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季小贴士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如何预防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哪些预警信号?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爸爸妈妈们又该怎么办?老师为你支三招:
一、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让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心理老师在这里要给爸爸妈妈们一些小建议: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孩子的成长有各自的节奏和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与他人的一致性,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3、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作为父母,我们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 宽容约束要平衡,允许孩子适当犯错。
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会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另外,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努力做事。
同时,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挫折,就容易被挫折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家庭应该是孩子尽情表达自我的地方,家长把表达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当孩子说话时,倾听是最美好、最温馨的举动。
6、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多参与实践活动。
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常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二、这些变化要重视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反而采取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
爸爸妈妈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
1、生理变化:孩子出现明显的食欲变化、睡眠问题、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2、情绪变化:孩子情绪状态较之前有显著差异。
3、行为变化:孩子的行为方式与之前有明显不同。
4、学业变化:孩子的课堂状态不好、作业情况不佳、成绩有明显波动等。
5、人际关系变化:孩子没有朋友,或同伴关系有明显变化。
如果孩子出现搜索求助信息、网络宣泄、情绪反常、悲观倾向、兴趣降低等信号,可能就是在发出“求救”信号。一般来讲,孩子出现问题持续两周以上,老师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怎么办?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请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当好孩子们最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1、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异常反应。
2、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感受,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
3、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跟班主任、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寻求帮助。
4、父母要学会理性地接纳,也要鼓励孩子寻求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5、如果涉及心理治疗的范畴,未成年孩子的父母最好陪同孩子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撰稿:唐真祎
编辑:芦佳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