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格的视角下,拥有健康人格的人被视为实现了个体化的人。个体化,这一概念源于荣格的心理治疗实践,是他临床研究的重要产物。荣格观察到,随着西方社会从众现象的加剧以及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失衡,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心理困境。因此,他提出,走向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启动个人的个体化进程。
最初,荣格将帮助患者实现个体化视为治疗的最高目标。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谱,心理疾病不过是正常心理发展过程的扭曲,而非本质上的特有现象。这意味着,心理障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病人与正常人的统一体。
荣格进一步发现,个体化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驱动力。尽管现实生活中,人们实现个体化的程度各异,但这种内在趋势一直存在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面对外界环境的分裂与冲突,它始终在努力重返内心、重建自我。因此,可以说,个体化过程就是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就个体化能否充分实现这一问题,荣格认为,尽管每个人的遗传、环境和教育背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化的进程,但个人自觉性在其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只有具备自觉意识的人,才能推动自己的人格系统向个体化发展,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康。缺乏自觉意识的人,则难以实现真正的个体化。
谈到自觉,荣格指出,人们通常在中年时期才会展现出实现个体化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普遍持有的“人在幼年时期就已定型”的观念。在荣格看来,人格的发展是持续的,其关键期在于35至50岁的中年阶段。他进一步阐释,人格始于童年期,青春期是个体“精神诞生”的重要时期。此时,青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往往更注重追求物质与事业的成功。然而,到了40岁左右的中年时期,人格会面临新的挑战。青年时期追求的外向和物质化目标可能会逐渐丧失吸引力,人们开始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如果此时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新的意义,如培养宗教情感、相信来世、关注精神生活等,那么他的人格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实现个体化,从而拥有一个完满而充实的人生。否则,就可能陷入沮丧与绝望的情绪之中。
对于生长在提倡无神论、主张共产主义理想的新中国的青年学生来说,可能会对荣格主张的“具有一定的宗教情感,如相信来世”等观点产生理解和解读上的困扰。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宗教情感”的本质在于爱与意义,而“相信来世”则意味着对持续的爱与意义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内在精神的滋养,也是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通过培养宗教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内心世界,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信仰都秉持着一致的理念。例如,我们目睹了当代人对环境的不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后果对后代的持续的爱与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缺乏“相信来世”或持续的爱与意义的概念,当代人在许多方面做出了错误甚至恶劣的行为,如物种灭绝、爱与意义的毁灭以及对后代资源的过度开采。
然而,如果我们坚信来世,也就是坚信持续的爱与意义,那么我们的行为可能就会更加谨慎和负责任。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殮、急功近利,而是会更多地考虑长远的利益和影响。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可以说人是有来世的。对于每个人而言,他的老年可以视为青年时期的延续,而他的中年和青年时期则是对童年时期的延续。更进一步地说,他的子孙、他死后的口碑以及他对他人的影响,都可以被视为他的来世。这就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他通过自己的爱赋予了生命和周围人的生活以意义。
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才能留下口碑或影响后人。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敬业的修理工,一个平凡的老师或农民,只要他们认真且负责任地生活,都有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后人。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爱与意义所在。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荣格所提倡的“宗教情感”和“相信来世”的本质,就是鼓励人们为了爱与意义而负责任地生活。这种生活态度不仅是对当下的负责,更是对未来和子孙后代的负责。这也正是信仰在心理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所在。
总之,荣格认为个体化是人们迈向心理健康的重要过程。虽然他关于中年期人格发展方向的阐述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强调人格的持续发展与中年时期的关键作用,无疑为人们带来了信心与希望,激发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关知识
健康人格心理学
体质的概念;体质与形态、体格和体型的关系
价值医疗的概念及实现路径
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傅其林】审美现代性界定的三种视角
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是什么?
2023年,践行荣格四平衡健康生活理念,拥抱健康人生!
健康的概念及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健康的概念及标准是什么
网址: 荣格视角下的健康人格概念及其实现过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5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