝皮书:国民心理健康风险与对策研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5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